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以下簡稱烏市)擁有著較多歷史古跡。這些歷史古跡顯示著中華民族多元融合發展的重要歷史脈絡,具有較高價值,可以作為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資源。由于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矛盾突出、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稀缺、歷史古跡保護工作和第三產業開發融合不易等困難,烏市當前相應歷史古跡保護利用存在著文物保護機制不完善、利用機制單一、公共認知程度不高、部分歷史古跡價值流失等問題。2020年,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這一論述將文化因素納入新疆工作的總目標,表明了黨中央對于新疆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和作用的深刻認識。而歷史古跡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對其的保護、利用與開發工作有益于彰顯其文化價值和精神意義,可為文化潤疆工程作出貢獻。基于此,本文以烏市市區清代民國時期歷史古跡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實地調研,總結歷史古跡現狀,進而以此為基礎提出相應的策略與建議,為烏市推進文化潤疆工程、歷史古跡保護與利用政策提供參考。
1 文獻綜述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自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來,烏魯木齊地區歷史古跡的保護與利用工作得到了系統的開展,形成了包括《烏魯木齊掌故》[1]、《新疆通志·文物志》[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集成·烏魯木齊卷 克拉瑪依卷》[3]和《中國文物地圖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冊》[4]等重要文獻。這些文獻比較完善地記錄了烏魯木齊的歷史古跡,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但對市區歷史古跡的調研仍有所欠缺或信息過時。
“文化潤疆”一詞最初由對口援疆省市在文化援疆建設過程中提出,主要指對口援疆省市捐建公共文化設施、推動教育基地建設以及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等活動。隨后,各級會議亦明確強調了加強文化教育援疆、推進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性。尤其是黨中央對文化潤疆事業的戰略部署凸顯了文化潤疆事關全局的重大價值,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促使學者們展開了理論和實踐等各方面的研究。
在相關研究當中,中央民族大學青覺等學者在對“文化潤疆”進行理論闡釋時,強調了文化潤疆是新時代下關于新疆工作思路的系統性與深層性擘畫,并指出不能將其理解為一種簡單的治理策略和路徑,更要將其理解成為新疆社會長治久安提供內在文化支撐的過程[5]。同時,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楊昊霖與顧光海教授也從多個維度對文化潤疆展開論述,強調要將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同文化潤疆工程相結合,并探討了文化潤疆工程在新疆地區的具體實踐方法與意義[6]。
然而,在文化潤疆的實踐路徑方面,現有討論仍然相對籠統,缺乏具有針對性的具體建議;其次,學界對文化潤疆的價值內涵方面雖有涉及,但較少結合具體事例,深入探討其對地方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影響和意義;最后,對于如何在實踐中將文化潤疆與具體工作過程有效結合,尚缺乏具體的操作性指導和實踐經驗總結。
本文試圖在對前人研究進行梳理與借鑒的基礎上,研究烏市清代民國歷史古跡保護利用現狀,探討如何將文化潤疆與這一具體工作相結合,以期為文化潤疆理論和實踐的深入發展與烏市市區歷史古跡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的下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議。
2烏魯木齊市市區清代至民國時期歷史古跡保護、利用現狀及分析
烏魯木齊,源自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來,清政府在該地進行了大規模開發,隨后分別修筑了迪化城和鞏寧城,但后者于1864年被焚毀。1884年,清朝收復新疆后,迪化城成為省城,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發展。總體上,清代烏魯木齊市市區古跡主要為傳統建筑,其中近代實業建筑也開始興起。民國時期,迪化城雖保持了省城地位,但受軍閥混戰影響,其市政發展較為緩慢,但仍留存下了一系列重要古跡。1949年,迪化成為自治區首府,并隨后恢復原名烏魯木齊,如今蓬勃發展。
2.1 烏魯木齊市市區清代至民國歷史古跡資源現狀
