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活動是幼兒園常見的一種活動形式,是幼兒與植物、泥土、水以及各類工具相互作用的過程,并在活動過程中感受自然,展現和釋放天性。作為一種有生命力量的教育資源,幼兒園的種植活動蘊含著生命教育的契機,幼兒在過程中可以感受生命的真善美。然而,當前幼兒園的種植實踐存在對種植活動的生命教育意義和價值認識模糊不清、缺少價值導向等問題。我們有必要深入探究種植活動中的生命教育價值,使種植活動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
表面化的種植活動,難以領悟生命的價值
種植活動能夠使幼兒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認識萬物、理解世界,并在活動過程中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這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學習方式。然而,幼兒園種植活動在生命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幼兒園種植活動往往局限于種植的表面過程,例如播種、澆水、觀察發芽等,忽視了對種子生命過程的深度理解和探究。這種表面化的種植活動容易將種植行為視為一種任務或游戲,缺乏深入思考。
第二,教師在種植活動中往往過度強調技術性操作,比如土壤配比、澆水量等,忽略了對生命的情感投入。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通過情感投入和體驗建立對生命的連接和理解。技術性操作的過度強調使幼兒缺乏對生命的情感體驗,僅停留在操作層面,無法真正領悟生命的神奇和價值。同時,幼兒往往處于被支配的地位,無法形成種植過程中的主動性。
第三,幼兒園種植活動缺乏對生態系統整體的認識,通常只注重個體植物的生長過程,忽略了對環境中其他生命體的認識。比如,部分幼兒無法通過“發現土壤中的蚯蚓”“顯微鏡觀察微生物”等活動,以植物為媒介,進而認識到生命系統的復雜性,也很難對生態系統產生感知。
追溯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首先,在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傾向于將種植活動簡化為任務,而非深度體驗,這主要是因為教師認為種植活動只是課程計劃的一部分,缺乏深度學習的意識。其次,課程設置的限制導致種植活動被視為課程中的一項任務,時間有限難以提供深度探究的機會。教師需要完成各種教學任務,使得幼兒無法得到充分的探究機會。最后,日常教育教學的壓力導致教師將生命教育視為次要的任務,而將更多精力放在滿足教學任務的要求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往往忽視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建立對生態系統的整體認識
匠心獨運,整合活動方案。在種植活動中,幼兒非常關心親手種下的植物,關注它們的生長變化,驚奇于種子發芽、開花、結果的同時,也會付諸行動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設計種植活動時應考慮整體的教育目標,培養幼兒對生命的尊重意識,促進他們對生態系統的整體認識。在種植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綜合性的活動方案,包括播種、澆水、觀察、記錄生長過程等環節,幼兒不僅可以親自動手參與種植,還可以通過觀察生長過程、記錄生長數據等方式,全面了解植物生長的規律和過程。
悉心引導,建立積極情感。種植活動作為一種勞動,既是幼兒生活經驗的來源,又是幼兒學習知識經驗的目的。教師在開展種植活動時應引導幼兒對生命產生情感投入,讓他們真正體會到生命的神奇和價值。可以通過故事、繪本等方式激發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和關注。比如,在播種的過程中,教師給幼兒講述關于種子的故事,引發幼兒的情感共鳴,使幼兒認真對待每一顆種子,推動它們茁壯成長。幼兒從最初的興趣驅動到主動實踐,不僅能親身體驗種植過程的樂趣,還能深入感受生命的珍貴,從而深刻理解“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思辨探索,激發幼兒潛能。幼兒在種植過程中會習得相關的經驗和知識,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當幼兒在萬物復蘇的春天進行播種、在金秋十月收獲果實時,能夠更為生動形象地理解書本上的“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內涵;另一方面,間接延伸出農業生產的相關經驗。
柏拉圖說教育是通過“討論”驗證我們的經驗,幼兒在種植活動的討論與反思過程中,會對生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考慮,包括如何充分利用種植空間、選擇恰當的種植內容、規劃合適的種植時間。教師應鼓勵幼兒在種植活動中展開思辨和探索,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思考,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和對生命過程的深入理解。比如在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植物需要水和陽光?”幼兒經過思考和探索,認識到水和陽光是植物生長所需的條件,沒有水和陽光,植物就無法正常生長。
趣味盎然,構筑生態環境。在種植活動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環境,通過在戶外開辟種植區或在園所建立自然角落,為幼兒提供充分接觸自然的場所,讓幼兒在種植過程中接觸到更多的生命體,了解不同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幼兒在參與種植活動時,不經意間會專注于樹葉上的小蟲,癡迷于觀察土壤中的蚯蚓。如果幼兒長期生長在人為塑造的溫室中,則容易分不清五谷、辨不出花草、認不出飛鳥走獸,缺乏對自然界生命萬物關聯的理解。幼兒需要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生活,通過參與種植活動,體會不同植物在味道、形狀、色彩等方面的差異,探索動物、微生物等與植物的關系,豐富對植物、動物等生命和生長的科學認知,體會萬物的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種植活動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首選
種植活動作為一種有生活氣息和生命力量的教育資源,幼兒可從中學會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從“萬物有靈、推己及物”的意識深化到對生命的真善美的思考,從而做到珍惜生命。可以說,種植活動是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的首選。
種植活動有助于幼兒感受生命之真。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往往有意或無意避免與幼兒展開關于生死的議論。因此,當幼兒就生死困惑向教師提問時,往往得不到適切的回應,從而成為“懸而未決”的問題。可在人類的真實生活中,生存與死亡是一個無法逃避的話題,教師找到合適的契機對幼兒施以科學的生命教育是必要的。在種植活動中,植物的生與死普遍而常見,這正是真實、鮮活的生命教育素材和生命教育機會。教師通過這樣的時機,可以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感受生命的規律和特點、體驗和感悟生命從無到有或從有到無的真實過程,使幼兒意識到這是自然和世界運行的規律,體悟生命的有限與可貴。
種植活動有助于幼兒體驗生命之善。生命之善需要在真實的體驗中才有可能理解,而這種感受在種植活動中是隨時能夠遇到的。例如,當幼兒在種植之初給予種子生根發芽的機會,到培育植物茁壯生長、開花,最后反饋以人類豐碩的果實,這個過程是人與自然雙向成就的一種善,能觸發幼兒愛護和保護生命的情感和意識。又如,在滾燙的水泥路上看到奄奄一息的蚯蚓后,幼兒會想辦法把蚯蚓送回到草地上,這是人對自然的善意傳遞,也是對生命的敬畏。
種植活動有助于幼兒洞察生命之美。相對德育、智育來說,幼兒園是缺乏生命美育的,這就仿佛教育中缺少了心靈的滋養,幼兒在成長時找不到美好生活的力量。幼兒園的種植活動可以滿足“活動教學”原則,以其多樣的、鮮活的、美好的自然形象打動幼兒,培養幼兒對生命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不僅如此,更為吸引幼兒的是一些植物特殊的成長時期,比如種子發芽后破土而出時、植株經過暴風雨沖刷后依然存活時,幼兒不僅能夠從中感受到植物頑強的生命力,還能夠體會到植物綻放的生命之美。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國家一般課題“學前課程改革循證決策提質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BHA21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