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有一些我很喜歡,比如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我尤其喜歡“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兩句。
有人說,今天的人們大概很難寫出這樣的句子了。相約見面,直接說幾時幾分在哪里即可。也正因此,有人認為,今天人們的詩意空間正不斷縮小。
對此,我倒不這么認為。試想,今天,當兩個人通過手機地圖上的“共享實時位置”查看彼此行蹤,時刻關注著不同顏色的兩個小圓點在地圖上緩緩移動,直至最后相遇,這何嘗不是另一種融入了科技元素的浪漫詩意?
事實上,時代變遷、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為人們追求今天的“詩意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現實基礎。如果說古代有鴻雁傳書,那么今天則有跨越大洋大洲的即時通話;如果說古代有“一日看盡長安花”,那么今天則有“坐著高鐵看中國”……生活在粵港澳大灣區,我難忘自己第一次踏上港珠澳大橋時的激動心情。腳下的大橋猶如一條騰躍在萬頃碧波上的蛟龍,氣勢磅礴。那一刻讓人思接千載。我想,與古代詩詞中“小橋流水人家”所體現的婉約詩意不同,今天的“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呈現的是古人無法想象的另一種宏闊的詩意。
詩意在變化,然而,屬于中國人的那份浪漫詩情卻一直葆有。看看中國航天的命名:載人飛船叫“神舟”,中國空間站叫“天宮”,探月衛星叫“嫦娥”,火星探測器叫“天問”……這些命名被稱為“宇宙級浪漫”。它們距離我們是那么遙遠,可是,它們的名字又如此親切而富有詩意。
還有很多詩意,就在尋常生活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外賣詩人”王計兵寫下這樣的句子:“低處的飛行也是飛行/也有風聲如鳥鳴/有車輪如流星……趕時間的人,從一小時里/趕出六十一分鐘/從爭分奪秒里趕出一份溫情”(《低處飛行》)。把外賣小哥在大街小巷的穿行比作低處飛行,充滿詩意。
今天的生活是如此豐富精彩。無論是追星逐月的科技攻關,還是風里來雨里去的辛苦奔忙,抑或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事一物,都蘊藏著盎然的詩意。“詩意”的獲取,需要我們心存一份超越功利的追求,一種豁達的態度,一份別樣的情致。“詩意”不是難得之物,是對懂得生活、創造生活的人的精神回饋,是日常里的驚喜,是平凡中的奇跡。
選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