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各級干部教育培訓機構積極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劃(2023—2027年)》要求,加大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創(chuàng)新,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方法開展教育培訓,不斷增強干部教育培訓特別是黨性教育培訓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提高了培訓質量。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是全國唯一以東北抗聯(lián)精神為主題,吉林省首批納入中組部備案目錄的黨性教育基地。學院始終堅持黨性教育基地的功能定位,始終踐行傳承弘揚東北抗聯(lián)精神和楊靖宇精神的職責使命,開發(fā)了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東北抗聯(lián)精神、楊靖宇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為主要內容,以專題教學、現(xiàn)場教學、訪談教學、情景教學、案例教學、翻轉課堂、沉浸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為重要形式的教學體系。新征程上,創(chuàng)新黨性教育方式方法,讓黨性教育更加生動鮮活,一要堅持正確的教學導向,構建高頻次課程標準,實行高效能開發(fā)機制,打造高水平精品課程;二要注重黨性教育的與時俱進,強化紅色資源的整合度,提高教學培訓的滿意度,增強主題教室的差異度;三要注重黨性教育中的內涵發(fā)展,在科研咨政上提升硬實力,在人才培養(yǎng)上凝聚向心力,在品牌宣傳上擴大影響力。
關 鍵 詞:干部學院;黨性教育;吉林紅色教育品牌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24)07-0118-11
一、創(chuàng)新成為新時代加強黨性教育的新趨勢
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是為實現(xiàn)黨性教育目標而采取的組織形式、策略和手段,是影響黨性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是各級干部教育培訓機構提高教育培訓質量活力的主要路徑和教學特色的重要體現(xiàn)。《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劃(2023—2027年)》(以下簡稱《規(guī)劃》)提出“改進方式方法。鼓勵加強干部教育培訓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力度。綜合運用研討式、案例式、模擬式、體驗式、訪談式等方法,推行結構化研討、行動學習等研究式學習,探索翻轉課堂等方法,開展教學方法運用示范培訓”[1]。目前,各級干部教育培訓機構積極深入貫徹落實《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和《規(guī)劃》,加大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創(chuàng)新,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方法開展教育培訓,不斷增強干部教育培訓特別是黨性教育培訓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提高了培訓質量。
一是開展與時俱進的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展、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而豐富。黨在成立之初,黨性教育的重點是提高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創(chuàng)新提出以閱讀研討馬克思主義的相關書籍為主的18項教育方法,提出了“啟發(fā)式、由近及遠、由淺入深、說話通俗化、說話要明白、說話要有趣味、以姿勢助說話、后次復習前次的概念、要提綱、干部班要用討論式”十大教授法。[2]延安時期,強化了分層分類學習,創(chuàng)新了集中教育活動,把理論學習與調查研究相結合、他人教育與自我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弘揚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優(yōu)良作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黨性教育模式進一步成熟,完善、豐富了集中教育的程序,將學習競賽、定期測驗也作為檢驗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大特色資源開發(fā),堅持融合式教學探索,充分發(fā)揮教學形式的協(xié)同作用,現(xiàn)場教學、體驗式教學、案例教學、網絡教學、翻轉課堂等形式被廣泛運用于黨性教育之中,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井噴式發(fā)展,極大拓寬了黨性教育的渠道。
二是推行分層施教的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分層施教是加強黨性教育針對性、提高黨性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路徑。“因崗施教”的黨性教育教學。許多干部教育培訓機構堅持差異化培訓,注重把普遍性要求與個性化需求結合起來,全面分析辦班單位和參訓群體特征,進而根據不同班次的特性設計差異化、個性化的教育課程,認真篩選與培訓對象相關的課程按需選學,聚焦與行業(yè)領域相關的研討題目或案例深入解析,確保緊貼實際。“因人施教”的黨性教育教學。基于黨員所處職務和崗位的不同,許多干部教育培訓機構在制定教學計劃中綜合考慮學員個體化差異,注重用好“兩帶來”問題,把學員關注的思想理論問題作為課堂教學重點解答的問題,采取情景模擬、主題研討、開放性辯論等多樣化、生動化的教學方式,增加學員學習興趣、提高黨性教育效果。“因時施教”的黨性教育教學。許多干部教育培訓機構結合新時代面臨的重大問題和主要挑戰(zhàn),注重從學科視角統(tǒng)籌抓好理論教育、黨性教育、能力培訓,特別是不斷拓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闡釋的深度和廣度,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需要開發(fā)了黨性分析、案例解析、體驗模擬、社會實踐等課程,使學員從中體驗、感悟、思考,提升黨性修養(yǎng)。
