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式在體育場館之外進行,百年奧運史上,何曾有過?
萬名全球運動員,加上各路顯貴名流,都將乘坐百艘游船,從塞納河上迤邐而來,這將會是何等奇觀?巴黎申奧成功不久,這一開幕式創意就對外公布,讓人不得不佩服法國人的創意。
法國人沒有那么嚴格的紀律性,沒有過度聚焦實利的功利心,也沒有那么強勢的市場商業驅動和經濟實力。但是,法國人從來不缺乏的,就是他們的自由獨立意識。因此,創造性、“與眾不同”,必然會是巴黎2024奧運會的主體內容。
只是,這種別出心裁的開幕式,也極不好操辦。直到開幕式前幾天,連一次整體性彩排也沒做過,因為“不可能彩排”——42歲的開幕式導演托馬斯·喬利不以為意。這種在公開場景里設置的開幕式,組委會只能將各種細節,例如百船船隊的船長、水手,分部進行訓練彩排。正式開幕式這天,才算是第一次正式合練——當然,也只有這么一次合練了。
開幕式前一個月,塞納河的水質也成了爭議焦點。就連法國體育部長親自下河游泳,都不能說服本國的懷疑論者。當然,沒有批評雜音,那就不可能是法國了。
順理成章,卻又絕不能因循守舊,這就是法國人的風格。因此,人們會在巴黎見證一屆“與眾不同”的奧運會。
為什么法國人做事總是與眾不同?
過去幾百年里,提出這種問題的多為盎格魯—撒克遜,或者日耳曼人。他們從來都覺得法國和自己太不相同,卻從沒有真正去嘗試了解乃至理解法國人。
法國的北部、東部是德國-荷蘭-英國這幾個日耳曼“表兄弟”國家,南部和西部則是西班牙、意大利等天主教傳統慣性最深的拉丁國家。與這些鄰居相比,法國各方面都顯得與眾不同。
中世紀宗教統治下,法國是西歐諸國中最早形成統一國家、最早統一語言乃至民族意識的國家。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時代,法國身居歐洲中心地帶,最早形成了“歐洲領袖”的自我文化意識。
這片相對偏離天主教教宗勢力范圍的土壤上,文化獨立意識形成得最早,“歐洲統合”的意圖最清晰。“太陽王”在位72年,之后拿破侖,再到二戰之后的歐洲一體化,不論國力是否足夠支撐,法國都自視為領袖歐洲的先導。
現代文明的許多國際化行為,都源自法國,宗教改革讓歐洲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紀,啟蒙運動形成了歐洲乃至全球的近現代個體解放思潮,奧林匹克運動千年后重新興起,也符合法國人這樣的先導性。
每屆現代奧運會,起源國希臘代表團都是第一個出場。然而,確立這種對歷史傳承尊重秩序的是法國人——每一屆奧運會,人們都會提起法國貴族顧拜旦。沒有他,不會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一現今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類集會。
顧拜旦是個“托古改制”的現代人。他最初推廣體育,并沒有擺脫19世紀天下紛亂時期的“健身強國”思想背景。然而,在對奧林匹克運動進行國際推廣過程中,顧拜旦從一個普法戰爭失敗后的愛國主義者,逐漸轉變成倡導和平的國際主義者。
這種轉變也是法國人在思想廣度和視野開闊性上的體現。他們時常會超越國與族的思維局限,“善為國際聚眾之事”(梁啟超語)。1924年現代奧運會來到巴黎,100年后夏奧會再度來到巴黎,對法國人來說,順理成章至極。法國人甚至認為,奧林匹克運動里,法國才是真正的主導。因為從奧林匹克思維的形成,到奧林匹克憲章的發布,再到1896年首屆現代奧運會,法國始終是最核心的驅動力。
了解了上述歷史,你就會知道:法國人辦奧運會,或許不會像德國人組織的世界杯、歐洲杯那么嚴謹有序,也不會像英國人那樣透過奧運傳播、向全球“推銷英國”,更不會像美國人那樣,將一屆奧運會辦成商品展示會。但是,法國人一定會想辦法展現自己在意識和觀念層面的先驅精神。
