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日產汽車宣布關閉其位于江蘇常州的乘用車工廠。日產發言人表示,“這是為了優化生產”。
有內部人士爆料,工廠關閉后,大部分被裁人員會給至少N+1賠償金額,也有一些高層人員去其他基地或辭職。
“人員優化”在汽車行業不是新鮮話題。
據外媒報道,截至6月17日,特斯拉全球員工(包括受薪員工和小時工)“所有人”郵件列表有12.1萬人,去年12月底為14萬人,員工數量已削減14%。今年4月,特斯拉CEO馬斯克宣布了裁員信息,裁員比例超過10%。
前不久,廣汽本田在生產員工中征集自愿離職人員,已有約1700人應征,占合資公司總人數的14%。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廣汽本田銷量為14.16萬輛,同比下滑19.01%。
大眾汽車集團5月30日發布的內部文件顯示,大眾汽車集團為旗下所有公司設立了一項名為“KI10”的績效項目,旨在三年內將固定成本和人員成本降低20%。大眾中國稱,該項目由總部提出,以2023年為基準,計劃在三年內將效率提升20%,降低差旅、行政等間接人力成本,而不等同于裁員。
如今,新能源汽車不斷搶奪傳統燃油車市場份額,傳統汽車制造企業銷量下滑,面臨轉型是不爭的事實。另一邊,看似發展勢頭強勁的造車新勢力則在“擴大規模”和“人員優化”之間反復。一款產品火了,迅速擴大規模;發展不及預期,則快速減員。從業者討論“新勢力待遇好,趕緊上船”似乎還是昨天的事,如今他們的話題又換為“領大禮包了嗎”“畢業了嗎”。
近期,新勢力中首家實現盈利的理想汽車同樣在進行人員優化。根據理想汽車2023年財報,公司近3.16萬人,同比增長63%。相關信息顯示,這輪被優化人員超過5600人。不過,在開啟大規模裁員后,理想汽車又召回了部分關鍵崗位的被裁員工,目前已經有測試端員工接到召回通知。
理想調整員工結構的原因,與發展勢頭不及預期有關。理想首款純電動車Mega被寄予厚望,多名高管數次宣稱Mega要成為50萬元以上豪華車市場銷量第一名,要成為理想汽車今年80萬輛銷量目標的重要支撐。但現實是,Mega上市后遭遇重大輿情,銷量未達預期。
從2023年年初開始,一場席卷汽車產業的價格戰持續蔓延,不少車企的利潤因此大幅下滑。
數據顯示,2024年1—4月,汽車行業累計收入為30742億元,同比增長8%;成本為26882億元,同比增長8%;利潤為1428億元,同比增長29%。但是,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6%,處于歷史低位。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隨著車市生產規模擴大、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下行以及上游碳酸鋰成本的下降,車企利潤總體稍有改善,但相對于整體工業企業利潤率的平均水平而言仍偏低。他分析,當前汽車行業燃油車仍有盈利,但市場萎縮較快;而新能源車市場雖高速增長,但虧損較大。
從盈利能力來看,在電動化轉型中被頻頻質疑的豐田,其2023年全年利潤甚至超過中國目前排名前十車企利潤的總和。與此同時,汽車產業利益的重新分配也在同時進行。在傳統內燃機時代,豐田、大眾等整車制造企業占據了汽車產業鏈絕對的話語權,但如今,寧德時代、LG化學等零部件供應商崛起。
對于正處于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關鍵時期的傳統燃油車企來說,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以研發新技術、更新生產線等。大量人員可能難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導致裁員。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銷量雖仍保持增長,但增長速度正在放緩。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約38%。而在2021、2022兩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率分別為157%和93%。
在汽車產業競爭加劇、利潤攤薄的今天,無論是傳統汽車企業還是造車新勢力,內部調整不可避免。行業的洗牌不光是企業的優勝劣汰,也是從業人員必須面對的一次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