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例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將《勇氣大爆發》這首兒歌引入了幼兒園的音樂時間。孩子們圍坐在彩色的地墊上,眼睛閃閃發亮,期待著共同開啟新歌曲的奇妙旅程。隨著音樂響起,動感的節奏和朗朗上口的歌詞立刻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他們開始隨著節奏拍手,甚至嘗試跟唱。
波波是個內向的孩子,他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隨著音樂舞動。他開心地對我說:“老師,這首歌很好聽,我感覺自己像個超級英雄。”我笑著回應他:“是啊,每個人心里都有勇氣的種子,只要你愿意,它就能發芽成長。”在這種歡樂的氛圍中,我注意到安靜坐在角落的小芳,她似乎并沒有被這首歌曲吸引,顯得有些不安。下課后,我走過去輕聲問她:“你今天好像不太開心,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呢?”小芳低著頭說:“老師,我還是更喜歡《小星星》,它讓我感到很安心。”我理解地點了點頭,內心卻感到疑惑。
此外,一些家長開始表達他們的擔憂。他們認為,新型兒歌雖然活潑有趣,但傳統兒歌更具有教育意義,能夠教會孩子生活的道理,有的還包含著文化的傳承。這讓我陷入了思考:應該繼續推廣新型兒歌,還是回歸那些經典的旋律?在一次家長會上,我嘗試解釋新型兒歌的優點,比如它們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增加體育活動的趣味性。然而,我也注意到不少家長仍然持保留態度。更具挑戰性的是,我發現在實際應用新型兒歌時,如何平衡“新”與“舊”成了一個難題。雖然我非常欣賞《勇氣大爆發》這種新型兒歌帶來的活力和新鮮感,但也開始質疑這種變化是否真的適合所有孩子。
這種矛盾讓我感到困惑,我開始思考如何在保留傳統兒歌的同時,能夠引入新型兒歌,創設一個既有教育意義、又能激發孩子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學習環境。我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方法,既能讓孩子在音樂中感受到樂趣,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向他們傳遞文化和生活的智慧。
那么,如何在新型兒歌和傳統兒歌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夠滿足家長對文化傳承的期望,又能夠充分利用新型兒歌激發孩子的活力和創造力?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第二機關幼兒園 白雪)
兒歌這一充滿童真與韻律的教學資源,在學前教育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兒歌承載著每個人的童年記憶,不僅是孩子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橋梁,還是培養他們審美觀念、語言能力以及文化傳承意識的重要工具。歷經百年,中國近代兒歌已走過了數個發展階段,從學堂樂歌的興起,到現代多元化兒歌的創作,每一首都烙印著時代的文化印記。然而,在兒歌的選取與教學上,正如案例中教師的困惑,如何在維護文化底蘊的同時,注入現代元素,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已成為新時代兒童音樂教育的一大挑戰。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通過持續的教學探索與創新調整,在傳統兒歌和新型兒歌的選擇之間確定一個平衡點,找到優化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的有效路徑。
傳統兒歌與新型兒歌的價值探討。整體來看,傳統兒歌與新型兒歌都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資源,它們各自承載著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傳統兒歌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集聚了豐富的民俗、歷史和文化元素。例如,《找朋友》《丟手絹》《讀書郎》等經典兒歌,不僅旋律優美,歌詞中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助于兒童了解和感受文化的魅力。許多傳統兒歌都包含道德教育的內容,如尊老愛幼、團結友愛等,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兒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此外,傳統兒歌往往能喚起成年人的童年回憶,成為親子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父母與孩子一起唱兒歌,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還能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而新型兒歌能反映當代社會的風貌和價值觀,在創作上更具創新性,能夠結合現代音樂元素和多樣的表現形式,為兒童帶來新鮮、時尚的音樂體驗。新型兒歌更加關注兒童的個性和需求,能夠為不同年齡段、不同興趣愛好的兒童提供個性化的兒歌內容,有助于兒童在兒歌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從而更好地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可以說,傳統兒歌與新型兒歌各具特色和價值,傳統兒歌承載著文化傳承和道德教育的重任,新型兒歌則以其創新性、互動性、多元性和個性化為兒童提供更加豐富的音樂體驗,它們在不同的方面滿足著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需求。
尋找平衡點:兒歌教學的創新策略與實踐。在幼兒園兒歌教學中,為達成傳統與新型之間的平衡,需要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使用、教學方案設定、教學活動設計以及家園協同等方面進行系統化考量。
一是精選策略:優化兒歌內容配比。精選兒歌內容是實現融合的基礎。在選擇兒歌時,教師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兒歌的審美價值、教育價值、文化內涵、孩子的興趣和認知水平等,通過科學配比傳統與新型兒歌,確保教學內容的動態平衡。具體而言,可以選取一些既有教育意義又富有時代感的新型兒歌,如描繪現代生活場景、傳遞正能量和環保理念的兒歌。此外,保留經典兒歌,讓孩子在接觸現代文化的同時,能了解和傳承文化。例如,教師可以針對大班幼兒精選《小燕子》《歌聲與微笑》等傳統兒歌,同時引入《我是環保小衛士》《數字歌》等富有現代教育意義的新型兒歌。