三是促進資源共享的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資源共享、加大開放辦學、深化“互聯(lián)網+”技術應用是當前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的一個趨勢。實現(xiàn)本地教學與外地教學相聯(lián)通。一些干部教育培訓機構以體系化思維整合共建共享的紅色資源、打造“紅色陣地”,并通過院校合作、院地合作、院企合作辦班等方式,拓寬辦學渠道,共享優(yōu)質資源。如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把相關重要班次的黨性鍛煉延伸到中國浦東、井岡山、延安干部學院,廣西百色干部學院、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焦裕祿干部學院、紅旗渠干部學院等;一些培訓機構把某一培訓項目分段跨地市進行,實現(xiàn)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fā)掘保護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實現(xiàn)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相貫通。許多干部教育培訓機構堅持教師主導作用與學員主體地位相統(tǒng)一,將歷史與現(xiàn)實、理論和實踐、理性和情感相結合,以紅色精神、紅色資源為教學主線,把問題研究、感悟反思貫徹到教學全過程,通過向學員展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奮斗歷程和艱難創(chuàng)業(yè)歷史,探尋賡續(xù)紅色血脈的路徑方法,引導學員珍惜發(fā)展成果,汲取奮進力量,從而增強黨性教育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融通。許多干部教育培訓機構主動適應并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等網絡技術,集現(xiàn)代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多渠道開發(fā)特色課程,在做好實體培訓的同時,創(chuàng)建干部網絡培訓平臺、開發(fā)紅色“微”課程,打造“互聯(lián)網+黨性修養(yǎng)”的新模式,推動建立兼容、開放、共享、規(guī)范的網絡培訓體系。總而言之,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內容,牢牢把握黨性教育方向,從遵循黨性教育內在規(guī)律出發(fā)靈活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可以讓黨性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斷增強黨性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的實踐探索
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是一所以黨性教育而聞名的學院,學院一直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貫徹中央《關于鞏固拓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成果的意見》,貫徹省委《吉林省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劃2024—2027年》安排,堅持把黨的理論武裝放在首位,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主課必修課,積極探索構建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教學體系,堅持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凝心鑄魂,傳承弘揚東北抗聯(lián)精神等紅色基因,切實做到學深悟透,確保把“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要求落到實處。自2021年8月正式啟用以來,承接各級各類班次950期,培訓學員19.3萬余人次,覆蓋27個省份及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與教育部、國防大學等65家單位合作建立基地,教育品牌效應、影響力輻射力得到了充分彰顯。①
(一)新時代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開展的緣起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的“紅色血脈”建設,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3]。通過對吉林省相關情況的調研發(fā)現(xiàn),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是最具紅色精神的教學場所之一,具有厚重的歷史資源和深厚的紅色資源。大力弘揚東北抗聯(lián)精神和楊靖宇精神,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項重要行動和實際舉措。
