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為什么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多,卻并不幸福?”這是電影《一百樣東西》中提出的問題,也是很多現(xiàn)代哲學家喜歡探討的經典問題。
電影里,男主角奶奶的箱子里只有幾十樣東西,那是她年輕時的全部家當。很多人的父輩生于貧窮年代,他們的房間簡單、衣櫥貧乏。但老照片上的他們目光堅定、表情從容,他們艱苦奮斗、知足常樂。
兩位男主角都是購物狂,他們的房間里有上千樣東西,他們不斷地購物,但并不幸福。相比長輩,他們有更多的苦惱。
這是為什么?是因為現(xiàn)代人擁有的太多了嗎?
很多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人的幸福程度并不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富有的人并不比貧窮的人更幸福,相反,貧窮國家的人往往幸福程度更高(我認為,這種統(tǒng)計數(shù)據并不靠譜)。
電影里,兩位男主角最終的領悟是:當擁有的越來越少時,人們就越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就越能夠發(fā)現(xiàn)世界的美和身邊的愛。
類似的哲理也常常出現(xiàn)在不同的宗教文化和文藝作品中,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喜歡感慨:一代人比一代人擁有的更多,卻更加不幸福。
這樣的哲理是有問題的。因為幸福源于我們和同時代人的比較,而不是和以前人的比較;源于我們和周圍人的比較,而不是和十萬八千里外的人的比較。
一個乞丐也許擁有智能手機,也許比古人更加長壽,但他不會通過與古人比較來獲得幸福。
熱衷于和周圍人攀比并不利于我們擁有幸福人生,但很遺憾,人的大腦就是這樣運作的。因為影響我們生存發(fā)展、基因延續(xù)的是我們周圍的人。他們的生活是一種信號,提醒我們在社會競爭中處于什么位置,提醒我們能否得到更好的資源來延續(xù)自己的基因。
爸爸媽媽可能在艱苦奮斗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并不是因為他們出身貧窮;你和小伙伴也許活得焦慮不安,也不是因為物質豐富。相關性不等于因果性。
物質的增加能否帶來幸福?不一定,但至少可以減少痛苦。家徒四壁意味著父母在生病時不一定有錢診治,家人在團聚時不一定有一桌可口的飯菜。
你覺得躺在搖椅上的祖母很幸福,是因為你沒見過她年輕時沒錢給孩子買奶粉時的窘迫,沒見過她相親時找不出一件沒有補丁的衣服時的難堪。長輩是否幸福無法通過他們年輕時的照片看出。
那些認為減少物質的擁有可以帶來幸福的觀點只是一種浪漫的想象,是一種現(xiàn)代人的矯情。
當抱怨物質的豐富并沒有讓我們幸福時,你可以試試貧窮的代價。
當然,電影《一百樣東西》里提出的問題也有一點啟發(fā)性:為什么購物并不能讓我們的幸福指數(shù)一路飆升?為什么購物狂不是最幸福的人?為什么人不能用錢買到幸福?
我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因為邊際效用遞減。任何事情帶來的享受,總有一個遞減的過程。購物狂并不能超越這個經濟規(guī)律。
在經濟規(guī)律面前,金錢不是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