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名為《我們用盡全力培養的是——狹窄的孩子》的文章在網絡上的熱度不斷攀升。作者用“狹窄”來概括當代兒童的生活狀態:孩子們現在的生活似乎非常美好,廣闊無垠的天與地在等待著他們奔跑,但在這些背后,其實可以看出一種悲哀——他們生活在狹窄之中。“狹窄”體現在四個方面:空間的狹窄,活動范圍非常有限,基本是三點一線;時間的狹窄,能夠自主支配的時間少得可憐,孩子的時間感是碎片的;人與事的狹窄,要面對的人與事繁多,但恰恰因為繁多,所以接觸都是碎片化的,缺少對他們的全面了解;選擇的狹窄,孩子只能在“優秀”里狹窄,而失去了“其他可能”。
現在的孩子,物質上享受了巨大的滿足,父母舍得為教育投入,也竭力給孩子安排更好的衣食住行;舍得投入時間,帶孩子旅行、看世界;舍得報名馬術、花滑、鋼琴等昂貴的興趣班,只為孩子擁有不輸在起跑線的眼界……然而,花費金錢和精力培養出的孩子,真的是就能如期待般眼界和格局開闊嗎?
我們的教育,是否讓孩子變成了“狹窄一代”?孩子們奔波在學校、家庭和課外班的“三點一線”間,復制著“千人一面”的童年,失去游戲的時間和能力,失去與同伴交往的自由和權利,失去親近真實生活的途徑和機會。當孩子們沒有選擇的自由,只能成為大人口中的“好孩子”時,他們倍感孤獨和單調,想象力和創造力被束縛,對知識和世界早早喪失了探究之心。
教育應該是打開一扇門,讓孩子看到門外的庭院之美、世界之大,看到學習的魅力與生命的意義。“打開”是一種教育理念,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孩子生活的周邊資源都應該是被充分調動的,可以供其盡情享用;“打開”是一種教育心態,意味著育人者和社會本身的廣博和包容,發現孩子的天資和成長的需求,在可能性中創造教育價值。
為什么投入成本如此高的教育,似乎為童年鑄就了“鐵壁銅墻”?如何實現教育的打開,避免孩子們成為“狹窄一代”的受害者?本期“聚焦”,我們共同求索。
“沒有其他選擇,也沒有退路”
從小學到高中,我感覺生活越來越單調。大多數時間里,我都在學校、興趣班、家之間來回打轉。我學過書法、繪畫還有舞蹈,舞蹈是媽媽給我報名的。從一開始我就不喜歡跳舞,我的樂感不強,總是跟不上節奏。最終在兩年的煎熬后,我才和媽媽溝通,媽媽就沒有繼續給我報名了。上了高中以后,我不得不放棄一些愛好,一周六天在學校苦讀,即便休息日也不敢懈怠。初中畢業后,我來到另一個城市讀高中,和之前朋友們的聯系也變少了。在學校里,我只有一個比較要好的朋友。等到了假期,我回到家鄉后,就沒有和她見面的機會了。我們有時也會聊一聊當前的成績、想去的城市,但是這種深入交流的次數屈指可數。 為了考取更好的學校,我放棄了自己喜歡的理科,而是聽從媽媽的意見選擇文科,因為媽媽覺得我的理科成績并不理想。我現在的目標是考上重點大學,盡管大家都說“未來有無限可能”“人生的選擇還有很多”,但如果沒有考出理想的成績,我也過不了自己這一關。我只能努力往前沖,除此以外沒有其他選擇,也沒有退路。
——內蒙古自治區高二學生 苗苗
“我和你今天是朋友,明天不一定”
作為在教育領域從業多年的老師,我和許許多多學生、家長、教師打過交道。我發現,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學生們與他人深度接觸的機會在減少。在學校中,學生們有時間和同伴接觸,可一旦離開學校,這種交往幾乎沒有了,要么是自己或者同伴要上興趣班或者課外班;要么是盡管同在一個興趣班或課外班,但學習任務占據了全部時間,一旦結束就要趕往下一個興趣班或課外班。其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交流更加便捷,但心靈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了,學生們的交往也越來越片段化、淺層化。學生們在網絡中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與他人相遇,雙方的交流多集中在對事件的看法,對“人”的了解卻是匱乏的。有些學生也會覺得“今天我和你是朋友,明天沒有交流就不是朋友了”。
另外我觀察到,學生們自主做出選擇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一些學生對“自我”缺乏明確的感知,不了解自己的志向、愛好、擅長是什么,導致不知道如何選擇,也不清楚不同選擇的不同結果。例如在高中選科時,有的學生只是聽從家長的想法,但上大學后才發現所學專業并不適合自己,甚至出現退學重考的情況。也有學生在做選擇時抱有“隨大流”心態,比如填報志愿時,看到同學報什么自己就報什么。還有一些有能力做出選擇的孩子,但在外界各種因素的限制下,導致不能完全自己做主。
——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 郭宏艷
“除了我和他父親以外,他和別的親人沒有親密的感覺”
兒子現在上初中,江蘇學生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他的成績并不突出。雖然我會替他著急,但還是經常鼓勵他。我也會和他分析目前的情況,讓他有一點緊迫感。問他要考什么高中,他說不出來,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幫他參謀。在未來的規劃上,他沒有太多的思考,整個人看起來缺乏動力,經常開玩笑說自己是個“渣渣”。
在他小學的時候,我經常和他爬山,去動物園、水族館之類的地方。等他升入初中以后,除了去上興趣班,周末的時間幾乎都待在家里,現在他大多數時間是和我在一起。盡管擔憂他的成績,但我沒有給他安排很多的課外班。相較于其他孩子,他的自主時間比較充足,可以做一些看起來“沒有用”的事。但我覺得這種悠閑的時光很快就會過去,等到升入高中,就不會有這么多自主的時間了。
我的兄弟姐妹比較多,周末或者逢年過節時,我們都會聚一聚。大多時候,他在聚會里只顧著自己,吃飽喝足后就看看手機,自娛自樂,和其他親戚沒有太多的交流。有時他寧愿自己一個人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和我一起去。我感覺除了我和他父親以外,他和其他親人沒有親密的感覺。
——江蘇省蘇州市學生家長 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