⒈紅色歷史資源是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首先需要發(fā)掘的因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4]“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5]紅色基因誕生和淬煉于血與火的戰(zhàn)爭歲月,蘊含著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高尚品德、優(yōu)良作風等偉大精神,它是貫穿并支撐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歷史。[6]東北抗聯(lián)精神和楊靖宇精神作為紅色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黨性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東北地區(qū)是全中國最早開始進行抗戰(zhàn)的地區(qū),吉林省是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主要活動地,以楊靖宇將軍為代表的東北抗聯(lián)將士在與日本侵略者長達14年的英勇戰(zhàn)斗中,創(chuàng)造了彪炳史冊的光輝業(yè)績。吉林省也有著豐富的以“三地三搖籃”為標識的紅色資源和紅色底蘊。在開展黨性教育的過程中,堅持用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對進一步傳承抗聯(lián)精神和楊靖宇精神,不斷凝聚黨員干部精神動力、增強民族復興力量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⒉紅色精神在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中具有先天優(yōu)勢。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磨難,作出了許多犧牲。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在磨難中低頭,在國內革命戰(zhàn)爭和對外反侵略戰(zhàn)爭迸發(fā)的偉大精神正是催人奮進的強大動力。新時代,東北肩負著振興老工業(yè)基地的歷史重任,新一輪東北振興正處在爬坡過坎的攻堅期、有利發(fā)展的機遇期、大有作為的窗口期,破解發(fā)展難題,厚植發(fā)展優(yōu)勢,激發(fā)內生動力,亟需強大的精神來凝聚廣大干部群眾的力量,讓東北全面振興的精氣神提振起來。東北抗聯(lián)精神和楊靖宇精神是東北人民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持久精神動力,是激勵和鼓舞東北人民奮勇前進、全面實現(xiàn)東北新一輪振興的內生動力,開展黨性教育,可以提升彰顯“三地三搖籃”紅色資源育人價值,對于進一步把黨員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激發(fā)出來、釋放出來,有效應對重大挑戰(zhàn)、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決重大問題,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努力實現(xiàn)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⒊時代需要是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開展的持續(xù)內因。“教育培訓工作要深入研究準備,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要著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7]習近平總書記對干部教育培訓的這一重要指示為我們做好新時代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硝煙散盡,時代變遷,精神永恒。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不忘初心、砥礪奮進。黨性教育要回眸歷史,關注“新四史”,有傳承性地梳理歷史進程,以吉林省為例,1931年9月18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共產黨第一時間發(fā)出抗日救亡的號召,并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為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東北抗聯(lián)精神和楊靖宇精神是抗戰(zhàn)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脈相承,是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動展現(xiàn),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黨性教育的時代性,就是關注其內核愛國精神和今日黨性教育對其的繼承和發(fā)揚,學院作為弘揚東北抗聯(lián)精神、楊靖宇精神的平臺載體和新時代黨性教育嶄新陣地,是新時代踐行中央和省委關于黨性教育相關要求的具體實踐,更是鞏固擴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生動課堂,對于進一步推動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加強黨性修養(yǎng)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加強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的實踐探索
