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群是針對某一教學問題,從不同角度設計并列或相近的多個問題,或是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系列問題,是指由一個整體中具有內在關系的諸多問題所構成的問題集合。在教學過程中,將散亂無章的問題,通過精簡、壓縮,形成3~5個問題。通過對這3~5個問題的討論、交流、辨析去覆蓋其他細小的問題,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問題群的優化,要求學習活動以問題的發現與提出為開端,用多層次可擴展、圖式化可遷移的問題群貫穿并優化學習過程,整合學科知識,通過問題群中諸問題的解決及對問題之間相互關系的認識,形成系統的問題觀,實現學習的有效遷移與知識的整體建構。
一、根據文體特征設計主問題,提綱挈領,重組學材
主問題應該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問題,能夠引發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意愿,它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例如在講《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文章時,為了優化知識結構,筆者要求學生采用三種方式表述課文內容:
一是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沖破敵陣橫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人民解放軍消滅一切抵抗之敵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再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沖破敵陣,橫渡長江。”“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討論明確: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地指出了課文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最后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具體詳細地介紹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是從第三句“二十日夜起”開始的,全文都是這則新聞的內容。)
討論明確:課文從第三句開始詳盡介紹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渡江情況,說出了課文的內容。
這三個問題、三種介紹課文內容的方式實則是為了讓學生明確:
1.新聞標題,就是用極為簡練的語言概括新聞最主要的內容。標題是新聞的提要。
2.新聞導語,是新聞開頭的一句或一段話,集中呈現最重要、最新鮮的新聞事實,提示消息主旨,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3.新聞主體,承接導語,具體敘述新聞事實,提供更詳盡的信息。
這樣緊緊扣住新聞這一文體特征,設計三個主問題構成問題群,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閱讀課文,分別從三個維度進行概括。這一概括的過程就是對新聞這一文體特征的認知過程。
二、抓住文眼、題眼設計主問題,整合學材,展開教學
文眼是指能夠揭示文章主旨,升華文章意境的關鍵詞語或句子。文眼往往能夠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映射文章的中心。題眼是一個標題中最傳神的字詞,能突出文章的精髓。題眼和文眼常常被用來比喻文章或問題的關鍵要素,能夠決定文章或問題的性質和價值。
筆者在執教《桃花源記》時,先導入解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再提出主問題:桃花源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請用三個單音節詞概括。經過梳理、討論,學生們用“美”“奇”“樂”三個關鍵詞概括全篇。在回答好這一主問題的基礎上,筆者設計了三個分問題,帶領學生深入、細致地品讀文本。學生們帶著問題閱讀,順利把握文本內容,并分別給出了獨具創見的回答。
1.桃源“美”在哪里?
(1)這里的土地美,你看,坦蕩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面大氈子……
(2)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3)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麥苗翻綠;池水澄澈,魚兒悠然自得……
2.何為桃源之“樂”?
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樂趣的。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趣呢?(男女老幼及漁人。)請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他們為什么快樂?
(1)老人“怡然自樂”:因為老有所終,吃穿無憂。
(2)小孩“怡然自樂”:因為幼有所長,健康快樂。
(3)漁人“怡然自樂”:因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受到桃花源中人熱情招待。
3.桃源“奇”在何處?
(1)桃林“奇”:“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2)山洞“奇”:“仿佛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3)人們“奇”:“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4)結局“奇”:“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桃花源記》這一經典名篇蘊含的文眼是“美”“奇”“樂”,筆者抓住這三個詞語,從三個維度啟發學生閱讀、思考,從“美”“奇”“樂”三個層面對全文進行整體感知、片段理解以及重點字詞賞析。這樣從三個維度設計問題群,避免了上課提問的瑣碎和學生思維的零散,有效整合了文本學材,提高了學生閱讀思考的積極性和思維張力。
三、緊扣關鍵詞、關鍵句設計核心問題,建構學材,提升思維能力
關鍵詞是指能夠概括文章主題和內容的重要詞語或短語。在教學《沁園春·雪》時,筆者先明確核心問題:江山如此多嬌(承上),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
接著,筆者引導學生思考。
思考問題一:本首詞的過渡句是哪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思考問題二: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來體現“江山如此多嬌”呢?
明確:北方的雪、黃河、長城、大山、高原。
追問:這些景物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壯麗、廣闊。
思考問題三:“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也在“望”統領的范圍嗎?
明確:不在。因為這幾句詞是虛寫,“須”的意思是等到,說明這時天還沒有晴。上面的幾句是實寫。
思考問題四:本詞的過渡句中引起下文的是“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本詞下片列舉了哪些英雄為江山折腰?
明確: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
追問思考: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之處?
明確:他們都是一代英雄豪杰;他們或“略輸文采”,或“稍遜風騷”,或“只識彎弓射大雕”。總之,他們缺少文采。所以,作者對于這些英雄人物,用了一個“惜”字來統領。
思考問題五:本詞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追問思考:如何理解“風流人物”的含義?
明確:結合書下注釋理解,是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作者自注,后三句指無產階級。
整個教學設計了一個核心問題,與五個思考的問題構成問題群,呈現總分、并列、遞進的不同關系,能幫助學生理解整首詩歌的主旨和寫法。通過關鍵詞、關鍵句設計核心問題,整合學生所學文本資料等顯性學材;根據核心問題層層追問,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個人深度求索,把文章的主題、人物性格特點、表現手法等品味出來,以期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中,教師根據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和學情,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及時優化教學方法,對預設問題采取增刪、調換和完善。通過優化問題群,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問題指向更精準,學材整合更有效。基于問題群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科思維,進行教學設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提問,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問題群’優化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編號:D/2021/02/52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1.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初級中學;2.江蘇省南通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