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調普及以前,重慶解放碑、漢口洞庭村、南京新街口的“街頭竹床陣”是老一輩“火爐人”的街頭記憶。
如今,靠空調續命的新“火爐人”,又創造解鎖了許多消暑新民俗,成為名副其實的“新晉避暑王者”。
過去十幾年里,解暑神器西瓜的消費增長十幾倍,讓“吃瓜群眾”成為經久不衰的網絡熱詞。重慶大娘的納涼舞,引領了風靡大江南北的廣場舞。愛打麻將的南方人把麻將桌挪進水里,發明了一種既清涼又熱鬧的生活方式。
四大火爐城市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消暑王者”非重慶莫屬。在重慶最魔幻的設定,除了它是3D城市之外,還包括它像電影一樣,有自己的“里世界”——防空洞地下城。外地人提到防空洞時,腦海里的印象,僅僅停留在“商場里的地下停車場里,偶爾會有防空洞的標識”,但重慶的防空洞,完全是不同的存在。
作為抗戰時期的遺跡,這些防控洞庇護了百萬生靈躲避戰火,而現在,它們正為數以萬計的重慶人提供了納涼之地。據不完全統計,重慶一共有1600多個防空洞,占地110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萬人避暑,里面配套設施齊全,堪稱是地上重慶的“平行宇宙”。
一些游客,甚至把防空洞玩成了蟲洞,大家進入其中不但不會迷路,還能用它來抄近路。比如,戴家巷洞見山城附近的防空洞就是一條前往洪崖洞的快速通道。在里面只用8分鐘就能從洪崖洞11樓速降到1樓,但在洞外走這段路,至少要30分鐘,和兩瓶運動飲料。
重慶最讓人震撼的防空洞群,位于渝北區龍頭寺公園到江北區九街一帶的地下之城,共有18個防空洞彼此相連,內部有火鍋城、咖啡館,還有300多個不同的創意市集,不僅能滿足吃喝玩樂,甚至還暗藏著一片短視頻直播基地,可以順道解決一些就業問題。
外地游客來重慶,必打卡景點是位于李子壩輕軌站對面的防空洞,里面有家重慶油價最低的加油站,但游客們來這里,不只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出片。防空洞里昏暗的燈光和長滿青苔的石壁,會營造出一種懸疑、浪漫同時富有故事感的氛圍,讓人感覺你停留在了某個時空隧道里。
重慶人小呂形容防空洞是“重慶人自己的倉儲式超市”,“因為不管外面再熱,防空洞的溫度,終年都保持在二十來度左右。所以小販們都喜歡進去賣菜,里面人呆著涼快,菜也不會因為高溫而蔫巴”。再加上防空洞里擺攤,不用交攤位管理費,價格通常比超市便宜。
窮游的大學生,則把防空洞當成了“收容所”,“里面的茶館,最低消費只需要9.9元,就能在里面坐上一整天,圖書館甚至不收費,還提供免費的跳棋、五子棋可以游玩。只要你不亂買東西,去防空洞里游玩的人均成本,基本一天只要幾十塊錢”。
一些防空洞里,甚至還為游客們準備了免費的飲用水、桌椅和防暑藥品,生怕大家來洞里歇息時,會受半點委屈。
不過,由于防空洞的開放時間不確定,大家每次去,只能憑運氣賭它開不開門。也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防空洞更具神秘感,唯有有緣人方能順利進入。
在重慶,更尋常可見的“奇招”是玩水。前幾年,“重慶市民泡水里打冰桌麻將”等話題引起網上熱議。網友們紛紛為重慶市民的娛樂精神所折服。泳池里,在用厚10厘米的冰制成的桌子上,游客四人湊成一桌,洗牌、碼牌、摸牌,手上搓著麻將,半個身子泡在水里,這樣的“冰桌麻將”在酷暑之下自然是無比清涼。
如今,靠空調續命的新“火爐人”,又創造解鎖了許多消暑新民俗,成為名副其實的“新晉避暑王者”。
相比重慶,四大火爐之一的城市武漢,降溫方式略顯簡單,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扇空調還未普及,武漢人度夏靠的是三寶:蒲扇、茶壺和竹床。
竹床是老武漢的一道風景,走進小巷里,黃昏時分,武漢人把竹子做的床搬到街道上,按約定俗成的次序擺放好,人們便開始往地面和竹床上潑水,密密麻麻的竹床一個挨一個,甚是壯觀。入夜無需閉戶鎖門,露宿門前的老人喝茶下棋、婦女拉家常、小孩玩游戲,鄰里之間和諧安寧。
蒲扇和茶壺也是大眾化的消暑神器。小時候在外面玩累了,跑回家,直接拿起家中大壺往嘴里送。“咕咚咕咚”幾口,炎熱一下子就消散了。
對新一輩的武漢人來講,也講究玩水。武漢大學凌波門東湖泳場是每年夏天最愛去的地方。從下午太陽很大到夕陽落山,待在這里的人越來越多。目前,武漢人把玩水這個事情,上升到了國際大賽的水準。每年7月16日,武漢會舉辦國際渡江節,讓橫渡長江這個傳統項目又可以活躍在江邊。
長沙人夏天也喜歡玩水,今年流行前往潯龍河水上樂園。
當然,夏天的高溫抵擋不了火爐人對美食的熱情。重慶人愛吃火鍋一直是傳統,夏天吃火鍋更是一種特色。天氣越熱,越要吃辣。川渝的夜晚,沒有火鍋撫慰不了的煩悶;兩湖盛產的小龍蝦,通過占領夏日夜市,成為網紅常青樹;當入伏開始,長沙人的美食模式被迅速喚醒,在長沙,人們習慣于在頭伏日吃路邊荊老姜煨叫雞,有祛風散寒增強體質之功效。長沙也有“頭伏雞,二伏羊,三伏腳魚紅棗肚”的說法。
南昌人的消暑方式與武漢相似,但特別之處在于,南昌人自古有夏季穿夏布的習慣。夏布為苧麻纖維所織。早在春秋時期,江西就有苧麻種植。宋代文學家黃庭堅也曾在《上大蒙籠》提到一種產自江西的獨特布料——夏布。
古人形容好的夏布“輕如蟬翼、薄如宣紙、軟如羅絹、平如水鏡”。江西省級非遺張公夏布是流行于南昌市進賢縣張公鎮南部地區的一種手工織造土布。
有報道稱,張公夏布技藝傳承人王小青織出的夏布特別光滑平整,已經打入國際市場,遠銷韓國、日本,去年王小青收到的訂單量有260萬元,實現夏布銷售收入300余萬元。如今,夏布作為一種避暑單品,不僅實現了產品自產自銷,而且還統一收購、銷售附近文港、溫圳等地織友的夏布產品,形成了從生產、加工、收購到出口銷售一體的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