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目加田誠北平日記》,被其筆下的北平之美所吸引。1933年,目加田誠受九州大學的委派,到文化古都北平留學。此年10月20日,目加田誠抵達北平。起先,暫住在位于東廠胡同的東方文化事務部客房,但不甚理想。一個月后,搬到了故宮東鄰的一個居所,在11月30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南池子二十七號,中根宅。自此似可安穩矣。”顯然,目加田誠的此次留學,不是專門的大學深造,而是一種特別的游歷和訪學,故而不必住在大學宿舍。對于北平的宅院之美,目加田誠深感滿意,在他的日記中多有記載。這處宅院應是一個北京的四合院,院子里種植很多花卉。1934年4月23日的日記有記:“窗外錢丁香不久當開,此屋或可稱為丁香齋乎?”5月26日,“近來,院子綠蔭茂盛,石榴花多。”6月20日,“院子里的合歡樹花朵盛開,心情如夢一般閑淡。”很多年后,目加田誠在日本回憶起北平的留學生活,對于院子里的花木記憶深刻,那真是一種丁香般的愁緒。
南池子這個居所的另一個好處,便是地處文化古都的核心地區,與故宮相鄰,北海、中山公園、太廟、景山,都是步行可達的。在搬入南池子居所的第一天,他就到太廟去散步了。“收拾行李罷,與小竹君往太廟。此宅鄰近,即太廟東門也。”“入太廟,柏樹森森,惟欲呼快。最宜今后閑常散步。”12月1日,“又往太廟散步。”12月2日,“更往太廟散步”12月3日,“下午,與同宿之西村君外出散步,自南池子徒步至鼓樓,抵鐘樓,出什剎海,一觀醇王府。”“規模雄大,雖已荒蕪,猶是豪宅,時至冬令,后園雖草木寂寥,然遙想春芳之景,誠可想見中國小說中大家氣象。”1934年的勝跡散步,亦記錄多次。4月10日,“……于中山公園散步。桃李花開,楊柳如煙。坐藤椅子而喝茶,薄暮歸宅。”5月7日,“入太廟。”“于中山公園看牡丹,已滿開。”5月23日,“獨自去中山公園。芍藥滿開,游人曼妙。”7月23日,“下午,到太廟樹下讀書。”這種在歷史遺跡中讀書,感受中國古典之美,可謂再理想不過了。
故都的風景之美,很令目加田誠震撼。剛到北平第四天,日記就記錄了他賞景游玩的感受,“今天,天高清澄,其美不可言喻。下午,一人雇車游玩了北海。登上喇嘛塔望城內,故宮的琉璃瓦映照出黃金之色,城中的樹木尚未落葉,北平宛如森林之都。”“森林之都”這個稱呼,日記此后多次出現。諸如10月29日又記:“應河又氏邀請游玩景山。遠眺葉子泛黃了一半的城中的樹木、宮觀之美,誠為難得。”1934年5月6日又記,“下午,與中根太太、松崗太太及大冢君共登景山。滿城綠葉,如在森林之中。”5月13日,“散步天壇時,遇平井君外二人,與他們同乘汽車游玉泉山、萬壽山。玉泉山泉之樹蔭、萬壽山之新綠,實佳。” 5月31日,“……去天文臺,穿過城墻于朝陽門下。東郊之景色甚佳。又自城墻眺望北京,但見森林之都綠色綿延。”作為文學學者,目加田誠細膩敏感的性格,使他對北平之美的描述有一種詩意的贊賞。1934年7月1日的日記寫道,“傍晚,與山室、小川、小磯四人同游北海。游人如織。喇嘛塔上,晚霞極美。”7月27日,“晚上,又與山室君登城墻賞月,恰似秋夜。哀愁、悲傷、美好一起涌上心頭。”11月13日晚,參加一個送別會,“八點半散會。坐洋車回家。路過北海橋的時候,彎月當空,倒影湖面,甚美。”
北平之美,還在于風俗之美。剛到北平十天,目加田誠就被北京特別的風俗所吸引。這是一種非常古樸的美,有些如今已經消失了。10月30日,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晴,啼鳥中醒來。透過清晨澄澈的空氣,叫賣聲遠遠地傳來。”又寫:“從昨天起,便詫異于天上奇怪的聲響,今天一打聽,才知道是鴿哨。數十只鴿子帶著鴿哨飛向高空,在風中發出奇妙的音響來。以前曾在書上讀過,親耳所聞還是頭一次。”10月16日,“今天是重陽節。天高氣爽,菊花熏香。鴿哨嘹亮,秋空傳聲。”11月25日,“天色明麗,今天尤然。青空有鴿哨之音。” 這是關于鴿哨的描述,還有關于北平的叫賣聲的記述,也是一種特別的風俗記憶。11月12日,“一個人坐在桌前寫信通知搬家之事。夜深人靜,遠遠只聽見叫賣聲。好像有一種遠離凡俗之感,既感到不安又覺得舒心愉快。”這次讀目加田誠的日記,知道了北平街頭售賣菊花的風俗。1933年11月3日,“早晨還是陰天,下午便放晴了,無風。街頭賣菊花的人很多。” 11月22日,“傍晚,去護國寺散步,逛賣菊花的店鋪。”目加田誠還愛上了冬日滑冰,1933年11月,他去北海滑冰,受了輕傷,第二年,他更熱衷這種運動,多次與周豐一等中國友人去北海滑冰。
