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澗是密云區高嶺鎮下轄的村,位于密云區的東北部,屬淺山丘陵區,有一百多戶村民,一條黑龍潭水從村旁流過,依山傍水,幽靜秀麗。歷史上的白河澗非常有名,因它處在宋遼古驛道和清代的京熱(承德)御道上,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蘇轍路過這里專門寫過詩,抗倭英雄戚繼光也曾為它揮毫,清代官方在這里設有“窩鋪”,是沿途客商、官員休息歇腳的地方。
白河澗后來由于駐軍戍守又稱“營子”,清末一場特大洪水沖毀了村莊,部分村民搬遷到了勺峪和原村莊下游黑龍潭水的西岸,為了好區分,將位于河東的原村莊稱為“上營子”,位于河西岸的下游村莊稱為“下營子”。上營村里原有白果樹,又有官方設置的旅店,俗稱“白果店”。現在的白河澗轄勺峪、上營子、下營子三個自然村。從北宋蘇轍寫詩明確記載白河澗到現在,白河澗村已存在九個多世紀。
蘇轍出使遼國《過白河澗》
后唐兒皇帝石敬瑭于公元938年將幽州、檀州等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后,一下子將中原王朝的邊界推到了白溝河和保定一帶,遼國把幽州(今北京也稱燕京)升格為陪都,改稱南京,也叫析津府,改皇都為上京(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側),也稱臨潢府,屬于檀州的密云也就歸了遼國。
北宋王朝開始總想收復失地,無奈敗多勝少,兩國經過長達25年的戰爭,于1005年1月簽訂了澶淵之盟,兩國修好,此后兩百多年兩國沒有發生大的戰事,雙方互派使節,往來頻繁,達到三百八十多次,而密云就成為雙方使節去往對方都城的主要驛道——宋遼驛道的一部分,從這條驛道上走過包拯、歐陽修、王安石、沈括等歷史名人。當時從遼國的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到宋遼邊境的白溝驛之間,共設有20個驛館,其中密云境內就設有檀州、金溝、古北口三處驛館。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八月,任翰林學士兼吏部尚書的蘇轍(字子由)作為“賀生辰使”奉命出使遼國,為遼主慶賀生日。當哥哥蘇軾聽到弟弟要遠行塞外瀚海苦寒之地的消息時,寫下了《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
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
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
湖山應夢武林春。
單于若問君家事,
莫道中朝第一人。
詩中充滿了一個封建士大夫的家國情懷,勸勉鼓勵,諄諄囑托,盼望弟弟平安歸來。
北宋時期的宋遼驛道密云段曲折難行。據《昌平山水記》記載,北宋宰相王在出使契丹回來后,向皇帝描述沿途的見聞時說:出燕京(今北京)七十里到檀州(今密云),逐漸進入山區,再走五十里到達金溝館,地勢逐漸開始開闊平坦,這個地方也稱金溝甸。從這里開始正式進入山區,爬山涉水,道路曲折迂回,狹窄難行,沒有記錄里程多少的里程碑,以馬走的時間作為里程,大概九十里到古北口……
而白河澗就是金溝甸至古北口途中的一條山谷,黑龍潭的溪水從山谷中流過,蘇轍一行要去古北口,須從白河澗渡過黑龍潭水。而這里群山環繞,道路凹凸不平、彎彎曲曲,仿佛走在了難行的蜀道上,給大文豪蘇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上宿住在驛館,他回憶一天的艱難路程,提筆寫下了《過白河澗》:
亂山環合疑無路,
小徑縈回長傍溪。
仿佛夢中尋蜀道,
興州東谷鳳州西。
一代大文豪出使契丹,詩中前兩句寫下了白河澗的地貌特征,第三句寫道路的難行,第四句寫出了白河澗的地理位置興州的東邊,鳳州的西面。這是白河澗最早的記錄。
戚繼光寫詩再贊白河澗
歷史過去了四百多年來到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于隆慶元年農歷十月由福建總兵之職奉調來到密云,住在距離白河澗幾十里的石匣城,初任練兵都督,后出任總兵,率部修建長城鞏固邊防。
為了考察古北口的地形地貌,戚繼光一行路過白河澗,并住在了這里,明代文學家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這樣描述白河澗:“兩崖壁立,一水縈抱,略與江南風景相似,戚將軍繼光出塞閱險住此”。戚繼光被白河澗的幽靜美麗所吸引,揮筆寫下了詩二首:
(一)
郁蔥千里綠陰肥,
澗水縈紆一徑微。
魚未驚鉤聞鼓出,
鳥因幽谷傍人飛。
(二)
石壁凌虛萬木齊,
依稀疑是武陵溪。
天山聞說尤佳勝,
欲乞君恩試馬蹄。
戚繼光的兩首詩更為白河澗的歷史增添了厚重的一筆,一時間在當地“人亦傳之”。
往事越千年,隨著密云水庫的修建,密云通往古北口的道路改道,位于古驛道上曾經繁盛一時的白河澗逐漸歸于平靜,但由它繁衍出來的故事卻深深地記錄在歷史的畫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