平等或平權正是巴黎2024奧運會強力推行的觀念之一。性別平等是國際奧委會近20年來的主流觀念。2024巴黎奧運會將達成男女參賽運動員人數的絕對平等——都是5250人。巴黎組委會甚至宣稱,這是對1900年巴黎奧運會的致敬。因為正是在那一年,女性運動員第一次出現在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賽場上。當年的997名參賽選手中,有22名女性。
在項目設置和賽事安排上,法國人將性別平等又推進了一步,像很多賽事安排上,女子項目決賽都被安排在最后、最重要的輪次上。同時,巴黎夏奧和殘奧上都設立了更多男女混合項目。
本著對環保和減碳的追求,巴黎組委會提出了對場館和賽事設施“第二生命”的概念,即盡可能讓所有奧運會使用的材質都能再度使用、再度被租賃以及再度循環。為此,組委會大量使用臨時性場館設施。全新的場館只有兩座,即水上中心和拉夏貝爾門體育館。水上運動中心的建設大量使用木質建材,以追求環保目的。奧運會使用的各種器材,包括工作電腦、用車等,大多都是租賃。用車也都是純電或混動汽車。

奧運村的建設也遵循相應原則。但是,這種堅持也帶來了不少爭議。奧運村沒有空調,這對很多參賽者相當不友善。奧運村所定制的床用的是環保紙盒材質,一度也被詬病。不過運動員進村使用后,才覺得沒有問題。
種族問題是最被關注,同時也是最容易產生爭議的區域。在極右勢力在法國政局中聲量越來越大的背景下,一直自我標榜為“文化大熔爐”的法國,幾乎每天都有相關爭議話題發生。阿根廷男足在美洲杯上奪冠后,球星們歡唱球迷歌曲,其中就包含有觸碰到法國人敏感種族問題的歌詞,激起軒然大波,甚至對整個阿根廷代表團都會形成負面影響。
在種族問題上堅持政治正確,是法國各界的統一立場。只是面對各種細節化的種族問題文化沖突,法國暫時也沒有一整套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態度和立場。這種紛爭,不會因為巴黎奧運會而得以平息。
巴黎沒有吹噓自己會將2024奧運會辦成“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屆奧運會”。是否“最好”,對法國人來說從來都不重要,但是否具有“新意”,卻極其重要。
巴黎奧運的競技項目設置有一定新意。霹靂舞、沖浪、皮劃艇極限激流回旋是新增項目。滑板、三人籃球和競技攀巖屬于二度登場,也能帶來年輕感覺。在一些設施細節上,巴黎2024奧運會將帶給全球觀眾全新的觀賽體驗。例如紫色的田徑跑道,將普羅旺斯薰衣草的浪漫帶入到奧運賽場。
法國著重介紹了深淺兩種紫色對于田徑比賽的特殊影響:兼顧舒適性和高性能,還能從顏色的心理暗示上幫助運動員提高成績。這種帶有強烈感官意識的傳播暗示,是法國人的創意特點。
這種視覺新意的概念,從開幕式,到主場館的跑道,許多細節都會存在。開幕式上禮聘賽琳·迪翁、杜阿·利帕以及史努比狗狗,則是對各種年齡層次流行文化的兼顧。
巴黎2024奧運會肯定不會是最昂貴、最浮華抑或最壯美的夏奧會,其預估成本,有89億歐元這樣的分析數字,但大多數觀察者都認為最終會超過100億歐元。即便如此,這樣的花費在近年夏奧會和冬奧會上都排不進前五。
但是,法國人有足夠創造力和國際視野,為世界呈現一場獨具法國風情的文化大秀——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起源、奧林匹克思想的形成,都和法國息息相關,他們有足夠的自信和底蘊,能向這個世界再度講述奧林匹克的故事。
這就像顧拜旦自我審定的五大奧林匹克價值觀:自尊自律、尊重規則、尊重他人、公平競爭,以及通過參與運動獲得的自身滿足感。這五大價值觀很少在國際范圍內得以傳播。大眾更熟悉的是“更快、更高、更強”。這其實更是奧運會的競技格言口號,而非完整的奧林匹克價值觀。
顧拜旦的五條,沒有勝利主義追求,也無意通過競技來呈現國與族的訴求。這五條只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奧林匹克關乎個體,關乎每一個個體在參與運動中獲得的自身提升。
這才是法國人的奧林匹克觀。
(作者為肆客體育創始人;編輯:余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