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鄉村教育體系中,園長扮演著“專業教育者”“專業引領者”和“專家型管理者”的整合性角色,對幼兒成長、教師發展及園所運營起到關鍵作用。鄉村園長應積極融入鄉村振興的戰略大局,緊握時代賦予的契機,通過將本土特色資源、鄉土文化及社區互動深度融入學前教育實踐中,高效發揮其作為教育者、引領者和管理者的復合角色功能,從而促進鄉村學前教育與鄉村全面振興的和諧共生與共同發展。基于此,鄉村園長以個人工作范圍為支點,以鄉村幼教為契機,通過對鄉村資源、文化、社會關系和秩序的關注和有機介入,在鄉村振興框架里構建一個有機、連貫的結構,展現新鄉土幼教的多元行動方向。
扎根鄉村:新鄉土資源盤活的整合者
對于幼兒來講,最有效的學習內容便是他們可以直接感知的、日常接觸的、經驗范圍內的內容,這種內容主要來自他們周圍的生活。鄉村幼兒生活是由時空交錯網格里的各類資源構成,作為園本課程建設的領航員——園長,注重知識邏輯順序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同時也要挖掘兒童在鄉村社會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新鄉土幼教資源的激活策略建立在新鄉土幼教的宏大框架內,該框架超出了傳統鄉土幼教僅限于教化的單一功能,旨在實現教育本體功能、社會功能(如鄉土社會重構)與文化功能(鄉土文化復興)的綜合統一。鄉村園長作為新鄉土資源盤活的整合者,也應遵循資源盤活的新思路,即促進“園—村”“園—社區”以及“城—鄉”之間的互動新聯系。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青龍幼兒園在與新鄉土幼教課題組長達一年半的合作中,實現了園長對鄉土課程資源觀念的根本轉變。這期間,青龍幼兒園園長扎根鄉村,從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角度進行新鄉土資源整合。本體論是“與‘你’相遇”,青龍幼兒園通過教師實地走訪考察,繪制幼兒園周邊人文資源、社會資源等資源調查表,辨明青龍幼兒園可利用的資源。認識論是“與‘你’相識”,青龍幼兒園通過邀請教師、社區書記、村使館爺爺、幼兒和家長共同甄別、判斷和選擇資源,明確資源有什么用。方法論是“與‘你’相知”,青龍幼兒園多維度思考資源怎么運用到實踐對幼兒的價值是最大化的。至此,園長通過審視已有資源、分析蘊含價值、探尋擴充資源和踐行落實主題盤活園所、村莊、社區、姐妹園所等地的新鄉土資源,為幼兒的成長開辟了豐富多樣的資源渠道。
充分開發利用鄉土資源不僅為幼兒提供自然親切的活動空間,亦能夠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滋養幼兒,并給鄉村幼兒埋下了現代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種子。新鄉土幼教體系下鄉村園長扮演“專業教育者”角色時,不僅要挖掘各類傳統鄉土資源要素,還要將各種現代化要素以幼兒能夠接受的方式有機地呈現給他們。通過與鄉土資源的親密接觸和體驗,幼兒形成對家鄉的情感認同和文化自豪感。
探索鄉村:新鄉土文化復興的助力者
鄉土資源是鄉土文化的有效載體,鄉村園長對鄉土資源的盤活和重組亦是對鄉土文化的復興和發揚。鄉土社會中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不為人類意志所轉移”,構成鄉村幼兒生活的鄉土文化構成“真情景”“真實踐”“真事件”,鄉村園長助力新鄉土文化復興亦是促進幼兒借助具體生活情景獲得“真經驗”。基于此,鄉村園長扮演“專業引領者”角色時,應該規劃幼兒園的發展,營造有利于鄉村幼兒成長的育人文化,應順水推舟,創生靈活多樣的教育活動助力鄉村幼兒對鄉土文化的傳承。
已有研究表明,鄉村學校發揮鄉土文化功能的現實困境有二:一是教師隊伍窄化理解鄉土文化及其價值,多數教師將其解讀為具有“物質的”“可見的”“實體的”等特點;二是因缺乏必要體驗而對鄉土文化與鄉土文化教育產生一定的疏離感。鄉村園長與教師的認知基礎和帶領的鄉村幼兒園積累的實踐基礎,對新鄉土文化的復興和發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鄉村園長需要在新手教師職前培養系統中開設關于理解當地特有的文化形態、價值觀念、傳統習俗的相關課程,如參觀當地博物館、村史館,聽當地老人講述村莊變遷史等,加深幼兒園教師與當地的情感聯結。課程之旅一般開始于“領悟的課程”,行動于“運作的課程”,反思于“經驗的課程”,鄉村園長的角色缺一不可。簡言之,園長引領鄉土文化成為幼兒園課程的養分、助推教師領悟與運作課程外化鄉土文化、幫助幼兒積累鄉土文化相關的直接經驗,至此,始于鄉土資源盤活、借力于鄉土文化復興的鄉村園長智慧得以體現。
助力鄉村:新園社關系構建的行動者