二是融合教學法:傳統與新型的交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融合教學法將新型兒歌與傳統兒歌有機結合,在教授新型兒歌的同時,穿插講解傳統兒歌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內涵;或者通過對比教學,讓孩子感受到不同風格兒歌的魅力和價值。例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教孩子唱傳統兒歌《小星星》,隨后引入傳唱度較高的新型兒歌《夜空中最亮的星》,通過對比兩首歌曲的旋律、歌詞和意境,讓孩子感受時代的變化,同時提升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孩子展現豐富多彩的兒歌視頻和音頻資料,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兒歌。
三是個性化活動方案:尊重孩子個體差異。尊重個體差異是平衡傳統與新型兒歌教學的關鍵。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興趣和喜好,教師在選擇兒歌時應充分考慮到個體差異性。從案例中可以看到,對同一首歌曲《勇氣大爆發》,波波和小芳的反應截然不同。波波雖然內向,但可能在內心深處渴望力量和勇氣,而《勇氣大爆發》正好滿足了他這種情感需求,小芳可能傾向于安靜、內斂的性格,因此偏愛柔和的音樂。不同的反應主要是由他們的個人藝術感受、情感體驗以及性格特點所決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音樂偏好和情感需求,這也是音樂多樣化的魅力所在。此外,教師可以在幼兒園一日常規的不同環節差異化引入兒歌元素,來滿足不同兒童對兒歌欣賞的需求。例如,在自主取餐環節,教師可以使用優美舒暢的兒歌,如《小白船》《春天在哪里》等;在離園環節,教師可以使用節奏感強、歡快活潑的兒歌,來結束一天的快樂生活,如《無敵小可愛》《寶貝寶貝》等。教師通過設計個性化的活動方案,因材施教,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兒歌中找到自己的樂趣和成長點。
四是創新活動設計:多元化兒歌體驗。案例中,教師欣賞《勇氣大爆發》這種新型兒歌帶來的活力和新鮮感,但也質疑這種變化是否真的適合所有孩子。面對此類質疑,需要明確的是,音樂內容的選擇固然重要,但創新性的音樂活動形式才是實現有效音樂教育的保障。適切的活動設計是拓展新型兒歌適應性和有效化的前提,除了傳統的唱歌形式外,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并實踐多元化的兒歌活動,如兒歌音樂會、兒歌創作工作坊、兒歌戲劇表演等,可以組織孩子進行兒歌創作、兒歌表演以及利用兒歌進行游戲。例如,在“我是歌王”兒歌音樂會中,教師可以指導孩子結合自己的偏好和生活經驗,自主選擇歌曲來進行展示和分享,給每個孩子表達自我的機會。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兒歌開展角色扮演、舞蹈編排等多元化活動,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感受不同類型兒歌的魅力。這些創新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能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提升其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讓他們在參與過程中深入理解和感受兒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
五是家園協同策略:共建兒歌教學環境。兒童首先生活在家庭文化的環境之中,不同的家庭分屬于不同的文化群體,對于傳統兒歌與新型兒歌的選擇,也會有各自的考量和價值判斷。家庭音樂態度是影響兒童音樂生活的重要因素,面對家長對新型兒歌的擔憂和疑慮,教師應主動與家長溝通,幫助他們了解教育價值的多元性:傳統兒歌富含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智慧,新型兒歌往往更具時代感,兩者并不排斥,反而可以相輔相成。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到兒歌的選擇和教學過程中并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也可以定期組織家長會、親子活動等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促進家園之間的緊密合作,讓家長深入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兒歌教學的未來展望:突破傳統和新型的邊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迭代,幼兒園兒歌教學將迎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未來,將現代科技手段與文化元素有機結合并有效融入兒歌教學將成為一種趨勢,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還能突破傳統兒歌和新型兒歌的邊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根據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已經可以為幼兒創造一個沉浸式的兒歌學習環境。想象一下,通過VR眼鏡,幼兒可以身臨其境地進入傳統的中國文化場景或者現代的社交環境,選擇傳統或新型兒歌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歌唱互動,這種多形態的體驗無疑會比傳統的兒歌活動更加生動有趣。此外,智能語音助手、交互式白板等現代教學設備可以引入兒歌學習。隨著提升孩子興趣和參與感的沉浸式體驗方式增加,無論是傳統抑或新型兒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給予孩子更多正向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在科技手段給兒歌欣賞和教學帶來非凡體驗的同時,教師應注意多給予兒童走向自然、走進傳統的機會,讓兒童從真實的生活經驗中增強感受,拉近兒歌與兒童的審美距離,讓兒歌走進兒童生活,讓兒童在兒歌中收獲生命成長的喜悅。
積極探索幼兒園兒歌教學中傳統與新型的平衡,能有效提升兒童的文化認知與藝術修養,并為其未來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而傳統兒歌與新型兒歌平衡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家園之間的緊密合作與溝通,通過多元化的策略與實踐方法,我們完全有能力為孩子創設一個既能在音樂中感受到樂趣、又能在自然狀態中接受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智慧的理想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