筆者最近拜讀徐泓教授新著《韓家往事》,徜徉在字里行間如同穿梭于天津“八大家”之首“天成號”韓家百年風云之中,又仿佛置身于京城南柳巷25號聆聽韓氏家族成員如韓俊華與丈夫李連普、韓詠華與丈夫梅貽琦、韓權華與丈夫衛立煌等的生平故事。當寫到韓家長女韓俊華與丈夫李連普的長子李鴻年(字“建藩”)時,作者驚嘆他的出類拔萃,又為他英年早逝——“1931年客死異鄉”感到無比惋惜。作者對這如此優秀的青年著墨甚少,感嘆說:“歷史只記錄勝利者的名字。”得知李建藩曾就讀燕京大學,筆者不禁翻開有關燕京大學的檔案資料,令人欣慰的是,找到了一些有關他燕大求學和赴美讀博的線索,在此,結合其他材料對李建藩的人生軌跡作些許補充。
從幼年至燕京大學
李鴻年,字建藩,生于1904年,是家中的長子,在他以下還有妹妹李惠年(后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和弟弟李瑞年(后成為著名油畫家)。他的母親韓俊華是韓家五姐妹中的老大,父親李連普也算海歸,后在“民國財政部印刷廠”“當了一個科長”, 在外人眼中這是一個殷實的官員家庭。雖出生于舊式家庭,但李鴻年從小接受新式教育。在學業上一路領先的他于14歲進入北京高等師范附屬中學,曾和表兄弟韓德章是“少年學會”的主要成員,也擔任刊物《少年》的校對工作,可以說是一個進步青年。
據徐泓教授介紹,李建藩于1921年入學燕京大學的工程系預科,一年后就讀于工程系,之后轉到農學系、生物系。目前筆者尚未找到1921~1923年間有關李的記錄。在1924~1925學年“燕京大學教師與學生名錄”中發現了其名字的威妥瑪拼音Li Chien-Fan和學號為208。接下來幾年的“教職員與學生名錄”顯示,1926~1927學年李建藩大三(Junior),1927~1928學年李建藩大四(Senior)。1928~1929學年記載:“李建藩 班級S 河北天津 住所II127 208”,根據注釋,S為Senior,也是大四。其間,唯獨1925~1926學年的名錄中不見其名字,估計就是書中所記“轉年又得了肋膜炎,只得休學回家” 的那一年。另外,在《李瑞年年表》中也有提到1926年“兄李建藩復學,入燕京大學生物學系三年級繼續學習”,也得到進一步證實。書中說是李畢業于1927年,但1927~1929兩學年的名錄都顯示李建藩在讀大四。此外,筆者在1931年《燕京大學畢業同學錄》(再版)發現了如下記載:“李建藩、生物、民國十八年畢業”,“理學士、班次29(已故),籍貫河北”。綜上,李建藩在轉入農學系、生物系期間休學一年,讀了兩年大四,于1929年畢業,獲得“理學士”學位。據載,李的畢業論文為《玉簪花胚胎之研究》,由此他也被稱為“最先發表植物胚胎學研究的人” 。在燕大時期,除了完成學業外,李還積極參與學校事務和社會工作。據1926年11月29日《燕大周刊》“編輯部啟事”中所示:“此后本刊校聞專欄請李建藩,房兆楹,李連科三君,梁靜訓,胡學恒二女士負責編輯,以后關于校聞一切事宜,皆請直接與以上諸君接洽為荷。”1928年,李建藩也是剛成立的靜生生物調查所植物部成員之一 。
1929年畢業季,《燕大年刊》刊載了李建藩的畢業照與畢業寄語:
給朋友的話:
在過去二十年中我是快樂的。我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從早年我們就在刻苦的生活中,創始個人的幸福,因而我的個性不時露出一種嚴謹而淡泊世情的色彩。
但是我的群生活的快樂全從你們的友情而來。我永遠在紀念你們!
我的志愿在自然科學,藝術我亦熱愛,但不能專。雖富于宗教熱情,但從莫有信奉任何宗教。
借重年刊將整個的我呈現于你們。
建藩
從寄語中窺見,李建藩對過往的經歷深感滿意,且確定了未來專攻自然科學的志向。畢業后,李繼續在靜生生物調查所工作,且成績喜人。1929~1930年間,他在河北開展植物生態考察時采到11234號標本,撰寫了《小五臺山植物生態》《東陵植物及其生態》等論文;《靜生生物調查所匯報》第一卷載,植物學家秦仁昌曾 “承靜生生物調查所植物部主任胡先骕以該所助理李建藩君最近在東陵所采蕨類標本之定名相囑”,秦先生審閱后,深信橙囊巖蕨該物種“為前人所未發現者”。
筆者沒有調取李建藩的學籍檔案,但從他被聯合推薦去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攻讀植物學博士之事,可見他在專業領域的卓越。那么他是怎樣去的華盛頓大學,他的生命又為何戛然而止呢?透過1930~1931年燕京大學、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密蘇里植物園及留美學生監督處監督梅貽琦等多方的來往信函,可以大概理清其來龍去脈。
赴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求學
1929年前后,燕京大學與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密蘇里植物園之間達成了一項合作意向:由燕京大學推薦一名學生赴美攻讀植物學博士學位,由植物園提供全額獎學金。一年后,燕大畢業生李建藩從“幾百名學生中脫穎而出” ,司徒雷登親自揮毫加以引薦說:這個男孩出生于良好的舊時官員家庭,繼承了“他所在階層的傳統和高標準” ,是“配得獎學金” 的,是“大有前途的” ,接受他可以“期待一個令雙方都滿意的結果”;論到不足,就是“非常害羞”,幾乎“沒有公眾場合發表演講的經歷”,但同時也相信他肯定會不負眾望。
