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域下黃河號子
傳承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黃河號子缺乏創作發展環境
黃河號子誕生于黃河中下游流域,其作為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民歌,多誕生于農村地區。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大量的機械化產品廣泛地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得黃河號子失去了用武之地,喪失了創造發展環境。除此之外,當今社會娛樂產業蓬勃發展,其豐富多彩的內容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許多新的選擇。然而,黃河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仍多以傳統表演方式為主,沒有很好地抓住時代的流量,導致黃河號子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野。
黃河號子傳承理念較為落后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對于黃河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夠使其在歷史的長河中延綿不斷地發展下去。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落后的傳承理念依舊是造成黃河號子愈加沉寂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傳承者傳承理念的轉變與更新受物質條件的制約。目前,雖然各地提出要大力挖掘傳統文化,推進鄉村振興,但政府對黃河號子的財政支持不足以使其能夠迅速發展;不足以使其能夠與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更多深度的融合,拓展多元化的途徑。其次,中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大多數以靜態保護為主,直到2005年才逐漸提出活化思維研究。黃河號子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人們在加強對黃河號子保護傳承的過程中,大多沿襲前人的做法,固化的思維方式、恪守成規的保護方式使得黃河號子在社會發展中逐漸落后于時代。最后,缺乏主觀創新意識。當前黃河號子傳承人大多為中老年人,尤其很多老年人生活在農村地區。他們對于當今年輕人喜歡的娛樂方式、科技的發展以及宣傳方式了解不多。因此,思維認知決定了其無法緊跟時代潮流,無法從根本上扭轉黃河號子逐漸消亡的趨勢。
黃河號子傳承人日漸減少
第一,黃河號子相關資料內容相對匱乏。一方面,黃河號子因為種類多樣、形式不一,分布地域也比較廣泛,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導致黃河號子在收集整理、歸納存檔的過程中面臨著巨大挑戰。據調查統計顯示,黃河號子包含搶險號子、夯硪號子、船工號子、河工號子、運土號子、捆枕號子、推枕號子等。這些號子分布在不同的地區,由于地域之間文化、方言、民俗的不同,收集人在收集資料的時候甚至需要當地人進行翻譯,導致收集整理資料異常艱難。另一方面,黃河號子大多數是勞動者在勞作過程中即興創作的,傳承方式依靠的是人與人甚至家族之間的口口相傳,很少有特定的文字記錄,導致黃河號子相關文獻資料流傳保存下來的較少。
第二,黃河號子傳承人日漸減少。隨著歲月的流逝,老一輩的黃河號子傳承人大多數已相繼離世,剩下優秀的號頭也年歲已高,但年輕人中能夠接力傳承的人卻少之又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年輕人大多選擇生活在城市中,他們逐步脫離了黃河號子產生的環境,慢慢對黃河號子失去了興趣,不愿意學習、傳承黃河號子。另一方面,資金支持不足使得傳承者沒有辦法只依靠創作表演黃河號子來維持生計。基于此,黃河號子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面臨著傳承人斷層、后繼乏人的困境。
黃河號子傳承方式單一落后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很多地區開始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建設的融合發展。在融合過程中,大多數地區仍然以靜態保護為主。一些地區雖然開始對像黃河號子這種表演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表演展示,但依舊難以改變其瀕臨滅絕的困境。目前,對黃河號子的活化傳承主要是通過重新編排、打造一些以黃河為主題的舞蹈、音樂等演出,由于該表演脫離了黃河號子的生產環境,讓人們感覺不真實,也不能很好地體會到黃河號子真正的意蘊。同時,黃河號子受眾面較小,很難起到保護傳承的作用,導致黃河號子的傳承依然面臨著嚴峻挑戰。
鄉村振興視域下黃河號子
活化傳承路徑
恢復生存空間,讓傳承具有普及性
第一,恢復黃河號子的生存空間。充分發揮鄉村振興在黃河號子保護傳承中的作用。黃河號子大多數誕生于鄉村,是黃河沿岸的人們在勞作過程中形成的,其既是黃河沿岸人民群眾生活情感的表達,也深深影響了當地人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是他們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同時,鄉村是黃河號子產生、發展、傳播的重要場所,也是黃河號子得到認同、尊重和支持的重要基礎。基于此,我們可以在廣大鄉村進行展覽、演出等,以增強人們對黃河號子的認識和價值認同;可以在鄉村建立以黃河號子為主題的民俗街、民俗村等打造非遺品牌,在吸引游客參觀的同時,讓村民參與到黃河號子的保護傳承當中,成為黃河號子的傳播者。
