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將學生們領進一個空房間,并給他們兩個選擇:靜坐十五分鐘,或者接受有點疼但是在安全范圍內的電擊。
結果出乎意料,大部分學生選擇了電擊,有的學生還反復弄疼自己。
研究者概括:比起安靜地坐著,大部分人更傾向于做點事,哪怕是負面的。這剛好印證了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的話:“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源于人不能獨自安靜地坐在房間里。”
群體活動對于很多人而言,意義也僅在于“做點事”——至少在別人看來,自己是合群的。而“深度工作”則需要與外界切斷一部分連接,這只有少數極為自律的人才能做到,也必將帶來一定程度的不合群。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一次印度之行中,偶然發現當地人有在家里開辟冥想屋的習俗。那之后,榮格便萌發了建造私人辦公室的念頭。1922年,他在柏林根的小村莊湖邊建了一座簡單的兩層石頭塔樓。“在休息室時,我可以獨處。”榮格這樣描述這個房間。為了保持工作的私密性,他不接受任何沒有提前預約的訪客。
榮格與世隔絕的工作模式,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深度工作”。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卡爾·紐波特在他的著作《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中提出“深度工作”概念,指的是在無干擾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經過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多年研究發現,伴隨深度工作而來的精神緊張狀態,能快速而高效地提升個人能力。
深度工作在各個領域的專家身上非常普遍。
微軟首席執行官比爾·蓋茨每年都要進行兩次“思考周”。在這段時間里,他會遠離城市,通常是去自己的湖邊小屋,用大段的完整時間只讀書,思考未來互聯網的方向。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比爾·蓋茨寫下了著名的“互聯網浪潮”備忘錄,給微軟公司注入了新活力。
所以,不合群未必是件壞事,關鍵是不合群的時候,你在做什么。僅僅因為害怕不合群而進行社交,只會犧牲自己的獨立精神與真實意愿。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都在用“不合群”的時間去重塑自我。
在科學的獨處中,會擁有更多積極體驗,提升創造力,實現自我認知,提高工作效率。不合群的人并非遠離了這個世界,他們只是建立了另外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
在游戲《俄羅斯方塊》中,當一整行被方塊填滿時,這一行所有的方塊就會瞬間消失。有人因此感慨,《俄羅斯方塊》教會我們,“如果你太合群,就會消失”。在社交生活中,這個結論雖有點極端,但也不乏道理。在人數眾多的群體中,人人都害怕別人比自己出挑,也害怕自己比別人出挑。平庸像一層保護色,似乎只有和大家一樣,不同層次的人才能找到共同之處和相處之道,在群體中才更有安全感。
1942年出生的川久保玲被日本設計界評為“反時尚的時尚”,也是少數未曾出國求學,甚至沒有主修過任何與服裝設計相關課程的國際設計師。在1981年巴黎時裝展發表會上,她大量地使用低彩度的布料、不對稱、破碎垂墜等細節,剪裁出了后來被時裝界稱為“乞丐裝”的經典設計。
在華麗風盛行的巴黎,川久保玲“離經叛道”的設計雖然顛覆了大家對美的認知,以及高級品位一貫的斯文得體,但成功引領了20世紀80年代的服飾潮流,也讓她開始了不合群又極受推崇的設計生涯。
服裝設計同樣受大環境影響,設計師難免在理念、顏色、風格上往所謂“大趨勢”靠攏,或是為了市場接受度做出妥協。比如全球金融危機時,大多數設計師的作品都體現出實用又經濟的市場訴求,但川久保玲總是選擇獨立創新而不是遵循主流規則。她說:“自始至終,我一直堅守自己創立品牌的理念,從未動搖。因此,我知道隨著時間的過去,人們最終會理解并且尊敬它。”
川久保玲的作品與傳統意義上的美、品位和時尚不合拍,高級設計的傳統法則在她的世界里形同虛設。她始終堅持這種不合群的創作理念:“自由和反抗的精神是我的靈感源頭。”
的確,具備獨立精神的人,思想與行為都不走平常路,在他們的概念中,不合群才能免于泯然眾人,越特別,越醒目。
美國心理學作家馬蒂·蘭尼的著作《內向者心理學》中寫道:“性格內向的人較少展示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他們看起來較為冷漠和神秘。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不同形態的社會都贊美外向性格的優點。而且,許多性格外向的人以懷疑的目光看待性格內向的人所展現的才能。”
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從小性格內向沉默,但是,他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毅力和專注,很小就跟隨父親去工廠做炸藥實驗,童年一直伴隨著枯燥的爆炸聲。內向性格賦予他潛心鉆研的優勢,讓他在爆破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并且完成巨額財富積累。而根據他的遺囑創立的諾貝爾獎,關鍵的衡量標準就是“創新”。
除了諾貝爾,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達·芬奇、比爾·蓋茨等各個領域的領袖,性格大多很內向。
學者蘇姍·凱恩在研究了大量內向者之后總結道:“內向者天生善于把注意力集中于內在的精神世界,這使他們擁有高超的洞察力與理解力。他們善于將外部信息進行整理吸收,變為自己的內容,而不是簡單地全盤接受或否定。”
這說明,與日常偏見不同,內向者反而在一些需要創造性的工作上更有優勢,因為推陳才能出新,而打破常規需要篤定的觀察力,至少能“坐得住”,這時,不擅長交際、不合群反而成了優勢。
合群與不合群沒有對錯之分,不要為了表達親和而盲目改變自己。適當地減輕自己對人際關系的依賴,才能專注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