燕大的雷厲風行讓美方有點措手不及,因為獎學金來源事宜尚未敲下定音錘,但看到司徒雷登甚愿讓燕大先期墊付學生旅美的費用,似乎也沒有理由緩一緩。密蘇里植物園園長喬治·T·摩爾(George T. Moor)在信中答復說,希望推薦一名像“洪先生”類型(應該是“洪業”,筆者注)的學生來美三年,獎學金為每年1000美元(含來往旅行費用),以期其在美完成博士學業,回到中國后也能代表美方水平,同時也希望這位學生能采集適合在美國生長的中國植物樣本。
司徒雷登對獎學金總額是否足夠略有擔心,積極斡旋密蘇里植物園追加金額并尋覓其他途徑。司徒雷登在給李建藩的信中確認了他獲獎學金赴美求學之事,同時保證絕不會使他“在進行學業的同時遭受經濟上的焦慮和拮據”,并鼓勵李建藩說,“期待你在圣路易斯學成后回到燕京大學,幫助發展植物學領域的工作……我們所有人都將懷著濃厚的興趣關注你學業的進展,望能常收到你的來信,與我們分享你的經歷。”司徒雷登還為李抵美之后的旅程作了細致的安排。
1930年9月21日,李建藩在日本神戶登上皮爾斯總統號輪船,于10月6日晚抵圣路易斯。第二天,李建藩在華盛頓大學研究生院報到,與師生會了個面,就投入到學習與工作中。很快,一些給李建藩授課并與之共事的教授發現他聰明異常,即使目前 “短缺某些植物學分支的知識”,但認為在未來三年中“無論填補什么空白對他來說都易如反掌” ;而且“每一個與他接觸之人都特別喜歡他”。有同學周末帶他去城里觀光,感恩節邀他家中過節。植物園的老師評價說:“我們植物園還未有一個留學生如此受歡迎。” 他們覺得他滿足了燕京大學與靜生生物調查所引薦他時所提到的每個優良品質。李建藩也為第二年夏季的采樣旅行做了計劃,向往著可以在麻州的阿諾德樹木園待上一陣子。
植物學界未來之星的隕落
美好如期所至,各方興奮不已。然而在1930年 12月1日,李建藩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心情一落千丈,身體也出現了異樣。他曾提說學習德語讓他頗感壓力,經與教授溝通后,就暫且放下了。一開始大家都將他的轉變歸咎于思鄉心切與新環境中的困難,于是師生們竭力營造一種賓至如歸的氛圍。但這種低落的情緒卻在一點點吞噬著李建藩的身心。12月11日周四,他找到植物園園長助理溝通,抱怨頭痛欲裂,無法集中精力工作,左眼有恙,瀕臨精神崩潰。園長助理安排了當地最優秀的眼科醫生為他診斷。之后的周末,又有老師邀請他回自己的家,陪他去附近的歐塞奇山散步,但李一直陷在灰心苦悶中,似乎沒有一件事能使他振奮起來。周一上午,他突然出現在教室門口大聲說:“女士們、先生們,我的生命已經到了盡頭,不能繼續了!”老師不斷地安撫他,慢慢地他恢復了理智。當時他跟很多同學絮叨自己的大腦不靈了,但他仍在班里考最高分。
12月17日周三早上,他原本應參加考試,卻不見他的蹤影。植物園馬上打電話給房主,得知他前一天病情有反復,且出現各種想法,其中提出想去華盛頓特區找他的姨父——留美學生監督處監督梅貽琦一起過圣誕節。了解至此,植物園園長助理等人馬上奔赴銀行和車站,查到李在銀行取了50美元后又去買了火車票。他們隨即打電話給梅貽琦讓他去接站,然而梅后來發來電報說沒有接到。植物園報了警,也向聯邦移民局報告了李失蹤的情況。正當大家猜測他有可能因為身體原因下錯火車時,一位獵人在離華盛頓大學不遠的柯克伍德市(歐塞奇山就在該市,筆者注)發現李建藩在一棵樹上自盡了。1930年12月19日早晨,《圣路易斯環球-民主黨報》刊登了李失蹤的新聞,當晚合眾國際社宣布了李亡故的消息。一顆冉冉升起的植物界未來之星就此隕落了。
聞者都為之扼腕痛惜,植物園園長在給司徒雷登的信中說:“多年來,尚未有一位學生給這里的老師留下如此美好的印象。他的工作遠超平均水平,每個人都覺得他必將在植物學界占有重要的一席。”還說:“梅先生的意思是將他的筆記及他所購的植物學相關書籍寄到燕京大學……我們還將寄去他的一些講座筆記、制圖,從中你會看到他的學業是何等出色。”他讓司徒雷登捎去對李建藩雙親最誠摯的問候。那一年,出于尊重,同學們也取消了他們一起計劃的圣誕活動。
兒子得“猩紅熱”去世的消息傳到國內,李的父母雙雙被擊垮了。母親曾堅持將兒子的遺體運回國內,不知最終老母親心愿是否達成。書中寫道,她老人家每年摘下幾朵玉簪花來作永久的紀念……李建藩和梅貽琦都曾說起幾年前李有過精神崩潰,一年后才康復……但也有老師說,也許梅先生記錯了,可能是別的疾病造成了李身體與精神上的損耗……無論是哪種疾病,李都曾與之苦苦斗爭過,沒想到此病魔竟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
一顆流星墜落了,但不可忘卻他曾照亮過一片天空,溫暖過一些人,他的余光還繼續閃爍在一些人的心中。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努力地活出個體生命的價值,并珍惜生命,讓自己絢爛得更為長久一些。
參考文獻:
1.徐泓《韓家往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24
2.耶魯大學圖書館館藏燕京大學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