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許多著名的博物館藏身各大高校的校園內。中國農業大學的飼料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
說起飼料,不少人會覺得陌生。飼料文明是中國農耕、畜牧文明的重要體現,記錄著中國農業的發展歷史。飼料是關乎飼養動物的健康,關乎人民群眾的健康,關乎食品安全的一件大事……
它是中國農業大學的新地標
提起飼料,我小時候媽媽帶我去游樂場玩,鬧著要去魚池邊看魚、喂魚。媽媽買了一包魚飼料給我。我把飼料包拆開,將魚飼料倒在手心里,看著一顆顆魚飼料,心里想:咦?這東西好像一顆顆小圓糖,一般的糖會有很甜的味道呀,為什么這個沒有呢?如果不好吃小魚為什么這么愛吃呢?說明這東西味道還是比較好吃的。
飼料博物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西路2號中國農業大學西校區內,由原中國農業大學農業部飼料中心“中試車間”改造而來。
導游李小姐介紹說:“2016年11月26日開館,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以飼料為主題的博物館,以‘傳承過去、記載當代、激勵后學、引領未來’為宗旨。國家飼料博物館它有兩個‘唯一’:中國唯一的飼料博物館、世界唯一的飼料博物館?!?/p>
“在這里可以看到甲骨文中就有的描述‘飼料’的文字,西漢時期的飼料配方與制作,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曾擔任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的介紹,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一飼料大國,這里展示有1500多種五花八門的飼料原料……”
飼料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大廳的“水景”和“銅雕”。導游李小姐說:“‘水景’是從秦嶺運來的整塊大石頭雕成形為博物館的Logo,左側是大豆胚芽型,右邊是玉米胚芽型,兩個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類似中國傳統太極的圖形,直徑2.5米,并有流動的活水,噴涌不息,不僅體現了博物館的農學特征,更預示著飼料行業實際是地球物質能量循環中的一環,循環往復、生生不息?!?/p>
“水景”左側的墻壁上一幅巨大的中國傳統鍛銅工藝鑄造的“銅雕”,極其壯觀,體現的是遠古洪荒和現代合璧的神州,中間“S”的長河左右兩岸又形成了中國傳統太極圖形,與“水景”配合。
大河源遠流長,象征飼料行業蒸蒸日上,九州昌隆,六畜興旺。中國是畜牧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自古就有馴養六畜的歷史,所以這里馬牛羊、豬狗雞,六畜都有體現,十分生動活潑。
全方位了解飼料行業的
發展歷史
飼料博物館不只是一個建筑,也不只是簡單的陳設。
導游李小姐說:“飼料博物館是集多功能為一體的永久性公益文博機構,承擔著體驗式教學、科學研究、科普宣傳和服務行業的使命,開創了行業文博事業的先河,是推動中國飼料工業由世界大國挺進強國的里程碑。中國的飼料產業,伴隨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而興起和發展,如今已成為我國農業中產業化程度最高、產業集中度最高、產值超萬億的基礎性產業,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畜禽水產品的有效供給。當前,我國正處于由飼料大國向飼料強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臨著飼料資源嚴重短缺和結構性矛盾并存、飼料成本高、質量安全較為突出等問題的嚴峻挑戰,需要我們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擔當加以解決。”
進入綜合廳,可以全方位了解飼料行業的發展歷史,特別是飼料沒有形成行業之前的發展狀況。
如史前時期伏羲氏創立了先天八卦,從古代就倡導天人合一、循環農業的理念;漁獵時期即開始馴服動物,有了家畜出現。
導游李小姐娓娓道來:“孔子作為畜牧的先驅,青年時期做畜牧業管理者的故事廣為流傳,‘牧以畜為體,畜以飼為先’的思想在舊石器時代已形成;西漢時期出現我國最早的飼料配方;《齊民要術》最早提出‘食有三芻’與‘飲有三時’相配合;唐代已有完善的飼料配方,明代已有發酵飼料,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集農畜之大成,倡導了循環農業和綠色無污染生態護養……”
上二樓到科教廳,看到楊勝教授的全身坐式塑像。楊勝先生是著名動物營養學家,中國現代動物營養學奠基人之一,是中國飼料科學和飼料工業的第一代創始人。
展廳還陳列著行業發展過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實物,國立北京大學及北平大學借來的書、楊勝先生給弟子寫的親筆信、行業近代出的比較好的書、國內第一本行業的統計資料1991-2000年的《飼料工業年鑒》;行業第一篇在美國畜牧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第一篇在營養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JASB創刊號,國家獎證書……這里展示的是學校師生,在黨的帶領下,歷經艱辛推動新中國飼料產業研究和發展的歷程……
在原料廳,標本墻上展示了如“大豆”“山野豌豆”等作物標本。
多達1200多瓶的各種飼料樣品,每個原料瓶上都有二維碼,只要掃一掃,后臺的信息就可以顯示出該原料的產地、產量、成分等。除了玉米、小麥、高粱、大豆等常規原料,還有刺五加、當歸、燕麥、紅景天等中藥材。
電子配方的演示系統也十分有趣,可以虛擬體驗“飼養員”的生活,使用飼料配方系統,用不同比例的玉米、豆粕、小麥麩等原料配制成復合飼料,然后“親手”飼喂給小豬,系統呈現出不同飼養方案所產生的效果:比如玉米占比太高,小豬便會長成一只圓滾滾的大豬,系統提示“過胖”。
看到各類加工機械、儀器設備后,實實在在地被震撼到了,沒想到平日里容易被忽略的飼料加工也需要這么多繁瑣嚴謹的步驟才能完成。
導游李小姐介紹說:“這些粉碎機也好、環模制粒機也罷,還能拆卸成一塊塊零件再組裝起來,可以現場操作教習,并有數控系統予以輔助,這完全是該團隊進行研發的核心宗旨——把飼料加工工藝學和動物營養學完滿結合,來引領和促進飼料工業的發展。這種跨學科的研究和學習方向才是飼料行業的最大價值?!?/p>
飼料中試車間于1998年11月19日落成,是當時中國唯一、世界一流的“飼料中試車間”,它的建成不僅改善了中心的科研條件,還為我國和亞洲第三世界國家培訓了6000余名一線生產和管理人員,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飼料加工工藝水平的提升。車間總共四層,地下一層,地上三層。三條生產線是用來做實踐教學的,擁有預混料、濃縮料和全價配合飼料三條生產線,現在還保留著它的功能。作為第二課堂,做實物展示。
這次飼料博物館之行,讓我感慨萬千,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飼料和養殖業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經過飼料、養殖業仁人志士多年的共同努力,為我國現代飼料和養殖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科學和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