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蘋果栽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種苗繁育能力卻與產業極不相稱,因此分析不同砧木不定根發生能力的影響因素對我國蘋果產業發展意義重大。圍繞蘋果砧木生根難、繁殖效率低等突出產業問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毛江萍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并在科研上收獲了創新性成果。
毛江萍本科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專業,進入西北農林大學后,一步步走上了科研路。她從碩士直接轉博,隨后又到美國康涅狄格大學訪問交流,畢業后做了兩年博士后研究又直接留校。研路上有良師益友相伴是毛江萍的幸運。導師張東教授、韓明玉教授、任小林教授的諄諄教誨為她指點迷津,學院的王喬春教授、管清美教授和趙彩平教授等各位老師為她的課題開展提供寶貴建議,山東農業大學的郝玉金教授和王小非教授,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的李義教授都為她提供了幫助。得益于恩師、前輩的提攜和支持,毛江萍總能及時改正不足、調整方向,她的科研路也越走越堅定。
自2013年碩博連讀以來,毛江萍一直進行蘋果根系發育分子機制相關研究。她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等,通過項目攻關,揭示蘋果砧木難生根的內在機制。作為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她在《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園藝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等雜志發表論文12篇。
2024年入選陜西省高校科協青年人才托舉計劃項目,對毛江萍是一個鼓勵,也是她開展下一步工作的一份助力。
為了揭示細胞分裂素抑制不定根發生的分子機制,毛江萍在張東教授和韓明玉教授的鼓勵和支持下,開啟了近10年的試驗研究,最終初步解析了蘋果砧木不定根發生難的分子機制。成果以“這個基因‘遙控器’控制砧木生根”為題被《科技日報》報道,以“打開蘋果砧木生根的分子‘開關’”為題被《中國科學報》、《綠色中國》和中國科技網等媒體報道,發表的文章更被《植物細胞》等雜志多次引用,研究成果在第三屆國際園藝學會作英文口頭報告,加深了人們對蘋果根和芽再生的認識。毛江萍在不定根發生分子機制的研究成果推動了不定根調控技術的研發,助力了砧木無糖組培和壓條繁育的關鍵技術突破。
雖然前期研究對細胞分裂素抑制蘋果不定根發生做了初步探索,但其調控不定根發生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沿著一個方向做持續性探索是毛江萍多年來堅持的攻關方式,所以她的課題研究都具有連續性,將一個問題的解決作為下一個問題解決的基礎,環環相扣擊破難題,揭示細胞分裂素抑制不定根發生的分子機制。
“對于蘋果根系發育分子機制的了解現在只是冰山一角,仍有無盡的知識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探索?!泵继寡浴?/p>
重視產學研結合是毛江萍所在團隊的科研傳統。團隊的課題來源于生產實踐也反饋于生產實踐,團隊在不定根發生調控技術方面研發的砧木無糖組培和壓條繁育的關鍵技術,已形成年產2000萬株自根砧苗木繁育能力,助力陜西千陽縣成為世界最大自根砧苗木繁育基地。
打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毛江萍的科研目標,依托國家蘋果改良中心楊凌分中心試驗示范基地、千陽蘋果試驗示范站和全國果茶經濟作物種苗繁育協作組開展工作,她將在助推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上持續發力,讓科研成果真正轉化為農民致富、鄉村振興的“金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