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舉旗定向,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前瞻性、系統性頂層設計和具體安排,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金融領域改革有序進行,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金融服務需求,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金融事業起于為人民服務,興于為人民服務?!稕Q定》將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置于“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專章之中進行深入闡述,明確提出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這不僅為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明確了重點領域,也錨定了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著力點。
學習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金融系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做深做透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這五篇大文章,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堅守金融為民、聚焦主責主業,堅持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民生福祉能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科技金融專注于運用金融創新手段服務于科技事業發6YaWtOk56mPB4byH1A0Q5o3WcmfZY7aZBwcsEh5sueM=展,通過改進服務模式和搭建服務平臺,構建服務于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服務體系與金融生態環境,實現科技創新鏈條與金融資本鏈條的有機結合。
科技金融為科技創新主體提供的價值包括資金的配置、服務平臺的搭建和載體的構建。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是創新的主要抓手。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是科技,科技企業通常因其具有專業性強、成長迅速、風險較高等特點而難以獲得相應的資金支持??萍冀鹑趧t可將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其核心是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為基礎,以創新金融產品、服務模式、業務流程為手段,以服務科技企業、推進科技創新進程為目標的金融活動,不僅可有效緩解科技企業融資問題,更是一種推動科技與經濟結合并持續創新發展的重要機制。
科技金融涵蓋公共金融與市場金融的各個方面,既能發揮“看得見的手”的引導作用,創新科技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從源頭上化解金融風險,提升監管的有效性,又能發揮“看不見的手”的市場作用,以科技賦能金融發展,大數據技術能幫助金融機構發現海量數據中有價值的金融信息,提升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要精準把握科創型企業不同于其他行業企業的發展特征與金融需求,著力增強對科創型企業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金融基礎。以科技賦能金融服務降本增效,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破解風險難題。
綠色金融是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經濟快速發展,能源的消耗也隨之增長,全球生態問題加劇,實現經濟綠色增長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經濟議題之一。
新時代以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猛,已初步形成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碳金融產品等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而且,隨著數字技術推動經濟向更高效、更綠色、更節能的方向發展,綠色金融為綠色發展與綠色創新帶來了巨大市場。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在推動經濟發展,創造滿足人民多種需求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基礎上,還要提供更多優質綠色生態產品,滿足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這就需要綠色金融服務供給與協調,將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效度作為活動成效的標準之一,通過自身活動引導各經濟主體在自然生態中的平衡,重視金融活動與生態平衡的協調發展,形成以綠色創新為主要機制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可以預見,通過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提供更多綠色金融產品,能夠倒逼傳統行業向低碳綠色的方向轉型發展,促進綠色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推動實體經濟實現綠色轉型,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雙碳”目標提供金融助力。
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障人士、銀發一族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新時代以來,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服務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都有明顯提高。但普惠金融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區域間、城鄉間的金融資源配置存在異質性差異,與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普惠金融既是一項經濟活動,也蘊含著“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以金融的普惠性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在經濟發展滯后的農村地區,通過擴大基礎金融服務的覆蓋面,能夠改善地區間金融服務的不平衡性問題,為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夯實物質基礎;針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難問題,構建金融服務市場主體的長效機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寬就業渠道,促進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機會均等、普惠公平的市場秩序,能夠提升對特殊群體的金融福祉,讓百姓普遍有渠道獲得便捷的金融服務,提高經濟發展的包容性。
因此,各地以實現共同富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普惠金融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和人群,完善多層次、廣覆蓋的金融服務體系,不斷下沉服務重心,建立完善“線下+線上”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養老金融主要涉及拓寬養老服務機構的融資渠道、豐富相關金融產品服務供給、提供養老財務規劃與資金管理等,重點支持養老機構運營、居家社區養老體系建設、老年產品制造企業等,它既是養老保險制度得以安全高效運行的“基礎設施”,也是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的支撐載體,更是滿足老年群體社會需求和確保生活質量的一系列實實在在的產品服務,對提高老年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至關重要。
目前,國內養老金融發展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處于初級階段,優質供給不足,市場潛力未能得到充分釋放,與百姓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因此,國家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養老財富儲備,要求各金融機構創新養老服務金融產品,提供高質量的養老金融,為百姓養老財富儲備提供多元化的選擇,不僅能夠挖掘養老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促進未來經濟的長足穩健發展,還能為人口老齡化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數字金融是金融業與數字化相結合、金融創新與科技創新相疊加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金融業態,是數字經濟發展的血脈。它可以大幅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金融和數字產業實現良性循環發展,加速資金、信息、數字等要素的自由流動,擴大中小微企業、“三農”領域、低收入群體的金融服務覆蓋面,為經濟實現包容性增長注入動力。
近年來,我國數字金融已經滲透到生產和生活諸多環節,數字銀行、數字貨幣、數字支付、數字供應鏈金融、數字普惠金融、數字保險、數字證券發行等創新應用,正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創新創業和擴大內需的重要驅動力。
在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傳統金融轉向數字金融勢在必行。各地應加快數字化轉型,完善數字化服務網絡,持續提升線上服務能力和效率。健全數字風控體系,破解傳統業務模式中的痛點、難點、堵點,提升金融服務效率。豐富數字化產品供給和服務范圍,加快數字普惠協同發展水平,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性、競爭力、可得性和可持續能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綜上可以看出,科技金融和綠色金融瞄準的是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普惠金融和養老金融側重的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金融服務體系,而數字金融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是數字化時代利用數字技術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高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是支撐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化賦能的硬件條件,是融合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的重要引擎。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蓖苿游迤笪恼律疃热诤?、互相促進,必將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金融服務需求、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提供強大動能,推動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