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共育是幼兒園工作的組成部分,也是評價保育教育水平的重要內容。幼兒剛從家庭進入幼兒園時,由于個體發展差異、家庭教養習慣不同,難免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情況,加之有時家園溝通不暢或方法不當,家長便容易對幼兒園的教育、管理產生誤解。有些問題在教師層面難以解決,園長應發揮管理者判斷、評價、協調、指導的作用,通過傾聽、交談、共情,幫助教師疏解心結,安撫家長打消顧慮,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變成修復關系、積極合作、重建信任關系的過程。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導是推動家園共育的重要力量。北京理工大學幼兒園關注每個幼兒的發展需求,通過針對性指導,助力家園雙向奔赴。
幼兒園有一位名叫和和的幼兒,幾乎每天都最早來園,不喜哭鬧、安靜可愛。就是這樣一個“懂事的乖寶寶”,她的媽媽卻多次與班級教師發生沖突,而且時常表現出緊張不安的情緒。在教師溝通效果不佳的情況下,我介入指導,通過多次深入交談,逐步發現了問題的根源,并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實現了“溝通理解、交流互信、合作共贏”的共育目標,促進了幼兒成長,收獲了家長的認同與感謝。
小班事例。11月的一天,教師接到了一封寫滿兩頁紙的信。信里描述了和和的小手又紅又腫,猜測所用洗手液具有刺激性,對和和造成了傷害,并要求更換洗手液。教師只是回復家長,班級沒有單獨購買洗手液的權限,未向幼兒園及時反饋家長的需求。問題被拖延了一段時間后,引起了家長的擔心與不滿。面對家長的再次質疑,我與教師反復確認了幼兒園所用的洗手液是兒童專用的洗手液,對于一般幼兒來說不具有危害性。于是,我與家長約見面談,了解到和和有過敏情況時,幼兒園專門為和和所在的班級購買了氨基酸洗手液,并指導教師對和和加強護理。看到幼兒園將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且積極地解決問題,和和媽媽的情緒逐漸平復。
中班事例。從小班升入中班的第一天,家長第一次在操場上按照通知的新路徑接幼兒離園。正當大家有序離開的時候,突然傳來一陣喊聲“我的孩子呢?”聲音急促驚慌,周圍的人都被嚇了一跳,四顧環視尋找聲音的來源。只見和和媽媽非常緊張地在中四班周圍尋找和和。由于家長對新的離園位置和教師都不熟悉,且和和的辮子經過教師的重新梳理,所以和和媽媽沒有第一時間找到孩子。我了解情況后,馬上將和和帶到了她媽媽的身邊。由于小班較好的接觸印象,和和媽媽欣然接受了我的安撫。在隨后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和和是早產兒,所以在養育的過程中,父母十分小心。在理解了和和媽媽養育孩子的辛苦后,我又看到現在的和和高高壯壯,便夸贊媽媽把和和照顧得很好,和和媽媽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大班事例。大班的和和變得大方開朗,媽媽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還成為班級家委會成員。7月,大班畢業典禮,和和當上了小主持人,在兒童劇表演中也擔任了主要演員。當畢業晚會結束音樂響起時,和和媽媽抱著一大捧鮮花淚流滿面地站在我面前,她不住地感謝班級教師的辛勤付出,感謝幼兒園對她的理解和幫助,我們緊緊地抱在了一起。
基于和和媽媽相關問題的解決,我收獲了很多。我意識到,家園之間建立平等互信的關系是解決問題的基礎。診斷問題時,園長應用積極接納的心態聆聽家長的反饋,鼓勵教師關注事件的過程,了解幼兒家庭教育的獨特性,做好分析和方案的設定。解決問題時,園長不能急于否定家長的判斷,推脫責任,而應積極行動營造家園共育平臺,及時與家長分享幼兒的成長和進步,鼓勵家長參與班級活動,發揮家長的主動性,從而共同助力幼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