增強黨性教育是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途徑。在加強黨性教育的過程中,學院注重找準黨性教育與時代發(fā)展的結合點,不斷將學院品牌建設推向新高度。究其原因,一是理念清晰的辦學定位引領發(fā)展方向。學院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教學主題主線,以黨的忠誠教育、紅色教育為教學基地,以學原文讀原著悟原理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學新思想凝心鑄魂、強化忠誠錘煉黨性、汲取力量促進發(fā)展為教學目標,以提升與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吉林建設相適應的政治能力、領導能力、工作能力為教學要求,著力打造緊跟時代、主題突出、成果轉化、布局合理、功能鮮明的教學體系,理念清晰的辦學定位為建設全國有影響力的一流干部學院奠定堅實基礎。二是特色鮮明的教育內容塑造培訓品牌。學院注重推進黨性教育活動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充分利用東北抗聯(lián)等紅色教育資源的同時,創(chuàng)新打造“一體兩翼”鑄魂賦能教育平臺,著力提升配套課程,充分發(fā)揮其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教育、政治忠誠教育、初心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黨性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精心打磨精品課程,借助全國學術資源和研究力量,以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維度講清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東北抗聯(lián)精神、楊靖宇精神的內涵要義、時代意蘊與價值功能著手,共同研發(f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教學單元,不斷完善豐富“總論+分論”的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開發(fā)完善系列沉浸式教學單元,綜合運用講授式、研討式、案例式、模擬式、體驗式、訪談式、行動學習等方法,進一步增強學院黨性教育的政治性、時代性、有效性和針對性。三是緊盯關鍵的管理模式確保承載能力。學院堅持著眼長遠,緊盯黨性教育運營管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推進壓實重點項目。比如,持續(xù)提升“硬件”、優(yōu)化“軟件”,在充分論證學院功能定位、未來發(fā)展趨勢和開展規(guī)模化黨性教育需要的基礎上,強化教學功能、會議功能、住宿功能和體驗功能,建設6個功能區(qū)、總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可同時承載1500人在院培訓;完善配套服務功能,聯(lián)合成立后勤管理服務中心,對培訓運營實施統(tǒng)一管理、檢查和監(jiān)督,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又如,建立健全引育人才扶持激勵機制,積極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對自有師資從引進人才、人才培養(yǎng)、職稱評聘、科研補助等方面積極爭取政策傾斜,有效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為推動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完成高速運轉的培訓任務提供了堅強人才支撐。再如,深入整合吉林省內“一校六院”資源厚實學院建設,聚力把學院建成為黨員干部理論武裝的重要陣地、黨性鍛煉的培訓基地、黨的建設理論研究基地、紅色資源挖掘傳承基地,成為集教學、科研、培訓、宣傳闡釋多功能于一體的學院。
(三)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加強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的路徑方法
⒈注重教學平臺建設。黨性教育應突出政治引領、思想引領、理論引領和教育主題,著力打造黨性教育教學平臺。以學院為例,建設并啟用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修平臺、“對黨忠誠”沉浸式紅色情景教學館、“三地三搖籃”紅色吉林主題教室的“一體兩翼”體系化沉浸式場景式鑄魂賦能教育平臺。一是平臺創(chuàng)新。創(chuàng)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修創(chuàng)新平臺,打造學院第一課堂,緊緊抓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題主線,依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核心閱讀區(qū)、學習大講堂、教研沙龍區(qū)、主題文化墻等四大功能區(qū),綜合運用“展墻講解+資料研讀+沉浸討論+專題講授+總結提升”,以及領學導學和互動分享等教學模式,推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走深走實、入腦入心。二是場館創(chuàng)新。打造“對黨忠誠”沉浸式紅色情境教學館,著力構建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忠誠教育基地。教學聚焦對黨忠誠,突出東北抗聯(lián)意蘊,充分運用沉浸式、互動式、模擬式、體驗式等教學方式,通過“看聽讀講演答”,帶領學員在追求忠誠、確立忠誠、傳承忠誠、體悟忠誠、鍛造忠誠、升華忠誠、筑夢忠誠的教學脈絡中,不斷錘煉政治品格。三是內容創(chuàng)新。建構“三地三搖籃”紅色吉林主題教室,打造賦能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新突破的實踐創(chuàng)新教育基地。以“三地三搖籃”紅色資源為主體內容,通過翻轉課堂教學形式,追尋黨領導東北人民不畏困苦、頑強斗爭的艱難歷程,聚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引導學員通過自主式和研究式學習,深入把握中央推進東北全面振興的新思路新舉措,為推動吉林全面振興率先實現(xiàn)新突破凝聚力量。這“三大平臺”相互聯(lián)系、相互支撐、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教學平臺系統(tǒng)。
