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的祖父,大概一直都是在那老牌電燈的映照下,手握刻刀,鼻梁上支著一副老花鏡的專注模樣!
依稀記得是在三五年前的盛夏,我閑來無事便偷偷溜進祖父的鋪子里。剛進門,便瞅見祖父瞇著眼,打量著手中的木料。那木料的模樣可真是寒酸:凹凸不平的紋理,身上還掛滿了青蘚,霉跡斑斑,一看就不討喜,丑家伙!
我湊上前輕輕戳了戳它木訥的腦袋,暗自嘀咕,祖父這又是打算做什么?
只見祖父一只手托著這塊木頭,大拇指小心翼翼地扣著木料的中心,另外一只手不緊不慢地拿出平口刀,手指抵著刀口,順著虎口自上而下地推動。粗糙的樹皮一層層地剝落,褪卻,留下锃亮光潔的腦袋,一個球狀,讓人看著忍不住哂笑,倒是有了些模樣了——小光頭!
祖父捏著記號筆,鼻尖湊到那木頭前,或是畫弧,或是畫圈,勾勒出14個大小相依的錐形孔。接下來,祖父手里的工具換成了一種特質(zhì)的鉤形鈍口刀,刀口與刀柄呈90度角。他輕輕將刀口橫向抵著線條,隨著木球的旋轉,T形的刀口纏著木屑,吐著纖細的木絲,彎似柳,密如絮,細如絲。
漸漸地,木球的模樣倒是越發(fā)有些怪誕,每一層薄如錢唇,像漩渦般一層層被剝離,可以靈活撥動,一圈套著一圈,我不免有些震撼……
而最難的部分莫過于雕花了。整個雕花過程中,需要用到上百件工具,細節(jié)刀、圓頭刀、修型刀……工藝極其煩瑣,尤為考驗技藝。套球的表層通常雕刻龍鳳等祥瑞之物,內(nèi)層更為精細,常用特制的鉤刀勾勒出層層花紋。雕刻圖案對力度和角度的把握要求極其嚴苛,稍有不慎,整個球體便徹底損壞,所以祖父也越發(fā)細心。他緊緊捏著那針孔狀的工具,輕輕地留下一處處烙印。他的手仿佛有魔力,經(jīng)過他每一次細致的描摹,每一次不經(jīng)意的抬手,每一次鄭重其事的落刀,這個小球在他的手中由粗俗變得靈動,由丑陋變得精致,最終,像潤了水一樣,如中秋的滿月,是那樣的柔情似水。
凜冽的刀鋒,精細的雕琢,原來,朽木亦可雕!
(指導教師: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