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經常使用的方法。長期以來,到底為什么提問、提什么問題、如何提問等是縈繞在廣大教師心中的“問題的問題”。幼兒園教師經常帶領幼兒閱讀繪本,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學會有效提問,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基于國內外相關研究,教師的有效提問在于“三個關注”。一是關注學生,問題應使學生做出相關的、完整的回答,同時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二是關注問題,問題可以用多種方式表達。三是關注思維,問題應指向開放性思維。
基于此,幼兒繪本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指的是,教師在精心預設繪本教學問題的基礎之上,通過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在繪本教學中生成恰當的問題,引導幼兒主動思考,進行對話和質疑,使幼兒及時反思問題并付諸實踐的過程。有效提問不只關注靜態的“問題”,也不只指向“提問”的行為,而是一個系統活動,體現了一種教學理念和價值追求。
有效提問有助于推動幼兒全面發展
首先,有效提問能夠幫助幼兒掌握閱讀繪本的策略。教師通過提問繪本的不同結構,比如“哪里是扉頁”“前、后環襯有什么不同”,還有細節,比如“你在哪一頁發現了那只小老鼠”等,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觀察繪本的封面、前后環襯、扉頁、正文的圖文等,這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繪本內容。此外,閱讀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出“猜一猜,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等指向閱讀過程的問題,有助于幫助幼兒掌握預測、推理、提問、聯結等閱讀策略。這對于早期兒童閱讀經驗的積累和閱讀能力的發展是比較重要的。
其次,有效提問能夠為幼兒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打下基礎。用“有效”二字限定教學,強調了教學中提問的性質和結果,即教學提問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特別是情感態度、創新思維和批判思維等方面。教師用“你們發現了什么”“你們覺得哪里有點奇怪”“你看看好像繪本的其他地方也展示了這個細節”等有思維指向性的問題,可以推動幼兒開展提取、辨別、比較、推理、分析、判斷等綜合性的思維活動。這能讓幼兒在愛上閱讀的同時愛上思考,而思維品質也會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向著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發展。
最后,有效提問能夠提升幼兒的傾聽能力和表達能力。繪本教學活動中,有效提問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認真傾聽,抓住問題的核心并且理解問題所指。此外,有效提問還能推動幼兒積極思考,將心理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以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比如,師幼共讀繪本《最強大的勇士》后,引導幼兒思考“書中誰是最強大的勇士”這個問題,在教師的提問支持下,幼兒開展了激烈的討論:有幼兒認為最強大的勇士是最大的猛獸;有幼兒認為是個子最高、有力氣的巨人;有幼兒說是老太太……教師也一并參與,并在幼兒討論時進一步提出問題“那么勇士的勇敢,到底是看外在,還是看內在呢”,引發新一輪討論。在傾聽、表達、再傾聽、再表達的互動交流中,幼兒能夠深入思考,不斷交流,從而發展傾聽能力和表達能力。
把握有效提問的優化策略
雖然教學提問普遍存在且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繪本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提問現狀并不樂觀,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問題簡單、隨意、重復,大多數提問缺乏科學依據和合理設計。二是問題思維意識不足,認知記憶類問題過多,限制了幼兒思維的發展,也難以體現繪本的獨特之處。三是提問等待時間短,幼兒沒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四是提問方式單一,集中針對少數幼兒提問,覆蓋面窄。五是評價反饋方式單一,師幼欠缺互動。基于以上問題,教師需要考慮繪本教學中提問的內容、方式和管理等方面的協調統一,以提出更有效的問題。
首先,在繪本教學之前,教師要根據教學活動目標、所屬領域定位、幼兒情況、繪本特點等因素,預設一些問題。問題要追隨幼兒的興趣、少而精、明確清晰,易于幼兒理解。比如,有的問題涉及幼兒對繪本主題內容的理解,執教《我家是動物園》時可以問“為什么良太要把自己的家稱作動物園呢”;有的問題涉及幼兒對繪本藝術設計、細節的理解,在執教《野獸國》時可以引導幼兒關注圖畫的變化,問幼兒“你們有沒有觀察到圖畫大小在變化呢”。在實踐中,教師應對預設的問題進行分析,預測幼兒可能的回答,并提前做好準備。
其次,在繪本教學之時,教師要把握提問的節奏和幼兒回答的節奏,給予幼兒充分的思考時間,并給出準確、積極的回應和指導。有經驗的教師都了解,問題提出后應該“讓子彈飛一會”,幼兒思考片刻才能回答得更好,而一提問就搶著回答的幼兒,可能并沒有聽清楚問題或沒有仔細思考。把握提問的節奏,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提出問題、獲取答案、有效理答。具體順序可以表示為:提出問題、停頓,即給幼兒思考的時間——提問幼兒、幼兒回答、停頓,即給幼兒思考的時間——反饋。越是面向低齡的幼兒,教師給予幼兒思考的時間應該越長。比如,繪本《好朋友》講述了三個好朋友之間相互幫助的故事。某教師和大班幼兒在繪本閱讀課上就“學會分享”部分內容展開了對話。教師說:“它們餓了怎么辦?”幼兒A說:“吃櫻桃。”教師說:“它們是怎么吃到櫻桃的呢?”幼兒B說:“一個騎在另一個身上采到櫻桃的。”教師說:“圖上的小手都是誰的?它們手上拿著幾顆櫻桃?誰分到的多?誰分到的少呢?”幼兒C說:“小豬的櫻桃最多。”幼兒D說:“小雞的手上只有一顆。”教師說:“為什么小豬的手上有兩顆櫻桃呢?”幼兒C說:“小豬的手大。”幼兒E說:“小豬的肚子大。”教師說:“小豬長得大,吃得也多,所以就分給小豬多一顆,好朋友應該一起分享。”
在這個師幼互動的片段中,教師提出了幾個連續性的問題,有的是事實性問題,有的是分析性問題。其中,“他們是怎么吃到櫻桃的呢”屬于事實性問題,“為什么小豬的手上有兩顆櫻桃呢”屬于分析性問題。因為分析性問題對幼兒的思維品質提出了較高要求,所以教師需要提供片刻的停頓,以引發幼兒思考。
再次,在繪本教學的討論環節,教師要靈動地調整和適度地改變預設的問題,激發幼兒互動交流的熱情。教師在與幼兒互動對話的教學情境中,問題需要有趣,使幼兒愿意回答,避免提問形式單一,比如,可以有設問、反問、互動提問、分散提問,還可進一步引發新的提問,讓幼兒提出更多的問題。各個問題應呈現遞進深入的態勢,由事實性問題過渡到分析性問題。
最后,教師要對課堂提問進行有效反思。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在遺憾之余更有價值的是不斷反思和總結。教師應經過實踐不斷思考:繪本教學中哪些問題預設得好,哪些問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有序推進,哪些問題在哪個環節遇到了預料之外的教學生成,哪些問題引發了幼兒新的問題等。這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進一步提高提問能力,推動幼兒全面發展、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