⒉注重黨性教育內容的充實完善。一是完善課程體系。黨性教育應建立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黨員教育課程體系,以學院為例,打造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東北抗聯(lián)精神、楊靖宇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為重點,以履職能力、知識拓展等N個內容為支撐的“1+3+N”課程體系。二是開發(fā)專題課程。開發(fā)開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總論,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論述為分論的專題教學模塊,主要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習近平總書記學黨史悟黨史用黨史的啟示》《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等,同時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抗戰(zhàn)歷史和偉大抗戰(zhàn)精神的重要論述,開設研發(fā)《東北抗聯(lián)抗日斗爭的啟示》《東北抗聯(lián)第一路軍的光輝足跡和歷史功績》《弘揚靖宇精神 銘刻初心使命》等課程,形成吉林特色精品課程。三是注重學科建設。學院開發(fā)完成了11類125門特色課程,12門課程在全省黨干校系統(tǒng)教學評選中獲獎。利用現(xiàn)代科技不斷完善課程內容與教學形式,3門體驗式教學視頻課程在中央黨校中青班等班次播放使用。成立專家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和課程打磨高端智庫專家組,建立健全“全員競課、集體備課、團隊磨課、專家聽課、學員評課”閉環(huán)式教學鏈條。與吉林省教育廳、吉林省國資委共同主辦的同上一堂思政大課網絡學習活動在“人民網+”客戶端“云開講”,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⒊注重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師資隊伍。一是引入高端師資。立足提升教學培訓品質,聘請130余名國內權威專家擔任學院高端智庫專家,構建“不為所有、但求所用”的黨性教育高端師資。定期舉辦學習大講堂,邀請名師大家常態(tài)化進學院、進課堂,通過專題輔導、訪談交流、指導工作等方式,使學院始終保持與學術前沿、高端專家的緊密聯(lián)系,強化學院學術分量和研究分量。二是建設自有師資。通過通化“學子歸巢”政策招錄高學歷優(yōu)秀學子,面向全國持續(xù)招聘學術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才。通過開展內訓練兵、域外培訓、專家指導、標兵評比、種草工程等長效化培訓和目標化培養(yǎng),不斷提升自有師資能力水平。三是用好紅色師資。聘請抗聯(lián)后代和從事東北抗聯(lián)紅色教育人員擔任學院客座教授,成立老兵報告團,邀請抗美援朝老兵到學院講紅色故事。截至2024年6月,學院兼職紅色師資擴充至35位。
⒋注重加強干部學院的自身研究能力。一是構建教材體系。著眼于提高干部綜合素質和能力,按照政治性、思想性、權威性、指導性、可讀性原則,著力推動以“通用教材+專業(yè)教材+其他教材”為主的“1+1+N”教材體系建設。制定發(fā)布新教材開發(fā)年度計劃,建立教材編寫“揭榜掛帥”和招標評審機制,組織名師名家自主編寫學院主體教材,出版《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抗聯(lián)的歷史考察》《東北抗戰(zhàn)英烈家書》等7本東北抗聯(lián)系列教材,為深化東北抗聯(lián)研究提供重要史料支撐。二是建立研究基地。學院獲建吉林省社會科學重點領域研究基地“吉林省紅色教育研究基地”,是全省黨干校系統(tǒng)首家社會科學重點領域研究基地,也是全國首家以紅色教育為研究主題的社科基地,對于深入挖掘吉林紅色資源、傳承紅色精神起到了積極作用。三是開展理論研究。根據地方特色,立足學院優(yōu)勢,圍繞“明確紅色教育規(guī)律研究、東北抗聯(lián)研究、紅色吉林研究、紅色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紅色文化傳播研究”5個研究方向,組織教學科研人員深入研究,推出一批對教學有支撐作用的研究成果。尋求上級支持,與吉林省委組織部、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共同舉辦“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中的紅色教育研究”暨首屆“弘揚東北抗聯(lián)精神”理論研討會,推動形成一批彰顯新時代黨性教育鮮明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標志性和代表性成果。
⒌注重合理規(guī)劃教學實踐線路。一方面圍繞全省紅色資源分布,積極打造以學院所在地通化市為核心區(qū),在升級完善抗聯(lián)棋盤、抗聯(lián)軍校等36處現(xiàn)場教學點基礎上,與各地紅色資源聯(lián)動,推動將培訓線路延伸至一汽、長影等“三地三搖籃”紅色標識所在地和吉林、四平、白山等紅色資源富集地,初步構建起了區(qū)域培訓和省域培訓相結合的教學線路布局。另一方面將培訓線路拓展延伸至全省兩山理論、歷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生動實踐類現(xiàn)場教學點,使紅色文化與冰雪文化、汽車文化、黑土文化、生態(tài)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生動實踐主題”現(xiàn)場教學點,形成一批彰顯吉林地域特色、體現(xiàn)經濟社會發(fā)展、宣傳推介城市名片的體驗式教學線路。
三、推進新時代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的優(yōu)化路徑