幼兒成長是一個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從“社會學習者”到“社會參與者”的過程。鄉村園長需要熟知幼兒園課程確立的依據,既要從幼兒當下生活現狀出發,也要為其積極適應未來的復雜社會生活做準備。其“四處化緣”的能力至關重要,即能夠在不同社會系統之間建立有效的聯系和合作關系。家園社協同育人貫穿于所有學段的發展,但幼兒園時期家校、家社、校社之間的合作特點明顯區別于其他時期。此階段多方合作更加注重與家長之間的密切溝通和頻繁聯系,保持家園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互動。鄉村園長助力新園社關系構建可以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和體驗,促進其綜合能力的發展。
當前家庭、幼兒園、社區三方協同育人存在合作行為表面化、合作程度淺層化的問題,社區在共育過程中常處于邊緣化地位,活動組織與實施次數較少,與幼兒園、家庭之間的聯系不緊密。以鄉村園長為代表的鄉村幼兒園位于關系鏈中的核心位置,園方行動力與影響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家園社三方協同育人效果,缺少鄉村幼兒園的“承上啟下”,多數鄉村家庭和社區、社會之間的連接路徑數量會被降低。教育行政部門雖然可以完善教育政策,建立監督評價體系督促家園社三方協同育人,學術界雖然不斷革新協同育人相關理論的探討引領三方協同育人實踐方向的轉變,但方案的落地和實施離不開鄉村園長的引領與幼兒教師的具體操作。
引領鄉村:新鄉村秩序重塑的推動者
隨著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鄉村經濟與生活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鄉村社會的職業分化與階層差距擴大,不同利益群體和新型經濟社會組織迅速涌現。但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國家對鄉村的資源傾斜和經濟政策的調整,也為鄉村秩序重塑提供契機和動力。經濟與生產方式直接影響文化生活,經濟運行方式變化必然引發農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基于此,鄉村園長憑借自身智慧引領鄉村幼兒園推動鄉村秩序重塑可以通過創新鄉村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教育質量、改善社區動員與治理等方式體現。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縣域內幼兒園獨具匠心地將鄉土文化的精華融入幼兒教育的經緯之中。園長和幼兒教師是一位位細心的織工,用淳樸而又生動的哈尼族語言和規范的普通話交織成一幅絢麗多彩的教育畫卷。音樂課上,孩子們學唱哈尼族民謠,同時也學習普通話兒歌。幼兒園不是簡單地將兩種語言分開教授,而是設計了一系列整合課程,讓孩子們在日常學習與活動中自然地穿梭于哈尼語和普通話之間,促進了雙語能力的均衡發展。
除此之外,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新撫鎮小學附屬幼兒園、新塘村金寶貝幼兒園共同合作,以當地隨處可見的植物——酸木瓜為載體,生動演繹鄉村幼教智慧的獨特魅力。其一,上述兩所幼兒園園長發揮“專業引領者”的角色,引領幼兒教師動員幼兒及家長,調動村民積極性,自發策劃酸木瓜節,活動彩排時得到鄉鎮黨委書記高度贊揚。最終縣、鄉兩級政府全力支持,宣傳、招商一并發起,當地酸木瓜的知名度提高,銷售量增加,帶動了農產品銷售和產業鏈的發展。其二,通過成功舉辦新撫鎮第一屆酸木瓜花節,幼兒園師生與村民共同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將酸木瓜的百年歷史、村民們對大山的感情以及對美麗鄉村的向往融入舞蹈、音樂和實地演出中,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歸屬感。其三,通過組織師幼與村民共同進行打掃村莊衛生、種植花草等活動,美化鄉村環境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和村民愛護環境的意識,實現“園中有村,村中有園”的深度融合。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課題“我國‘新鄉土幼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2BSH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