本文的“歷史古跡”是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的綜合。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烏市轄區內共有不可移動文物28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而據本小組實地調研(2023年下半年),目前烏市市區內,共計有56處清代至民國時期歷史古跡,相應歷史古跡本體徹底消失或被拆除等共有34處;現存歷史古跡共有22處,其中18處保存情況良好;當前現存且已為第三次文物普查所錄的文物保護單位有17處。在本組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現存歷史古跡數量與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果基本吻合,而前兩次文物普查中所記錄的不可移動文物已經大量消失。
2.2 分布現狀
在烏市市區,清代至民國現存歷史古跡空間分布呈現大集中、小分散的特點。大部分現存歷史古跡集中分布于天山區,而其中勝利-解放路上又有10處。就這些歷史古跡的建造年代而言,清代建筑有12處、民國時期建筑有10處;在建筑類型上,則種類眾多,古城址、寺觀塔幢、壇廟祠堂、亭臺樓閣、名人故居、文化教育建筑等不一而足。
而相應現已消失的歷史古跡,在空間分布上也同樣高度集中于天山區。相應歷史古跡總數計有34處,僅分布于天山區的便有26處;在建造年代上,清代歷史古跡有16處、民國時期歷史古跡有18處。
2.3 保護與利用現狀
就烏市市區清代至民國時期現存歷史古跡的保護與利用現狀的整體而言,依照其現存情況、本體價值以及當前利用狀況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歷史古跡價值與以前相同,利用方式未發生變化;二、歷史古跡價值保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基本閑置;三、由于時代變遷,相應歷史古跡的建筑功能基本延續,但是利用方式不同。
2.3.1 歷史古跡價值延續,使用功能不變
在烏市市區,寺觀塔幢、壇廟祠堂等建筑,例如烏魯木齊文廟、紅山廟、老君廟等,由于其本身具備相應宗教功能,能受到人們一定程度上的重視,故而其文物價值基本保存,可以繼續發揮其作用。同時,少量民國時期歷史古跡,如新疆商業銀行舊址,除正常承接銀行業務外,在一樓有大銀行金融發展史陳列館,記錄烏魯木齊金融事業發展變遷;二樓有錢幣博物館,并且作為烏市文物保護單位,為眾多企事業單位、學校及個人參觀游覽、開展黨建等活動提供教育基地。
2.3.2 歷史古跡本體價值不變,使用功能轉變
諸如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中國工農紅軍總支隊舊址五星路四合院、西路軍紀念館、毛澤民故居等,承載著近現代革命文化的重要史跡,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進行革命活動、抗日救亡運動和不屈不撓獄中斗爭的歷史,凝結著厚重的歷史內涵,故而如今多改造為紀念館,供后人瞻仰。部分歷史古跡如湖心亭、朝陽閣,由于較為久遠,為了避免其歷史古跡價值的丟失,所以對其的利用方法有所改變。本小組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湖心亭其外部保存較為完整,但內部被改造為售賣飲料的商業場所;朝陽閣本體得到了保護,但是閣前的廣場基本上成了公園,閣樓本身無人觀覽。
2.3.3 歷史古跡本體價值尚存,閑置尚未使用
大量清真寺等其他宗教建筑,如南大寺、青海大寺、撒拉寺、天主教堂等,因相應歷史古跡具有特殊的宗教性質,故而當前處于閑置狀態,不對外開放,內部也少有人值守。同時也有少量其他建筑,如鞏寧城址,本來為清代烏魯木齊老滿城城墻,但是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戰亂破壞和長期無人管理,雖然經過2023年12月的搶救性保護后可供人參觀,但其基本喪失原本使用價值,故而處于閑置狀態。此外,像南花園小洋房,雖然建筑形制、內部框架保存較為完整,仍具備居住與辦公功能,本為小區物業公司辦公使用,但是由于物業公司撤離,目前處于閑置狀態。
2.4 價值分析
烏市市區的清代至民國歷史古跡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其保護與利用工作,不僅僅可以傳承新疆歷史文化,更可以成為推進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烏市是新疆地區社會轉型的前沿地帶,處于高度復雜的中西部地區城市發展過程中。因此,保護與利用這些歷史古跡要注意其具有的地域特殊性、承載的深遠的歷史意義以及對于實現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的戰略價值。
2.4.1 為文化潤疆夯實內容基礎
烏市市區歷史古跡除了少數歷史古跡外全部屬于清代民國時期。這是我國多民族大一統格局的形成和發展、由自在走向自覺、由歧視壓迫走向團結平等互助的歷史歷程的物質見證者。這些歷史古跡不僅反映了新疆地區在中央政權治理下的發展繁榮,也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和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進、共同發展的象征。
烏市市區的歷史古跡類型豐富多樣,包括重要歷史遺跡、宗教寺廟、近代實業遺址和公共服務設施等。這些歷史古跡展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也體現了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的有效管理與治理機制近代化進程,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激勵我們推進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
2.4.2 為文化潤疆涵養多元主體
