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河海實驗學校初中語文“容·智”課堂是在“三環六步”的教學范式中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習慣,提升高階思維品質,促進語文核心素養落地。下面,筆者以古詩文教學為例,從課堂教學轉型發展層面談談如何聚焦深度學習,構建古詩文教學新樣態。
一、融入“流行音樂”,在“容疑能動學”中創設情境
傳統的古典詩歌教學多是在朗讀教學或者意象教學等多元的教學方法中推進。筆者在“容·智”課堂學習情境的創設中,以音樂“問題串”的形式,從流行音樂中汲取養料,以增加古典詩歌學習魅力。在情境的創設中,可以有以下形式。
激趣導入。筆者以流行音樂《東風破》導入,引導學生欣賞歌曲、品味歌詞、想象畫面、敘述故事、拓展延伸。明確《東風破》和一般流行音樂的區別,領悟其化用古典詩詞,典雅含蓄的特點。
尋找意象。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找出《東風破》中的古典意象——“燈、落花、流水、琵琶、荒煙漫草、月亮、酒、琴聲幽幽、楓葉、籬笆、古道”等,并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找出記憶中與這些意象相關的課內外古詩詞。讓學生發散思維,找出這些古詩詞的共同特征并由此過渡到對意象所代表的典型意境的品味。
品味歌詞。引導學生用“我覺得這個句子(或這個詞)寫得好,好在什么方面”的句式,賞析感受最深的詞句。比如:“我覺得‘一盞離愁’中的‘盞’寫得好,好在用‘盞’修飾‘離愁’,形容其量輕而反襯其重,用語新奇,耐人咀嚼。”如在《水調歌頭》中,引導學生品鑒“起舞弄清影”中的“弄”,感受詞人舞姿的翩躚、心情的輕松愉快。
外延生活。欣賞流行音樂《水調歌頭》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現實來說說自己的體驗。如我們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對生命的理解會更加豐富。學生從《水調歌頭》中,反復吟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從而理解生命中需要學會面對各種“殘缺”、各種不幸,讓我們的生命變得飽滿。
在古詩教學中納入“流行音樂”,可以在學習情境的創設中,將帶有古風色彩的流行音樂滲透課堂,以“情境化”為基礎,在情境創設中用音樂“問題串”的形式,進一步形成深度問題,引領學生從恰當提問到有效追問,鼓勵學生從中感悟到古典詩歌中怡人的魅力。
二、創編“課本劇”,在“容理深化學”中實現多元理解
“容理深度學”是通過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在古文教學中采用創編“課本劇”這一活動形式,可以帶給學生豐富的古代文化浸潤,提升學生對古文的品鑒能力。
1.設計細則,整體編排
以統編語文教材八(上)《周亞夫軍細柳》為例,學生分小組將課本轉換為劇本。在小組中確定好導演、編劇、演員、臺詞、動作之后,當場排練,準備上臺。小組一一上臺表演,其他學生可以進行互動,教師當場打分。
表演結束后,學生復述課文情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學生了解情節、把握角色特點的基礎上,教師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創作意圖就會順理成章。
2.編演評價,磨合劇本
幾個小組展示后,筆者發現學生對漢文帝如何進入帳篷的動作產生了分歧:有的小組認為他是坐在馬車上,馬夫趕著馬進入軍營;有的小組認為他是步行入營。面對爭議,筆者讓學生分組討論并闡述理由。在這一過程中,筆者適時加以引導。在有理有據的辯論中,學生感悟課文的能力獲得了提升。
3.拋出思考靶向,延展理解深度
在學生討論之后,筆者順勢拋出了以下幾個問題:為什么作者將霸上、棘門軍營與細柳營放在一起?周亞夫的表現有哪些?從中可以看到一個什么樣的將軍形象?文帝的表現,刻畫出一個什么樣的皇帝形象?從中可以看出司馬遷什么樣的價值取向?
通過磨合,學生對問題有了新的思考。在表演的時候,針對第四個問題,一個男生的回答是“他在配合將軍的規定,在走出營帳時,能夠豎起大拇指大加贊賞,可見他的大度和賢明”。關于第五個問題,學生稍有疑惑,但在教師的引導下,紛紛給出答案:通過前后對比和人物的語言動作,都能看出作者對賢明剛正的英雄的呼喚和激賞。
創編“課本劇”,讓我們進一步看到在“三環六步”的語文“容·智”課堂中,學生以“生活化”為目標,將生活化的元素融入學習,進行深度理解,達到“容理”維度的聯結原有知識、提升能力要求,實現了對古詩文的遷移運用,培養了創新能力。
三、開展群文閱讀,在“容新深度學”中提升格局
“三環六步”中的“容新深度學”是要在學習能力的培養中,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結合新課標,教師可以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群文閱讀,針對學生的古文學習基礎,精選不同的篇目,對人物特點、主題思想等進行討論和探究。學生在群文學習的時候,要提升深度理解古文的能力,學會在“聚類”中理解古文的精華,形成新的知識建構。
1.抽剝典型,聚焦事件
筆者在《曹劌論戰》和《鄒忌諷齊王納諫》的群文教學中,發現魯莊公和齊王的形象被學生忽視并被片面解讀為昏庸無能。這時筆者把關鍵的詞句,如“公問其故”、魯莊公的“三答”、齊王的“三賞”政策和最終的“戰勝于朝廷”等圈畫后讓學生仔細思考,最終學生發現他們并不昏聵,只不過作為君王資質平平罷了。這樣的歷史人物才是立體的、真實的。在這樣的思考延伸中,學生能對課外文言文中的人物進行多角度體味,真正感知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2.精選篇目,對比分析
筆者在教授《岳陽樓記》時,引導學生理解本文抒發的作者內心想要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代仁人之心以及對滕子京的勸勉之意。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入歐陽修寫的《醉翁亭記》。《醉翁亭記》是作者在慶歷五年被貶為滁州知州時所寫,文中雖沒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但作者醉心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躍然紙上。這兩篇文章的寫作時間相近,作者的境遇相似,內心世界也大致相同,只是在文章內容的選擇上不同而已。一個是探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充滿政治抱負;另一個則是以美景為介質,與百姓為伍,前呼后應出行同游。這就顯現了作者不同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同樣是游記,既可抒情,也可記事,從而在以后的習作中能夠模仿一二。
通過文言文的“群學”,可以實現“容新”維度中教學活動“自主建構”的目標。通過創設活動引導學生深度體驗和感悟,用師生積極參與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化課堂教學策略,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在語文“容·智”課堂的“三環六步”實踐探索中,教師以情境化、生活化、活動化為教學的根本特征和基本載體,設計思辨問題,創設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深度學習,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尤其是在古詩文教學中融入熱點元素和新穎的教學形式,構建教學新樣態,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讓深度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發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河海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