京戲之美,是目加田誠又一個深感觸動的北平之美。1933年11月26日,“乘便往東安市場吉祥戲院聽戲。女伶金友琴之紅樓夢《餞春泣紅》,其關目之美惟夢中見之。其他《長坂坡》(侯喜瑞扮曹操)、《六月雪》(一名《斬竇娥》,即昉自元曲《竇娥冤》者)皆所好之戲。《紅樓夢》之林黛玉之Sentimentalism(感傷主義)以女伶故,倍感凄美。”1934年1月6日,“晚上,和小竹君一起聽了吉祥戲院韓世昌的昆曲。無論是《紫荊記》還是《西廂記》都很棒。其他還有一出叫作《鐘馗嫁妹》的戲,演員造型非常精美,真讓人嘆為觀止。”1月10日晚,他和西村一起去中和戲院看程硯秋的《玉堂春》,“它的凄婉動人,讓我覺著是一部非常不錯的作品。”其他幾部戲,感到表演不夠出彩,劇情也無趣,“但僅僅是《玉堂春》這一幕便足以讓我心滿意足地回家去了。”1月27日,“晚上,和西村、家現、坪川三君一起到開明舞臺去看由郝壽辰和楊小樓主演的《長坂坡》。郝飾演的曹操非常傳神。”這一年,他多次欣賞程硯秋、梅蘭芳、楊小樓、尚小云等名家的京戲劇目,其中6月15日,“晚上,俞君帶領,去開明舞臺看戲曲學校之戲劇。王和霖之《蘇武牧羊》甚佳。”6月27日,“……看尚小云的《雷峰塔》。全本的后半段由尚小云出演,非常精彩。”
目加田誠1933年深秋抵達北平,1935年初春離開,經歷了古都的四季,他對這座古城的四季之美,有著特別深刻的感受。深秋的北平,令他頗為欣喜,那是剛到故都的感受,總是細膩和深刻的。10月30日,“皎皎的月光照在院子里。在后園散步時,仿佛將有白衣女從書叢中現身一般,夢幻之夜。”10月31日,“風和日麗的晴天。搬了把椅子到屋外向陽處讀書。” 11月3日,“夜半,多夢,醒來看到月色蒼茫,透過槐樹照進了窗內。”11月6日,“夜,風吹在槐樹上聲宛如雨。”11月8日,“誠為良辰。沐浴著透過玻璃窗照射進來的暖陽,坐在走廊的藤椅上讀《萬葉集》,久違的觸動心弦。因為房間很大,終日開著暖爐,實則不是那么冷。”1934年秋天的痕跡,也是深刻的。8月14日,“昨晚久違的熟睡。透過晨光,發現秋天已經來了。”9月1日,“盡日橫臥。天空清澈,秋風蕭瑟,寂寞難堪。”9月15日,“秋風拂水,吹起漣漪,寂寞襲身。”9月17日,“天朗氣清,風吹膚涼,真的是秋天了。”10月14日,“晚上,風蕭蕭然,院樹作響。”10月17日,“與小川、山室兩君去北海,寒秋水瘦,北海也格外寂寥。”11月5日,“晚上,與小川君出去散步,訪濱君。歸路寒夜蕭索,星斗燦爛。”那時北平的夜空,是漫天繁星。
冬季的北平,有著一種獨特的美。1933年12月27日,“早晨便迎來了初雪。雪花霏霏,如灰般細密。”“回家后,再出門看望桂君,從東廠胡同開始,都是在雪中走完了到中華公寓的這段路。外套上積著雪,輕輕一拂,雪便都落下,全無沾濕的痕跡。和日本的雪全然不同。”“夜晚,雪停后的月光格外清澈動人。”12月28日,“早上,奚先生的課畢后,和西村君一起前往太廟。雪景實在是美不勝收。心情也因此逐漸好轉。”“雪的霧氣包裹著北海,隱隱約約地看到了北平圖書館的燈,宛若浮在那遠遠的對岸一般。”1934年2月2日,“下午,俞君來。帶他同游北海。今天是雪后天晴,天空美輪美奐,無法用言語表達。”2月10日,“白天的氣溫如春天般溫暖,夜晚星空璀璨,感覺風有些涼。”2月28日,“天晴,雪上映著陽光很美。”相比秋冬季,目加田誠對于北平的春夏記錄較少。1933年4月22日,“長安街春雨綿綿,街燈倒影水面中,甚美。”4月25日,“院子月光朦朧,春宵信美。”4月26日,“后園滿溢丁香芬芳,海棠、李花之類,百花競放。黃昏之美,實不能筆述。”5月4日,“今天始見柳絮飛舞。誠如雪如棉,微風輕拂合歡綠葉。”夏天的記錄很少,7月1日有記,“小雨,雨停了。天空之美是這世上所見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