新征程上,黨校始終不變的初心就是“為黨育才、為黨獻策”,這是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必須服務的大局、聚焦的重點。中共中央印發(fā)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和《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劃(2023—2027年)》,全面部署抓好干部教育培訓的各項要求,為黨性教育做好下步工作明晰了任務書、路線圖。要旗幟鮮明重實效強實干抓落實,以踐行黨校初心、彰顯獨特價值、高水平服務大局為目標,全面系統(tǒng)地對標找差再深化,求實求效地審示改造促提升,聚力推動新時代黨性教育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一)注重正確的教學導向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當前黨性教育教學培訓體系還不同程度存在不相適應的地方,比如,教學內容與高標準的干部提升目標相比有落差,教學質量與高層次的干部評判眼光相比有落差,教學方式與高分化的干部個性需求相比有落差。高質量辦好黨性教育,必須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以“課比天大”理念將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要求落到實處。一是構建高頻次課程標準。堅持“政治性+學術性+實踐性+公認性”的評價標準,聚焦高頻次課程制定制度規(guī)范,從課程內涵、課程要求、課程研發(fā)、課程實施、課程保障等方面作出詳細規(guī)定,在課程招標立項、專家集體論證、“兩級三輪”評審、課堂教學準入、聽課評課跟蹤、課后互動研討等方面量化實施細則,努力把理論教育、黨性教育、能力培訓“三育融合”的理念落實到課程之中,使其既有理論支撐,又有現(xiàn)實依據,還有實操指南。二是實行高效能開發(fā)機制。黨性教育堅持把握關鍵、整合資源、系統(tǒng)施策,進一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實行破題分析制度,加強課程設置模塊化與開放式教學創(chuàng)新,精選可廣泛使用的理論課、特色課、實踐課,根據班次培訓天數(shù)制定教學計劃示例;在靈活應用示例的同時,對所有班次尤其是新設班次主題進行認真研究,準確把握辦班意圖,加強現(xiàn)有課程運用、謀劃新課程模塊。實行課程開發(fā)招標制度,鼓勵以院內外聯(lián)動、專班研發(fā)、以老帶新等多種方式組建教研團隊,申報開發(fā)新課程。實行集體備課制度,強化蹲點式調研、集成式備課,組織教師分專題、分領域開展集中評課、交叉觀摩、交流研討,并充分發(fā)揮教學評比、教學競賽等活動以賽促教作用,使課程不斷豐富、日趨完善。三是打造高水平精品課程。好課程是不斷打磨出來的,聚力研發(fā)核心精品課程,由教學管理部門牽頭組織實施,舉全校(院)之力開展理論攻關、課程研發(fā)并加強資金保障,打造精品課、樣板課、好案例,包括沖刺國家級精品課。例如,為進一步增強教學的創(chuàng)造力、吸引力、感染力,學院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我們不僅要研究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zhàn)8年歷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后14年的抗戰(zhàn)歷史,14年要貫通下來統(tǒng)一研究”[8]的要求,緊扣現(xiàn)代化要求、突出實踐化特色,專班式研發(fā)打造學史鑄魂專題教學、歷史黨課、現(xiàn)場教學等,實施精品課程打造工程,開展公開競課、觀摩評課、專家導課,圍繞教學體系布局,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東北抗聯(lián)精神、楊靖宇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研發(fā)打造精品專題,為國家級好課程評選做好準備,滿足干部越來越高的學習需求,提升核心競爭力。
(二)注重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的與時俱進
高質量辦好黨性教育,必須圍繞自身辦學定位,發(fā)揮優(yōu)勢特色,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著力提升培訓質量,進而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質增效。一是強化紅色資源的整合度。全國各地都有優(yōu)質的獨特的紅色資源,但一些紅色資源分布不均衡、整合不充分、作用發(fā)揮不到位的情況仍然存在。應當立足當?shù)丶t色資源優(yōu)勢,突出獨特的紅色文化和紅色資源,系統(tǒng)整合各方面力量,拓展延伸教學線路,深化推動培訓項目。比如,學院聚焦全省“464”發(fā)展格局,持續(xù)深化與長春、吉林、四平、延邊、白山等省內全域交流合作,在常態(tài)化應用一汽、長影等“三地三搖籃”現(xiàn)場教學點基礎上,持續(xù)挖掘中車長客、吉化公司、長光衛(wèi)星等具有鮮明教學主題、有助于黨員干部堅定信念宗旨、提高政治能力、履職能力、知識水平的教育資源,以系統(tǒng)化思維、全域性理念,科學化布局,講好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吉林故事,展示好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中全面振興的吉林實踐。二是提高教學培訓的滿意度。不斷推動黨性教育供給與需求精準匹配,定期對組織需求和干部訴求進行深入分析研判,探索全周期全鏈條黨性教育模式,推出一系列多元立體特色課程,大力推行沉浸式教學和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加大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等課程比例,推深做實領導干部帶頭上講臺制度,加強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理論闡釋、實踐解讀和現(xiàn)場教學,將紅色基因內化為推動新時代發(fā)展的強勁動力,外化為忠誠擔當、攻堅克難的實際行動。