第二,拓展黃河號子對外傳播的通道。黃河號子雖然誕生于黃河流域,但其蘊含的團結一致、勠力同心、拼搏進取的精神值得每一位中華兒女學習。基于此,可通過外出巡演、文化展覽等方式,拓展其在國內外交流傳播的范圍;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將黃河號子以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式呈現,從而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壁壘,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黃河號子的魅力。總之,應構建從鄉村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從線下到線上的全方位、全覆蓋的發展傳承渠道,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黃河號子真正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更新發展理念,讓傳承具有現代性
新時代,加強對黃河號子的保護傳承,就要更新發展新理念,突破在傳統模式中形成的單向思維方式,形成更加系統、更加現代化的保護思維。
第一,要構建一個多方參與的動態保護體系。黃河號子雖然誕生于黃河流域,但因地域文化、方言、習俗的不同造就了黃河號子種類的多樣性,單單依靠某一方面來進行保護是很難做到的。這需要各級政府、個人、企業以及社會團體聯合起來,構建一個多方參與的動態保護體系,共同推進黃河號子在新時代的全方位發展。
第二,要結合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對其進行改良創新。對黃河號子進行改良創新,需要在尊重和繼承黃河號子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對其形式、內容、傳播方式等進行新的探索,讓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欣賞習慣。例如,在形式方面,我們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黃河號子的表演方式、舞臺設計、燈光聲樂的配合進行創新,讓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在內容方面,可以依據社會上的熱點,對黃河號子的號詞進行改變,豐富黃河號子的題材和風格。在傳播方面,可以利用當今社會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傳播黃河號子。只有讓黃河號子結合時代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推進黃河號子的保護傳承。
強化人才培養,讓傳承具有持續性
針對黃河號子后繼乏人的情況,要進一步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讓傳承具有持續性。
第一,在經濟方面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和物質保障。黃河號子傳承人缺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資金,當人們無法保障自己生活的時候,就會選擇更換工作方式。黃河號子傳承者大多數是無法通過專職從事這項工作來謀生的,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只能在業余時間來從事一些跟黃河號子有關的事情,造成黃河號子傳承人日益減少。因此,需要政府、社會組織給予傳承人足夠的資金支持,搭建各種形式的文化載體和文化舞臺,為黃河號子的傳承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第二,建立黃河號子傳承人培養基地,注重專職傳承人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黃河號子作為一種民間音樂,它的演唱、表演都需要專業化的培養。而且,想要對黃河號子進行內容、形式、技術上的創新發展,就要組建一支優秀的專業人才隊伍,涵蓋顧問、作詞作曲、舞美編排、技術人員以及表演人員等人才。
第三,積極對接學校、企業、社區、鄉村等,擴大社會的廣泛參與,擴充傳承人的隊伍建設。例如,學校方面,可以通過社團、第二課堂、選修課、興趣班等方式培養學生對黃河號子的認同和興趣。在企業、社區、鄉村等地,可以通過演出等方式進一步擴大黃河號子的受眾群體,激發人們對黃河號子的興趣,加強對黃河號子的認同感,最終參與到黃河號子的保護傳承中,實現黃河號子的動態傳承。
深化跨界融合,讓傳承具有綜合性
黃河號子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市場。推動黃河號子跨界融合,對于其保護和傳承尤為重要。
第一,文旅融合是近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常用的活化保護手段。因此,可以以黃河號子為主題,打造黃河號子動態博物館、黃河號子文化廣場、黃河號子生態走廊、黃河號子民俗文化村、黃河號子劇院等旅游景點,拓展旅游資源。同時,通過文旅融合發展帶動本土化其他產業的發展。這樣不僅能夠實現對黃河號子的保護傳承,還能實現人民增收,從而推動鄉村振興。
第二,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拓展黃河號子的受眾群體。現代科學技術為黃河號子的保護傳承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路徑,例如,可以通過短視頻、影視劇、動漫等方式,對傳統的黃河號子加以改編融合,從而增強黃河號子的創新性和活力。
第三,以文創推動黃河號子的傳承發展。可以打造一系列周邊文創產品,形成“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樹立文化品牌效應。例如,可以打造以黃河號子為主題的衣服、包包、掛件、公仔、水杯、手機殼、文具,甚至動漫游戲中人物手辦等各種產品,以文創推動黃河號子的傳承發展。通過深化跨界融合,將黃河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和品牌化,有助于推動黃河流域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