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那年,我從西南的小縣城出發,前往西安上大學。
去之前我以為,這座千年古都是有皇家氣派的,沉穩而難以接近,沒想到它在 biangbiang面、油潑辣子、秦腔里顯得那么鮮亮而平易近人。
古都西安:歷史并非高高在上
第一次去學校是乘火車,才準備下車,抬眼便覺得稀奇——眼前就是古城墻,原來西安火車站竟是順著城墻根建的。
歷史的痕跡沒有為西安蒙上神秘高貴的面紗。住在城墻根,一道明城墻把西安分成內外兩部分,沿著城墻兜一圈兒能路過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當真是古城里的學校,校內隨時能觸摸歷史的痕跡。不過,這城墻絲毫沒有架子。城墻下便是小公園,每天清晨、傍晚總有老爺爺老奶奶們去公園里練拳、散步。不論你從東南西北哪條大街出發,沿著古城墻走,最后總能走到鐘樓。鐘樓下便是穿梭的車流,站在樓上俯瞰,有時候會有一種古今時空交錯的感覺。不過,一想到咱這是在西安的大街上,便不覺得稀奇了。
歷史,于西安是驕傲,但過去的都已過去,它并不因為曾經的繁榮而自視甚高。在這里,歷史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在俯仰之間,在生活之中,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觸摸。
西安風土
喝西風,吃泡饃,吼秦腔,這是賈平凹總結出的“關中人的形象”, 當然也是西安的風尚和習俗。
西風性烈,西安人則是出了名的粗獷與爽利。我有一個西安本地人室友,在熟絡起來后,他的友好爽利常常讓我這個初來乍到的南方人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而說到吃泡饃,光是盛泡饃的那只粗瓷大海碗,就能讓南方人驚嘆——如果沒有一個足夠強大健壯的胃,怎么能容納和消化那么多硬的東西。
在西安,秦腔是屬于大眾的。古樸厚重的西安城墻下,總能聽到一聲qWOEF8l3H8doDdECsSrp7w==聲高亢激越、蕩氣回腸的秦腔;百折千回的小巷里,悠遠綿長的秦音總在不知不覺中就灌入耳中。“吼一聲大秦腔,吼一聲大秦腔聲聲豪放。大秦腔柔情斷腸,人生的舞臺粉墨登場,生旦凈丑都是咱老百姓形象……”
生活在西安:鮮亮而分明
在西安的日子,鮮亮,爽利,一切都是分明的。
這種鮮亮,體現在山水色彩的對比上。
有一次早春時節乘飛機去上學,那天天氣晴朗,云層不見蹤影。我往下看,下面是黑沉沉的群山,墨黑的山巔上覆蓋著皚皚白雪,那白雪之上又閃耀著金色的陽光。此情此景,讓我這個沒見過世面的南方孩子激動得想要拼命尖叫。后來,我才知道,那日得以一瞥的便是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中的秦嶺。因此,這種鮮亮與分明,在地形與氣候上自然也適用。
翻過秦嶺,就進入了真正的北方,起起伏伏的山脈再難見到,取而代之的是一望無垠的平坦的大地。飛機落地,搭車從咸陽國際機場進入西安市區,幾乎看不到一座山,倒把我這個從小在盤山公路上上下下的南方娃坐困了——沒有顛簸,沒有東倒西歪,實在是太舒適了。
有時候,我會選擇乘坐火車去上學,火車一定會經過華山和灞河。從遠處望,華山如一塊巨石,白生生的,高聳入云。而灞河是渭河的支流,在高陵區匯入渭河,同時涇河也是在這里匯入渭河。由于二者含沙量不同,交匯后就形成了互不相融的“涇渭分明”的景觀。
西安的氣候冬夏分明,夏天炎熱且持續時間長。我查了資料,以2022年為例,當年的3月至8月,每個月都有氣溫超過30攝氏度的情況出現。西安的冬天則是典型的干冷,從西伯利亞吹來的冷風刮過關中平原,使得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1月,西安的氣溫隨時可能降到0攝氏度以下。不過,冬天比夏天好過,室內的暖氣片日夜燒得熱熱乎乎的,暖身暖心,我們還能用暖氣片來暖牛奶、水果、衣服。羽絨服、大棉襖,僅在室外需要。總的來說,在西安,日子有聲有色,生活有滋有味,很是愜意。
西安·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當我打開電腦搜索“交通大學”這幾個字時,屏幕上自動跳出了“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本文簡稱“西安交大”)誰更強”這個問題,你知道嗎?它們其實曾經是一家人。
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創建了南洋公學,1921年定名為交通大學。抗戰時期,學校移至租界,內遷重慶,堅持滬渝兩地辦學。1955年中央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1956年起師生分批遷赴西安;1957年分設為交通大學西安、上海兩個部分,實行統一領導;1959年,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兩個交大才算是正式分了家。
