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源建設是園本課程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根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和現實條件,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能充分發揮園本課程資源優勢,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中心幼兒園地處客家人聚集地,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幼兒園依托客家文化資源,逐步構建了具有本土文化底蘊的完整課程體系,并探索出本土資源開發利用的“333”模式,即經歷3個環節、實施3次審議、建設3個資源庫。經歷3個環節指的是“挖掘—篩選—轉化”,實施3次審議指的是“審資源—審經驗—審活動”,建設3個資源庫指的是“資源分布地圖、資源價值索引表、課程資源庫”。
挖掘資源。我們分別從園內、園外兩條線路挖掘資源。一方面,依據物質資源、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梳理園內資源分布情況;另一方面,通過資源普查,將挖掘資源的路線延伸至5公里范圍內。
這個階段需要“審資源”。一是審議園內外已有資源,整理優質資源,調整現有可用資源,刪除不可用、不適宜的資源。二是思考可新增資源,比如,幼兒喜愛客家美食,幼兒園便拓展了客家美食資源,并為班級配置相關材料和設備。
系統挖掘資源后,我們繪制了課程資源地圖。課程資源1.0版本包含“園內資源分布圖”“園外5公里范圍內客家文化資源分布地圖”。
篩選資源。篩選資源的過程是對資源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要遵循時代性、生活化、適宜性的原則。時代性原則是指緊跟時代的發展,反映社會的發展需要。生活化原則是指從幼兒生活中篩選各種文化資源,強調對家庭及社區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適宜性原則是指課程資源篩選與開發應與實際情況相適宜,突出幼兒園的特色。
這一環節需要通過“審經驗”完成“篩選資源—歸類整理—價值分析”。“審經驗”包含“幼兒已有經驗”和“資源蘊含的學習經驗和價值”兩方面內容。首先,在班級層面和年級層面進行集體審議,明晰幼兒已有經驗,作為資源價值判斷的基礎。其次,在園級層面進行集體審議,按照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傳統文化資源的類別,對資源分類整理,并將物質資源細化為自然物質資源和現代社會人文資源。再次,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高瞻課程幼兒發展關鍵經驗,梳理資源清單,分析資源蘊含的教育價值,連接幼兒已有經驗,進行二次篩選。最后,建設課程資源2.0版本,包含課程資源清單和價值索引表。
轉化資源。轉化資源要遵循適宜性、童趣化、簡化的原則。適宜性是指資源篩選要考慮幼兒園實際情況和幼兒發展需要,即園所適宜性、個體適宜性。to68DjP1oUSxzZWe6D697g==童趣化是指教師要逐漸擯棄成人立場,選擇好玩、有趣、能吸引幼兒主動互動的資源。簡化是指考慮幼兒的認知經驗和年齡特點,比如理解建筑文化,真正的建筑工藝是很復雜的,教師需要篩選建筑結構的特點、某些建構材料和技藝,轉化為適宜幼兒學習的內容。
資源轉化主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進行。活動開展前,班級對可利用資源、幼兒興趣與經驗、活動的價值和目標等內容進行審議,初步選定主題,然后通過年級審議和討論,梳理活動脈絡,建構主體框架和網絡圖,確定后搜集各階段活動內容和教學內容,最后依托園級審議,把握活動是否符合課程特色和要求。活動開展過程中,通過每周課程審議解決實施中的問題,班級審議解決班級活動個性問題,年級審議由教研員、教學管理人員和級組主班教師共同參與,對年級活動的共性問題、活動進展、活動生成、主題調整等問題進行審議。活動完成后,通過班級審議和年級審議,回顧活動發展脈絡,完善“預設+生成”網絡圖,梳理課程故事,進行期末活動匯報。除了班級和年級期末匯報,園級層面還可以開展主題活動分享交流會,對活動案例進行分享和評價。然后由年級整理主題資料,進一步豐富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