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教授是一本厚重的大書,值得反復咀嚼、閱讀。
2023年的最后一天,我去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采訪李保國院長,他送給了我一摞書,讓我這個老鐵路工程技術人員的興趣從高鐵專業轉向黑土地。其中有一本書是李保國領銜翻譯的《土壤學與生活》,800多頁,我一頁頁地認真翻讀了。作者流暢的文筆,不像是在寫教科書,倒像是在寫一本散文。
我與李保國一樣酷愛讀書。他幾次給我郵寄來有關土壤學的著作,還推薦我幾部與土地相關的影片。第一次采訪,他讓我打開了認識地球的窗戶。李保國博覽群書,我倆交談的內容涉及自然與歷史、土壤與生命、地球與人類。
說起了上世紀美國的沙塵暴,說起了黃河與黑水,說起了北京春天里的霧霾,說起了人類對土地的依賴……李保國向我講述著他的經歷,在他的邏輯分析里,有很多鞭辟入里的道理,讓我改變了傳統看法。諸如對空心村的認知、對耕地規?;恼J知,他的看法與我最初的認知截然相反。李保國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問題,更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
自第一次愉悅地采訪之后,我又數次與李保國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幾乎每次都有新的收獲。他對一些現實問題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很少人云亦云,是一位有著學術良心和嚴謹態度的學者。
從山西農村走到大學教書的李保國,保持著對土地深厚的感情。他說,人類對大地的過度開墾破壞了大自然,世界上有四大塊黑土地,正是因為開墾利用帶來了對黑土地的侵蝕。歐美國家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意識到黑土地侵蝕的危害性,專注保護性耕作,我國的黑土地保護則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步,但獲得更大規模的進展,也只是近十幾年的事。
從事土壤學研究的李保國,大學一畢業就留校任教,如今,他教出的第一批學生有的已經退休,更多學生奮戰在耕地保護第一線。李保國找出幾本他的博士生導師石元春院士的著作,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農業科學家在治理鹽堿地道路上所作出的艱辛探索。
李保國繼承了他恩師的工作作風,腳踏實地、不尚空談,一點點地保護著大地母親。李保國的岳父是一位昆蟲學家,執著于對昆蟲學的研究,如癡如醉,岳父制作昆蟲標本的認真勁也傳遞給李保國。師承門風的學術傳承,讓李保國秉持著一個科學家治學嚴實的工作作風。
在吉林梨樹黑土地攝影展中,跟蹤了9年黑土地耕地保護的攝影家鄒志強,每次看到一張照片都會激動不已。
那是李保國春天到梨樹考察,在一邊是黑土一邊是紅土的分界線上,李保國急切地跪下來,手捏著一把土,臉上充滿了對黑土地的憂傷。曾經誕生過“一兩土二兩油”故事的黑土地,土地退化到無黑土可看的現狀,讓人十分焦慮。攝影家巧妙地捕捉了這一瞬間,這張照片,深藏著農業科學家對土地的憂慮,對地球的憂慮,對糧食安全和人類未來的擔心。
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與梨樹合作,逐步建立起具有綜合治防理論研究與種地實踐相結合的梨樹試驗站。正是這個試驗站,探索出了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梨樹模式”。
耕地的侵蝕,自然與人類的開墾利用方式有著密切關系,但人類要生存,不得不開墾土地。如何一邊開墾利用一邊保護好黑土地,這是值得人類深入探討的。
隨著我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黑土地遭受侵蝕情況的進一步擴大,黑土地耕地保護工作得到更多科學家的關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歐美國家成熟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值得借鑒。
“梨樹模式”是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樣板。在“秸稈覆蓋、少耕免耕”的策略指導下,大地開始從近半年裸露,終于穿上了溫暖的衣衫,不再經歷年年開膛破肚的黑土地,土壤結構恢復了元氣。蓄水量和微生物的增加,讓土地得以恢復自然生態?!袄鏄湓囼炚尽蓖ㄟ^一年又一年的種地實踐,讓種地農民感受到秸稈覆蓋的好處。
今年春天,我隨李保國走到試驗田里,覆蓋在大地上的秸稈像大地的衣衫,李保國興沖沖地剝開表層,挖出一塊松散的泥土,被人類呵護的土壤,露出那種含水默默的樣子。李保國抓土的舉止自然、樸素,就像廚師抓起面團。
夏天,我又隨他走向雨后的田野,在講述侵蝕溝的形成時,李保國抓泥土的動作,就像撫摸一位老友的頭顱。我站在旁邊,感覺他就像農民一樣樸實。面對東北農村綜合治理的現狀,李保國對河邊養牛形成的污染、漚肥場地選擇的不合理、農田道路兩旁缺少排水溝等問題提出了改治方案。他把“三農”問題當作一個系統工程來看,讓當地農民信服。
懷揣著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讓李保國熱衷于幫助農民利用黑土地保護的科研成果。梨樹試驗站成立了“黑土地保護聯盟”,每年要召開一次“黑土地保護論壇”,如今已成功舉辦10屆。這個論壇上,不只是農業科學家們坐以論道,還吸引了更多農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來侃侃而談。專家的理論可以直接引導農民,農民的做法又可以回饋給科學家,找到更多研究方向。
李保國如數家珍地向我介紹那些實施保護性耕作的農民合作社,在他心里,裝著許多為黑土地保護做出具體工作的農民。
在梨樹試驗站,通過產學研的密切合作,學生受益,老師受鼓舞,農民得實惠,農機和肥料、農藥企業也受到更多啟發。李保國將我拉進一個黑土地保護聯盟的微信群。在這個群里,每天看到那么多農民和科學家圍繞著黑土地在廣泛交流,我也為之深深感動。
李保國和他的同道們正積極活躍在黑土地保護第一線。他的同事任圖生教授,多年穿梭于黑土地上,成為許多農業合作社理事長的“種地軍師”。李保國的博士周虎,也成長為黑土地保護的一位教授,如今,他掛職梨樹縣副縣長,正主持著一個黑土地保護的科研項目。
在梨樹試驗站,中國農業大學的學生們,從春種到秋收,要經歷黑土地作物整個成長周期,我采訪了幾位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他們當中有的已經在梨樹度過了四五個作物成長周期。每天的辛勞給他們帶來了滿滿的獲得感,注定這會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基石。
在梨樹,黑土地上的農民熟悉這位農業科學家。李保國用樸素的語言講述耕保工作的重要性。梨樹模式的落地與推廣,正是李保國與梨樹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等一批同道孜孜以求的結果。如今,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梨樹模式已經落戶百余家農業合作社。
李保國像敬重生命一樣敬重大地,每次與他交流,都能感受到他對土地的那份濃厚感情。李保國的視頻號每發一個作品,我都會認真看,因為在他的視野里,有大地、鮮花和莊稼,更有人類利用各種類型土地的前世今生,蘊含著一個農業科學家對土地的深深眷戀……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