作為老牌重點大學的西安交大至今盛名不衰。陜西高校圈流傳著“學在交大,吃在師大”這么一句話,“交大”就是指西安交大,可見它在西安高校圈中樹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學霸”形象,其學習氛圍之濃厚也可見一斑。在這里上學,壓力肯定小不了,但努力的樣子很帥氣,努力的日子很純粹。
雖名為“交通大學”,但現在西安交大的優勢學科專業早不僅局限于交通方面了。學校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等8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2個學科入選陜西省“雙一流”建設學科。據2024年1月ESI公布的數據,學校19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6個學科進入前1‰,其中工程學排名全球第9,實力可見一斑。可以說在西安交大就讀哪一個專業你都不會浪費大學四年。
有人會問,難道在西安交大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一點風花雪月之事都沒有嗎?
我的回答是:那哪可能呀?要知道,西安交大的櫻花和梧桐在西安小有名氣。春天的西安交大是粉色的,叢叢櫻花盛開,美不勝收。從2008年起,西安交大每年都會在櫻花綻放的時節舉辦校園開放日活動,邀請市民走進校園,一同觀賞春天的美景。2022年,學校更是舉辦了首屆春見櫻花節,通過美圖秀、誦讀經典美文、擺文創集市等系列活動邀請師生、市民共賞櫻花。秋天的西安交大則是金色的,校園里的梧桐被央視、中國新聞社、陜西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報道過。金色梧桐節已舉辦過好幾屆,活動和詩詞鑒賞與創作、藝術創作實踐、城市公共藝術等課程聯動,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在西安交大的生活是忙碌的,為了工作,為了考研,你不得不在這個高手云集的地方奮力拼搏。在西安交大的生活也是愜意的,你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例如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參加不同的社團,在運動場上盡情揮灑汗水,抑或是閑暇時騎上一輛自行車穿梭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之中。與被譽為“陜西吃飯大學”的陜西師范大學相比,西安交大的伙食也不算差,各地美食應有盡有,小豆花肉夾饃還登上過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節目,可以說是一道“網紅”小吃。在住宿方面,學校實行書院制,不同專業的同學聚在一起,方便彼此交流各自專業的知識。
不管怎么說,在西安交大度過的四年給了我十足的底氣,我很懷念那些在錢學森圖書館占座,在西籃球場揮灑汗水,在憲梓堂觀看演出的日子,希望有一天能夠有緣和你相遇在西安交大的校園里。
“學在交大”
西北工業大學
“國防七子”之一
2022年6月,一貫低調的西北工業大學(本文簡稱“西工大”)沖上微博熱搜,熱搜詞條是“西北工業大學遭受境外網絡攻擊”。此后,中國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多次發布西北工業大學遭美國國家安全局網絡攻擊事件調查報告,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更是強調“美方對中國的西北工業大學發起了攻擊、竊密行動,竊取了一批核心技術數據,美方迄今還沒有作出解釋”。
西工大為什么會如此“榮幸”,成為美國攻擊的目標呢?我們從“國防七子”說起。
所謂“國防七子”,指1961年劃歸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管理,被確定為國防工業院校的七所學校,又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的七所高校。這句話怎么這么繞呢?因為“國防七子”的名單和主管單位都曾有變化。1961年劃歸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管理的七所院校為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工業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學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它們被稱為“前七子”。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管理的七所院校為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它們被稱為“后七子”。無論是“前七子”還是“后七子”,西北工業大學都名列其中,實力可見一斑。
