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大運會鉛球、鐵餅決賽的當晚,一位神色緊張的中年人看著直播畫面自言自語:“再想想動作,完成好這一投就有希望”“落后不多,還有機會”……他是邢耀華,一名中學體育教師。當晚,他的兩個孩子——來自北京大學的邢家棟、邢家梁,正在賽場上代表我國出征。經(jīng)過激烈的角逐,邢家棟止步鐵餅8強,邢家梁以0.04米的微弱差距無緣領獎臺。盡管結果不饜人望,但邢耀華感到滿意。長期以來,許多人對學習體育存在偏見,認為體育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邢耀華卻從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天賦出發(fā),盡力為其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環(huán)境。在他的努力下,兩匹俊美的“蒙古馬”走出了草原,奔向了更廣闊的世界。
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
尊重,是邢耀華發(fā)現(xiàn)孩子們天賦時遵守的原則。盡管邢耀華自己對競技體育如指諸掌,但孩子們選擇鐵餅和鉛球作為自己的專業(yè)特長,并非是他的刻意引領。邢耀華始終對孩子們保持著一種慢慢發(fā)展的態(tài)度,根據(jù)孩子們的情況,再進行選擇。為此,他讓孩子們嘗試過許多項目,靜如書法,動如籃球,只要孩子們感興趣,邢耀華就全力支持。直到六年級時,邢家棟、邢家梁的身體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經(jīng)驗豐富的邢耀華敏銳地捕捉到孩子們的特點:身材高大且壯實,四肢長、臂展長,手掌大且形狀優(yōu)美。這些特征無不顯示出孩子們“是練投擲的好苗子”,便有了讓他們練鉛球的念頭,孩子們欣然接受了邢耀華的建議。“這是充滿新奇感的一個運動項目,和此前嘗試的諸多項目一樣,我們希望探索鉛球、玩轉(zhuǎn)鉛球。”邢家梁說。
確定了項目后,邢耀華便把精力傾注在訓練場上。邢耀華是校田徑隊的教練,教風嚴厲的他訓練起自己的孩子來也毫不手軟:訓練課上,同批的隊員練什么,邢家棟和邢家梁就練什么;動作不標準、不到位,邢耀華會嚴厲批評;投擲的距離不理想,邢耀華會反復打磨細節(jié),直到達到要求。
然而,教練的職業(yè)精神也會與父親愛子的情感發(fā)生碰撞。邢耀華身為教練,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但身為父親,又希望將孩子們的動作打磨得更加精細。為了平衡好兩個角色,邢耀華只能付出更多的時間。除了在訓練場中嚴格要求,孩子們回家以后,邢耀華也會對其表現(xiàn)及時總結、分析,與孩子們交流想法。良好的身體條件加上科學的訓練,邢家棟和邢家梁的天賦很快得以展現(xiàn),在幾個月后的縣運會中,邢家梁就打破了小學組的鉛球記錄。
“6米、7米、8米……在一次次的比賽與練習中,隨著投擲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的成就感也越來越高,鉛球仿佛有一種魔力,牢牢吸引著我們。”回憶過往,邢家梁感懷滿滿。而丈量成績,正是競技體育的獨特魅力,邢家棟和邢家梁在數(shù)據(jù)的增長中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對于鉛球也從興趣轉(zhuǎn)變?yōu)闊釔邸T谌諒鸵蝗盏挠柧氈校弦A感受到了孩子們的變化:對鉛球的投入更多了,在訓練中逐漸產(chǎn)生了獨立的思考;看電視時不再看動畫片了,更愿意看鉛球賽事的直播或錄像;代表學校參加比賽,有了強烈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后,邢耀華積極為孩子們尋找更大的舞臺。2015年,全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舉辦,邢耀華給孩子們報了名。雖然他抱有很大的期待,但在賽前動員時,他還是想辦法讓孩子們卸下思想的包袱。此后的比賽中,邢家棟和邢家梁分別獲得了初中組鉛球第六名和第四名的優(yōu)異成績,并被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教練看中,開啟了來到北京學習、訓練的大門。
關注孩子的成績,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
支持孩子的成長,不僅僅局限于幫助孩子提高技術技能,在邢耀華看來,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思想與心理。清華附中的訓練方法更為先進,訓練器材更為完備,在技術上無法給予太多指導后,邢耀華轉(zhuǎn)而做起了孩子們的“后盾”。初三時,邢家棟和邢家梁因為比賽成績不理想,情緒低落,甚至一度產(chǎn)生了放棄體育的想法。知子莫如父,邢耀華對孩子們的狀態(tài)做出了準確的判斷:“他們出現(xiàn)間歇性的情緒低迷,更多是因為比賽失利導致自我懷疑,并非是因為排斥體育而產(chǎn)生了厭惡情緒。”