同時,持續(xù)加強教學培訓質量監(jiān)控,通過課程和班次質量評估、院領導跟班聽課、座談交流等方式,全面收集對基地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效果的多指標綜合評價,對教學效果差的專題給予適度停課、打磨提升,充分發(fā)揮教學評價“指揮棒”作用。三是增強主題教室的差異度。建好用好黨性教育主題教室不僅使黨性教育的課堂增添了趣味性,更增加了深刻度。創(chuàng)新建設主題教室,要對本地區(qū)本單位黨性教育科學系統(tǒng)規(guī)劃設計,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教育主題,集中資源、發(fā)揮優(yōu)勢搭建創(chuàng)新載體,并大力加強配套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載體間既有差異又相互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協(xié)同鑄魂賦能作用。比如,為推進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更加系統(tǒng)深入,政治訓練更加扎實有效,學院堅持系統(tǒng)思維、構建“一體兩翼”鑄魂賦能教學平臺。“一體”就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修平臺為主軸,突出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更好凝心鑄魂、堅定信念、錘煉黨性。“兩翼”就是“對黨忠誠”沉浸式紅色情境教學館、“三地三搖籃”紅色吉林主題教室。“對黨忠誠”沉浸式紅色情境教學館,突出政治忠誠教育,增強政治信仰,加強政治訓練,強化政治擔當;“三地三搖籃”紅色吉林主題教室,突出紅色教育,用偉大建黨精神引領學員,從東北抗聯(lián)精神、楊靖宇精神等紅色基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紅色資源轉化為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強大動力。同時,學院按照“存檔資政育人”的要求,遵循黨性教育“認知—感悟—認同—踐行”的邏輯規(guī)律,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打造“抗聯(lián)記憶”主題教室,讓塵封檔案成為傳承弘揚東北抗聯(lián)精神的活教材,推動學員從感受到感知再到感動,從情感到認知再到行動。相互聯(lián)系、相互支撐、互為補充的教學平臺,使教學主題更加鮮明、教學內容更加聚焦、教學邏輯更加清晰,進一步增強黨性教育的說服力感染力。
(三)注重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中的內涵發(fā)展
高質量辦好黨性教育,必須著眼完成教學培訓任務需要,構建統(tǒng)籌協(xié)調、上下聯(lián)動、協(xié)同發(fā)力的有效機制,持續(xù)加強理論研究、師資建設、宣傳推介、對接合作等,不斷提高辦學保障水平。一是在科研咨政上提升硬實力。聚焦開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闡釋、高質量發(fā)展問題和重大課題研究,集聚各級黨校、干部學院、各類高校和相關研究機構資源,大力推進智庫建設,深入開展前瞻性、經驗性、對策性研究,拿出更多有分量、有質量的咨政成果。嚴把本級科研課題質量關,構建教學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建議進決策的教研咨一體化工作運行機制。辦好校刊學報研究平臺,把握時度效,深入開展重大理論宣傳闡釋,并積極深入基層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理論宣講等,筑牢黨的意識形態(tài)前沿陣地。二是在人才培養(yǎng)上凝聚向心力。建立符合自身發(fā)展特點的教師管理體系,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加大優(yōu)秀年輕干部培養(yǎng)使用力度,統(tǒng)籌用好各類干部和人才。扎實推進名師工程、專家名師幫帶工程等,發(fā)揮專家工作室專業(yè)指導和名師引領作用,加大青年教師引育力度。積極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和專家型掛職干部,加強教學一線骨干教師和新入職教師培訓,選派優(yōu)秀教師和管理骨干內外交流、進修深造、掛職鍛煉,不斷優(yōu)化人才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層次和專業(yè)匹配度,夯實學院紅色教育領導力量和師資力量。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教育引導廣大教職工服從服務于黨的政治路線,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大力弘揚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秉承良好道德風范潛心治學、虔誠問道、悉心育人。三是在品牌宣傳上擴大影響力。開啟適網化紅色文化基礎建設,建強新媒體宣傳矩陣,打造“互聯(lián)網+黨性教育”新模式,強化品牌宣傳、擦亮紅色精神底色。全面梳理班次承接情況,做好培訓單位回訪,做好班次需求分析和預約儲備,積極爭取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等國家層面主體班次、重點班次及兄弟單位延伸班次、銜接班次,不斷提升辦學層次和質量水平。充分發(fā)揮共建合作基地作用,進一步暢通深度交流和常態(tài)溝通渠道,推動課程共建、教材共編、師資共育、設施共用、資源共享等,形成合作成果,共建教育基地,同塑校(院)企品牌,凝聚推動黨性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強大合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印發(fā)《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劃(2023—2027年)》[N].人民日報,2023-10-17(01).