據不完全統計,從西北工業大學曾走出來50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和67位將軍,51位兩院院士。在航空領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號總師、副總師為西工大校友。中國航空工業成立70周年紀念表彰的5位“航空報國功勛獎”獲得者中4位為西工大校友,10位“航空報國杰出獎”獲得者中6位為西工大校友。在航天領域,從早年“航天三少帥”中的張慶偉和雷凡培,到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等均出自西工大。可以說西工大為我國武器裝備研制、國防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安全可控和西部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所學校卻一貫低調,如校園里的那座雕塑。走進背靠秦嶺的西工大主校區長安校區,一座巨大的雕塑吸引著來人的目光:一個將頭深深低下的人,雙手捧著一把鋒利的劍。這就是西工大著名的“為國鑄劍,隱姓埋名”雕塑。鑄劍人捧著的利劍,是獻給祖國的劍,但他沒有露出面孔,而是把臉埋在了土里。這座雕像凝結著西工大的立校之魂,而正是因為中國有這樣一群不貪慕虛榮、牢記使命、默默奉獻、堅韌不拔的人存在,才促成了我們國家在國防科技方面的長足發展,讓我們在群強環視、風起云涌的當下得以平靜生活。
西工大的標志性建筑是號稱亞洲最大的水上圖書館,從外觀看,它就像一本在水邊敞開的書,迎著晨曦,散發出耀眼的知識之光。在這里看書學習,累了抬頭看看豪華的圖書館內景,心情馬上就會舒暢起來。學校周邊環境優美,好去處很多,周末約上三五好友,或去公園踏青,或去爬山鍛煉身體,或去泡溫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西北大學
最“貧窮”的“211”大學
你聽說過“為母校捐一杯奶茶”事件嗎? 2021年10月14日,西北大學校友總會對校友、老師及在校學生發出倡議,倡議大家在每月的6—9 日將一杯奶茶(11.9元)或一杯豆漿(1.19元)的錢節省下來支持母校發展建設,或者也可捐贈任意金額,并在文字下方配有捐贈二維碼圖片。此舉一出,立即引發了廣泛討論。
有人指責校方“吃相難看”,校方則解釋小額捐贈以自愿為原則,捐款項目資金使用嚴格按照學校財務制度,并參考國內其他高校的相關做法,“我們是在法律框架下進行的,錢款的使用都會公示”。而在相關微博下面,越來越多西北大學的畢業生留言為母校解釋:“母校經費真的很緊張,學校是真心實意地關愛學生,募捐也是真心實意地為了尋求更好地發展。”我的看法亦是如此。西北地區經濟本不算發達,更何況西安高校林立,如果高校也有武林,那西安可以辦“華山論劍”,因為這里“高手如云”,一流院校層出不窮。在這樣的“包圍圈”里,西北大學作為一所普通的“211”大學,分到的資源也并不多。校訓“公誠勤樸”四個字與學校很相宜,尤其最后一個“樸”字。
建筑是樸素的。長安校區中間一棟圖書館,兩邊各一排教室,后頭一片宿舍,側面是食堂,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學校。圖書館是最“氣派”的,灰白的外墻,修成了書架的模樣——修了好幾年。和長安校區比起來,太白校區更是把樸素寫進了骨子里。說得好聽些,就是學校不愧為古城里的學校,校園內隨時能觸摸歷史的痕跡。說得難聽些,便是“土得掉渣”,集齊“老”“破”“舊”三點。足球場上光禿禿,田徑賽道硬邦邦。年代更為久遠的是“大禮堂”,低矮得令大家質疑它為什么會叫這個名字。實際上,它建于1936年,首倡建設者是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
樸素歸樸素,但學校從未虧待過學生。圖書館尚未修好時,學校清空了教學樓一樓當作圖書室,并不曾出現過缺書讀的情況。食堂飯菜量足,阿姨生怕你吃不飽,打飯時鮮少手抖,只恨不得按一按,再添上一勺。價格也很實惠,記得我上學時,饅頭三毛,胡辣湯一塊五,油潑面三塊五,岐山臊子面五塊……所以,即使被戲稱為“最貧窮大學”,我們對母校的愛也從未減少。
“在默默無聞里堅持”,也許是西北大學的歷史傳承。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讓“考古”“文物修復”等詞“出圈”了。不少同學看完紀錄片便在心里埋下了一顆“學考古”的種子。一貫冷門的考古學專業,一夜之間也得到了不少人關注,網上流傳出了不少相關院校排名。在此類榜單上,西北大學時時與北京大學并肩站著,為此難免有人會覺得奇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學校怎能與中國頂級院校比肩?