歷史古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能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全國群眾對文化潤疆工程的參與。烏市歷史古跡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承載著當地豐富的歷史信息,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可以提升烏市知名度與城市形象,吸引外地游客,從而推動該市旅游和服務業的繁榮,增加旅游收入,助力烏市的經濟轉型;而相關旅游業的發展也為烏市市區民眾創造了就業機會,例如導游、保安、維護人員等,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
烏市歷史古跡多分布在天山區、沙依巴克區等舊城區,具有輻射帶動相應地區發展的潛力,可以推動當地企業參與文化潤疆工程。因為相應歷史古跡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僅發展歷史古跡本身,同時還能帶動其周圍的餐飲、住宿、交通等服務業的發展,周邊的商業街區、餐飲店、民宿等都會有所受益,促進當地的第三產業整體發展。
3烏魯木齊市市區清代至民國歷史古跡保護與利用工作中的困難與問題
3.1 城市建設與歷史古跡保護矛盾突出
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市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蓬勃發展,而這也給市區內文物保護帶來種種困難與壓力。例如,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發展思路,致使部分歷史古跡長期缺乏資金與妥善修繕,難以維持,如鞏寧城址、紅廟都曾面臨被拆毀或崩潰的風險;同時部分文物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如前蘇聯駐新疆領事館等目前已被拆除。
3.2 歷史古跡保護專業人員稀缺
烏市當前現有專業人員數量與配置較難滿足保護工作開展的要求。在歷史古跡維護科學與相關歷史研究方面也缺乏專業人才,導致其修繕管理不夠到位,不利于歷史古跡保護與利用。
3.3 歷史古跡保護與第三產業開發融合困難
歷史古跡保護需要資金支持,但未得到充分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游客數量的增加,導致歷史古跡不規范改造的情況出現,影響保護工作的進行,部分歷史古跡游客數超過承載量,破壞了歷史古跡與周邊環境的一致性。
3.4 歷史古跡保護與利用機制不完善
目前烏市歷史古跡保護也存在著監管不當、保護意識不足等問題,這導致部分歷史古跡價值下降,如內部被商業化改造、內有破碎石雕像等。同時,部分歷史古跡處存在著游客不文明行為得不到及時制止等現象,這也會影響保護利用工作。
3.5 公眾對歷史古跡認知不足
雖然烏市歷史古跡具有重大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是附近居民與游客往往對其了解不深,造成了調研困難。據本小組調查問卷顯示,除少數人對近代歷史古跡有較高了解外,受訪者對大多數歷史古跡的知曉度較低。
4 結語
綜上,本文較為深入地研究了烏市市區清代至民國時期歷史古跡保護利用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經過實地調研,總結發現當前烏市相關歷史古跡保護與利用現狀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困難與挑戰。
基于此,本文在此提出部分對策:(1)在歷史古跡的保護方面,應積極創新復原方法,譬如參考史料并運用聲光電技術對目前已不存在的歷史古跡進行復原,從而激活其文化影響力,使歷史古跡更為生動形象,吸引更多人了解其歷史文化信息;(2)在利用方面,可以打造更多文化特色與品牌,結合歷史古跡打造愛國主義與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從而創新歷史古跡功能發揮模式;(3)在宣傳方面,應創新宣傳方式,拓展宣傳范圍,譬如與烏市眾高校建立合作,讓大學生積極參與到歷史古跡的保護利用工作中來;(4)應加強對于烏市歷史古跡的挖掘與運用,做好基礎引導工作,讓歷史得以“活起來”,以更為直觀的形式呈現在群眾面前,從而提高大眾對于歷史古跡及其保護利用工作的認知度與參與度,促進文化事業與第三產業的良好結合。
總體而言,烏市歷史古跡保護與利用對文化潤疆工作具有重大意義。希望本文可以通過分析總結問題做到拋磚引玉,促進相關事業健康發展,為黨和國家的文化潤疆工程和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貢獻力量。
引用
[1] 劉蔭楠,著.烏魯木齊掌故(一)[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新疆通志·文物志[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集成·烏魯木齊卷+克拉瑪依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 國家文物局,編.中國文物地圖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5] 青覺,吳鵬.文化潤疆:新時代新疆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念、話語與實踐邏輯[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1,31(1):1-12+213.
[6] 楊昊霖,顧光海.文化潤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基本維度[J].廣西民族研究,2021(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