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備受關注。中小學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學生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其一生的幸福。因此,在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如何有效推進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加強中小學心理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無疑是關鍵所在。
建立分層分類的教師培訓體系
分層分類培訓包括:強化培養專業教師、著力培養班主任教師、重點關注青年教師、全面提升全體教師。
專業教師是指心理學專業或考取心理咨詢師證書的教師。對于這類教師,學校可以鼓勵支持其進行更系統、更專業、全方位的學習與提升。班主任與學生相處時間最長,對學生影響很深,學校可以將班主任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主要對象,培養其成為學校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骨干力量。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學習動力與創新能力比較強,可以作為重點對象參加培訓學習。同時,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盡量覆蓋到全體教師,增強教師對學生心理特點的了解,提升教師對學生心理問題疏導干預的能力。
打造主題鮮明的校本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應注重結合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與師生心理健康實際。學生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積極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等都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內容。
學習中學生注意的分類與品質相關知識后,教師能夠把學生注意規律運用到教學環節中,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注意力,預防學生因注意力不集中導致成績不佳、自信力不足而產生心理問題。
學習中學生感知覺發展知識后,教師能夠在教學中不斷優化自己的音量、語速、板書、教具、課件等細節,提高學生學習收益,避免學生因為聽不懂、學不會而產生焦慮情緒。
學習中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及調節方法后,教師就懂得分析學生情緒異常的原因,幫助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
專業類培訓。積極外派專業教師和骨干教師參加國培、省培的相關培訓。參加培訓的教師回校后可對其他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二次培訓,讓他們成為校本培訓的師資主力。
實踐類培訓。以日常教育工作中的實際案例為主要內容進行培訓。在培訓中,引導教師觀察研討學校師生心理現狀,提高師生心理素養,解決師生的實際心理困惑。專業教師側重負責理論指導與課程開發,班主任教師側重案例提供與分析,青年教師側重相關科研活動的組織與開展。
研究類培訓。在課題研究中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例如,“師生關系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是適合教師研究的課題。
融合類培訓。將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與學校常規活動進行融合。例如,論壇類培訓、交流分享類培訓等。通過融合類培訓,提高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實現“人人懂心理健康教育,人人能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鼓勵深度融合的教育活動
學校應該鼓勵教師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比如,把勞動實踐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完善學生對活動的認知,讓良好的認知促成學生良好的行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與成就感;進行家校共育,開展學生與父母同讀一本書、共同打卡鍛煉、一起出游等親子活動,讓孩子與父母多溝通、多親近,感受父母之愛,減少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