意識到癥結后,邢耀華每個月都會抽出時間去北京陪伴孩子們。回憶當時的場景,邢家梁略帶哽咽:“當時高鐵還沒有開通,父親要坐一晚的長途汽車或綠皮火車來看我們,十分辛苦。”短短幾天,邢耀華不僅陪著孩子們訓練,還在思想上為他們“松綁”,勸慰他們不用太在意運動成績,盡力而為就好。同時,邢耀華也積極與教練員、管理員溝通,讓老師們協(xié)助做好孩子們的思想工作。通過一年多的調(diào)整,邢家棟和邢家梁的競技狀態(tài)有所回升,比賽成績也有了較大突破。“當時正值青春期,又是第一次離開父母,正是因為他們的陪伴,我們心理上那關才能過得去。”邢家梁飽含深情。
競技體育考驗著邢家棟和邢家梁,同時也考驗著邢耀華。為了讓孩子們擁有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邢耀華盡可能不缺席孩子們的每一次比賽,有時可以進入場地幫助孩子們做一些準備或調(diào)整,有時只能在看臺上默默地為孩子們加油鼓勁。在邢家棟和邢家梁的記憶里,有一場比賽令他們印象深刻。當時,兄弟倆在北京比賽,邢耀華則正在帶隊前往別處參賽的火車上。那日陰雨綿綿,火車到達北京后,原本無法到場的邢耀華報備后只身下了車,提著行李箱來到比賽場館。邢家棟和邢家梁看到邢耀華后,既意外又高興,心里也踏實了不少。而表面上平靜如水的邢耀華,內(nèi)心早已翻涌起磅礴巨浪:“作為體育生的家長,緊張是不可避免的,孩子們比我更緊張,所以我不能表現(xiàn)出來。但是比賽中總會出現(xiàn)很多不可預見的事情,發(fā)揮得好,我為孩子們慶祝;發(fā)揮得不好,我就鼓勵安慰。”
邢耀華的陪伴像一雙手托住了孩子們,更為孩子們重回巔峰提供了助力,“我們的很多隊友都是外地的,但是與他們一起訓練這么多年,幾乎沒見過他們的父母,他們和父母的感情沒有那么緊密,”邢家棟和邢家梁回憶道,“我父親雖然很忙,既要上課又要帶隊訓練、比賽,但是他總會抽出時間來陪我們,父子之間的感情并沒有因為距離而疏遠,我們才有了更多前進的動力”。
成為大寫的“人”
體育道路并非終南捷徑,文化課和體育也并非一道“單選題”,體教融合是邢耀華為孩子們籌謀好的發(fā)展方式——在體育中培養(yǎng)孩子們頑強的意志品質(zhì)的同時,利用體育達到更高的平臺;若是體育沒有產(chǎn)生助力,文化課也同樣抓得過硬。盡管對孩子們抱有很高的期待,但邢耀華并沒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們,而是給予充分的理解:“這樣的發(fā)展對他們一定是有利的,但能達到什么高度,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孩子們的努力。”
成長終究源自內(nèi)在,兄弟倆在忙碌的生活中學會了自律和自我規(guī)劃。也正如邢耀華所愿,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面對困難的韌勁與抗壓能力等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成為擁有健全人格的大寫的“人”。這些品質(zhì)不光在訓練中凸顯,也為他們在人生的長河中揚起風帆,使得他們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面對北大學霸的“環(huán)伺”,邢家棟和邢家梁并沒有妄自菲薄;令人頭大的期末周,也沒有讓他們覺得煎熬。 “學習哪有訓練苦,既不受風吹日曬,又不遭風刮雨淋,再苦再難,拿起器械來扔兩下,一切就都過去了。”邢家梁說。
父子三人同為體育人,邢耀華在體育中學會了嚴謹、認真,這種品格也代代相傳,流淌到邢家棟和邢家梁身上。邢家梁說:“我們一直特別敬佩父親,不管是上課還是訓練,他都極為認真,對學生負責,投入心血和熱情,我們也受他影響,不管做任何事,都會非常認真、仔細,從不會偷奸耍滑、懶懶散散。”在生活中,邢家棟和邢家梁的房間始終干凈、整潔;在學習上,他們從不懈怠,踏實地完成好每一項學習任務;在訓練中,他們?nèi)ν度耄繕司褪潜茸蛱斓淖约焊羞M步。
一轉(zhuǎn)眼四年過去,邢家棟和邢家梁即將畢業(y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邢耀華希望體教融合的想法可以貫穿孩子們的一生,孩子們的想法也與他不謀而合:學習法學的邢家棟希望將來從事法律行業(yè)的同時,將體育作為生活中的調(diào)節(jié),建造一所外人無法打擾的“安全屋”;學習新聞學的邢家梁將來希望成為一名體育記者,用另一種身份參與到熱愛的體育行業(yè)中。
與體育同行多年,邢耀華覺得孩子們的成績并非偶然,而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確有天賦,家長一定要主動選擇,若是把體育當作‘退路’,那么就會十分被動,也就無法取得理想的結果。”邢耀華道出了他的思考。在他看來,只有科學規(guī)劃,悉心引導,讓孩子將興趣燃成熱愛,才能不荒廢天賦,牢牢把握住“選擇的權利和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