[2]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5冊)[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826.
[3]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 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4-18.
[4][5]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42,281.
[6]曲向東,國莉莉.關于東北抗聯(lián)精神賦能新時代東北振興的思考[J].現(xiàn)代交際,2022(6):41-49+122.
[7]增強新時代干部教育培訓質效[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renshi.people.com.cn/n1/2019/0123/c139617
-30587467.html.
[8]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fā)言 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研究[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801/c1024-27394800.html.
To Make Party Education More Vivi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Jilin Yangjingyu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s Innovation in Establishing the Red Education Brand in Jilin
Qu Xiangdong
Abstract: At pres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have actively and deeply implemented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n(2023—2027)”, increase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comprehensively used various methods to carry ou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ntinuously enhanced the attractiveness, infectiousness, and persuasiveness of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specially party spiri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Jilin Yangjingyu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is the only party education base in China with the spirit of the Northeast Anti Japanese League as its theme, and i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party education bases included in the directory of the Central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in Jilin Province. On the new journey, we need to innovate the methods and methods of party spirit education to make it more vivid and lively. Firstly, we must adhere to the correct teaching orientation, construct high-frequency curriculum standards, implement efficient development mechanisms, and create high-level high-quality courses; secondl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in party spirit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red resources,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and enhance the diversity of themed classrooms; thirdl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notation in party spirit education, enhance our hard pow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ultation, gather centripetal force i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xpand our influence in brand promotion.
Key words: leadership academy; party education; Jilin red education brand
(責任編輯:劉劍明 助理編輯:李長寶)
收稿日期:2024-03-29
作者簡介:曲向東,中共通化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專職副書記,教授,研究方向為黨史黨建、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