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日生活動作為中班班級管理的環節,對發展孩子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具有重要作用。以往使用的值日生牌以購買為主,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出現了易丟失、損壞等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孩子年齡小,另一方面是孩子因病、事假缺席或者節假日導致循環周期延長。于是,教師請孩子們共同討論、協商解決。
針對值日生牌總是短缺的問題,孩子們討論出了三種解決方案:再購買一些值日生牌,讓丟掉的小朋友賠,自己重新制作。經過投票,孩子們最終選擇了“自己制作”的方式。接下來,針對如何制作值日生牌,孩子們開始了嘗試。
首先,孩子們仔細觀察了原先的值日生牌,并對上面的文字、圖案進行了討論。茉茉:“上面有五顆星,就像我們的五星紅旗。”大寶:“這不是五星紅旗,沒有五顆星。”謙謙:“這個跟姐姐的徽章一樣,等我做小學生了也會有的。”教師:“是的,這個是中國少先隊隊徽。”教師又找了一些其他值日生牌的圖片,供孩子們觀察和交流。
孩子們將設計方案鎖定在小草或者樹苗上,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七七:“肯定是小草,值日生要給小草澆水的。”兜兜:“那小樹也要澆水呀。”茉茉:“可是小樹又不在我們的植物角里。”七七:“我們也有小樹的,植物角里的只是還沒有長大。”教師:“看來我們在值日生牌上設計的圖案要跟值日生的工作有關哦!”于是,師幼共同回顧了值日生的工作內容,再嘗試進行制作。制作完成后,孩子們一一解讀自己的設計:有的用三個圓點表示值日生三個字,有的畫了值日生需要做的事,還有的畫了自己喜歡的小花、小草或者汽車等。最終,大家投票選出了得票數最多的3個值日生牌投入使用。
反思:在觀察值日生牌時,教師強調的是其中的內容,并未對值日生牌的外形做相關引導。在設計值日生牌時,教師為孩子提供的都是長方形的白紙,導致孩子們只豐富了內容,對外形沒有過多的考慮。
在新設計的值日生牌使用時,新問題又出現了:牌子很快就折損了,而重新制作又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怎么辦呢?孩子們建議,每人設計一個,每人都用自己的,如果丟掉了或者弄壞了就自己補。幾乎所有孩子都同意這個方法。
考慮到第一次未涉及外形的問題以及部分孩子未體現值日生特征的問題,這次教師搜索了更多關于標志的圖片,而不僅限于值日生標志,并在外形上進行了引導。在設計時,教師請孩子們先在圖片中畫好輪廓,再增添內容,于是各種各樣的值日生牌出現了。
反思: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設計的值日生牌了。但在使用中發現,如果統一存放,每次負責值日的孩子都要花費時間去尋找自己的牌子,自己保管的話個別還是會遺失,補做還需要經過多道步驟。
集中存放、輪流管理的方式在區域牌等其他內容上已經嘗試過,因此孩子們了解可能存在的問題后,決定選擇跟生日墻同樣的方式——粘貼在版面上,一方面拿取方便,另一方面可以直觀地發現今天誰是值日生。
經歷了兩次設計,現有的值日生牌相比于之前購買的更有價值,也更被孩子愛惜。值日生牌的優化設計需要基于孩子日常使用的反饋,班級每日邀請的是兩位值日生,意味著所有孩子輪完需要近一個月,因此值日生牌的方案調整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同時教師在孩子的日常反饋中需要甄別是個性問題還是共性問題;在推進過程中往往與其他課程并行,因此教師需要特別把握活動的連續性。
班級管理涉及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策略的優化過程中需要師幼共同實踐、反思、改進、再實踐。在循環上升的過程中,師幼都會得到新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