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兩段家訪視頻引起了廣泛爭議。視頻中所謂的家庭教育指導者讓一名男生將心愛的手辦砸碎,讓另一名女生將眾多玩具和漫畫書扔進垃圾箱。在該指導者的話語中,只有學習和考大學是唯一重要的,而與學習無關的物品都不能要。廣大網友將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斥為“霸凌式教育”。盡管批評之聲占壓倒性優勢,卻也有不少網友認為這種教育方式并非一無是處。由此可見,“霸凌式教育”仍有一定的市場。
“霸凌式教育”并非家庭教育獨有,學校教育中也可能存在;并非只關涉學習時才有,任何教育內容都可能發生。造成“霸凌”的原因是成年人對未成年人存在著權力優勢,問題在于“成年人優勢”被異化為“成年人優先”。在教育中則表現為將自己的經驗強加給孩子,以自己的判斷取代孩子的思考,給孩子定下行動計劃和目標,并強迫其實現等。
在“霸凌式教育”的背后,是成年人錯誤的兒童觀、教育觀和成長觀。
“霸凌式教育”者秉持的是客位兒童觀。他們沒有認識到孩子的主位立場,將孩子視為成年人改造的對象。所以,孩子可以沒有自己的興趣,只需要滿足成年人的要求;可以沒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聽話;孩子的需求不值一提,成年人的規定才要堅決執行。
“霸凌式教育”者看重的是學習,而不是學習者本身。在他們的理解里,教育的出發點不是兒童立場,而是成年人立場;教育的目標不是人的全面發展,而是考試的分數和排名;教育的方法不是循循善誘,而是威逼利誘。
“霸凌式教育”者追求的是基于外在標準的成長,成年人認可的任何人或事物都可能成為其評判孩子成長的標準,其中最受追捧的標準就是考試分數和排名。因此,“霸凌式教育”也體現出功利的成長觀。
要想避免“霸凌式教育”,需要教育者轉變觀念。第一,由客位兒童觀轉向主位兒童觀,即將兒童視為具有獨立價值的個體。兒童階段是一個獨立的人生發展階段,具有獨立于成年人的價值和意義,其成長不是“為了成年人”,而是為了自身的全面發展。在此意義上,我們不僅需要尊重和保護兒童,還需要支持和促進兒童發展。第二,由片面強調成績的教育觀轉向注重成人的教育觀。文化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不能僅關注孩子的成績。注重成人的教育觀要求我們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孩子的精神成長。第三,由注重競爭性學習的成長觀轉向注重自我完善的成長觀。競爭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機制,但是過度強調基于分數和排名等外在標準的競爭,會催生功利的教育價值取向,導致不易察覺的道德后果,阻礙孩子的道德發展。因此,關注孩子的成長更需要關照到孩子的自身,包括關照孩子的自我需求和自我特點,從而促進孩子的過程性成長和增值性成長。只有堅信人人都能成長、人人都能出彩,才能鼓勵和等待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霸凌式教育”包含忽視孩子、拒絕孩子、懲罰孩子三種強度遞進的方法,目標就是讓孩子聽話。忽視孩子表現為借“愛”和“為你好”之名,用告知結果和講大道理的方式,讓孩子聽話。拒絕孩子往往表現為直接否定孩子的意見,甚至通過歷數孩子過往的“黑歷史”來反擊或貶損孩子,迫使孩子放棄自己的想法。懲罰孩子在家庭、學校和教育機構中都曾發生,往往表現為身體方面的責罰、精神方面的折磨和關系方面的剝奪。
在家庭教育中,避免“霸凌式教育”,需要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和成長觀的指導下,尊重孩子、接納孩子和支持孩子。尊重而非忽視孩子,不僅需要我們發現孩子的獨特性,讓其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還要傾聽孩子的心聲,積極回應其合理需求。接納而非拒絕孩子,需要我們允許孩子積累和發展自己的經驗,尊重孩子提出的不同意見;相信孩子的發展潛力和自主性,并為其發展有意義的興趣愛好創造條件;接受孩子的平凡和不完美,并耐心等待其成長。支持而非懲罰孩子,需要我們寬容孩子的錯誤,并為其改進提供建設性的建議和條件,與孩子一起面對困難和挫折,并鼓勵其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