實際上,西北大學的考古學科歷史悠久,肇始于1938年對張騫墓的調查、發掘與修繕。1956年,西北大學成為繼北京大學之后,全國第二家正式設立考古學專業的高校。當年首批考古學專業的學生還是從歷史學專業的學生中挑出來的。如今,西北大學是國內考古學最好的高校之一。早在紀錄片火起來之前,西北大學的考古學專業在圈里就已經很“紅”了。
在我報考西北大學之前,我沒有聽說過還有這么一所大學,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座城市。“西北”這兩個字,總是讓我們想到戈壁、沙漠、風暴、干旱、黃土等,也隱隱讓人覺得學校也是落后的。
初入學的我們大都有些不甘,有些怨言,但慢慢地,就像談了一場日久生情的戀愛,我們發現學校的好了。大一、大二的時候,每每聽到或者看到別人對學校的誤解和偏見,我們總是要像“打雞血”一般地為母校鳴不平。我們會告訴別人:西北大學被譽為“中華石油英才之母”“青年經濟學家的搖籃”“作家搖籃”,百年間,從西北大學走出的名人數不勝數,賈平凹、張維迎、遲子建、牛漢、雷抒雁、陳宗興、羅健夫、侯伯宇、王戍堂、舒德干等都是西北大學的優秀畢業生……
但慢慢地,再多的誤解和偏見也只是讓我們淡淡一笑。母校百年來在夾縫中走出了自己偉岸的背影,她從不抱怨,從不慌張,只埋頭做著自己的事情,像極了西安這座城市:一座城墻圈住洗凈浮華的滄桑,與外界相安無事。我們愿意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來證明自己,來共同承受這種默默無聞的堅守。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華為大本營”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西安的大學圈里竟開始流傳一種說法,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文簡稱“西電”)最差的學生都能進華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不過,在西電就讀,就業前景確實很不錯。
一是畢業有去處。根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2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學校2022屆本科畢業生5418人,截至2022年12月20日,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4.83%。西電的本科畢業生以升學為主,占53.30%,其次是協議和合同就業,占40.18%。
二是深造或就業質量比較高。在選擇升學的2022屆本科畢業生中,有287人前往C9高校深造,占本科讀研畢業生總人數的11.81%。在選擇就業的2022屆本科畢業生中,有501人簽約世界500強單位,484人簽約中國500強單位,312人簽約國資委下屬央企。本科畢業生簽約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的有102人,簽約普聯技術有限公司的有94人,簽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有76人。
良好的深造前景、就業前景,源自學校雄厚的教學實力和優良的就業服務。
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西電有三個學科入選A類學科,其中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被評為A+,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被評為A,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被評為A-。
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如何才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呢?少不了學校的助力。學校堅持“六個帶動”“九項共建”,校院兩級通過實地走訪、企業進校園以及云訪企等形式已與170余家用人單位對接,拓展崗位3000余個,促進194名畢業生簽約。西電為2022、2023屆畢業生累計舉辦宣講會4000余場、線下組團招聘會59場,與省教育廳聯辦多場線上雙選會,超18000 家次用人單位面向西電畢業生招聘,通過多種渠道發布并提供近65萬個崗位。為方便畢業生參加線下招聘活動,學校開通就業班車服務,點對點接送2023屆畢業生共計17趟次,服務人數達687人次。在“2022中國年度最佳雇主”頒獎盛典暨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上,西電獲得“2022中國年度最佳高校就業典范獎”,這是西電連續三年榮膺此獎項。此等母校,哪里找?不僅教學一流,而且“助攻”就業也鉚足了勁兒。
目前,西電建有南北兩個校區,其中,南校區就位于武俠小說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終南山的山腳下。校園典雅古樸,綠樹成蔭,也不乏大氣的現代建筑。西電的住宿條件在西北地區是出了名的好,覆蓋校園Wi-Fi,還有超寬敞的獨立衛浴,這在北方高校中也是比較少見的。
得益于西電的信息與電子學科優勢,學校里大神輩出,編程是學子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只要肯用心去學,畢業后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并不是太難的事情。西電為學子提供的平臺是巨大的,雖然說成才與否取決于個人,但“西電”這個名稱確實讓每一個曾經在這里求學的人有了足以說道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