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18日,2024首屆中國(重慶)智能汽車基礎軟件生態大會暨第三屆中國汽車芯片高峰論壇在重慶召開。本次大會以“基礎共筑 開源啟航”為主題,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辦,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普華基礎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科芯片技術研究院、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協辦,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承辦。來自政、產、學、研、用等領域的500多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與會。
6月18日下午,舉辦了以“軟硬協同‘芯’生態”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汽車芯片高峰論壇。本論壇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主持。會上,西部(重慶)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重慶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炎,中國電科集團產業部(國際合作部)主任劉淮松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文強致辭,中電科汽車芯片技術發展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胡文、德國華人汽車工程師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秦玉學、中國汽車芯片標準檢測認證聯盟秘書長夏顯召做了精彩發言,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平臺技術體系總裁何浩、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芯片技術院院長郭宇輝、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丁丁、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兼產品規劃部總經理蔣漢平、加特蘭微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軟件總監鄭珉楠和深圳索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白新平做了主題演講,共話共建汽車產業軟硬協同新生態的時代價值和發展前景。
汽車芯片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核心支撐,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
張炎表示,近年來重慶科學城高新區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揮高校院所集聚、芯片產業基礎扎實、鄰近兩家整車廠的比較優勢,把汽車芯片產業擺在突出位置,建成了一支集成電路服務的專業團隊。目前,集成電路領域的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有24個,集聚了中國電科、芯電集團等重點企業40余家,引入了三安意法半導體等重大項目,已基本形成IC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全產業鏈。
當前,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新名片”,并加速領跑全球。隨著汽車“新四化”發展不斷深化,車用芯片、基礎軟件國產化、自主化需求不斷增長,并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重要基石。為此,劉淮松表示,要強化與產業鏈各類創新主體協同合作,全力以赴打好產業高質量轉型升級攻堅戰。“聚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操作系統、工具鏈等軟件創新研發水平,支撐整車應用需求;持續深化軟硬協同賦能,加快提升國產芯片適配,推動國產芯片與操作系統結合,構建開放的智能汽車數字基礎平臺架構生態;攜手共建開放合作生態,有序推進鏈式協作,促進芯片、控制器、軟件、整車、硬件一體的鐵三角良性互動,共同推動創新資源集聚和要素支撐?!?/p>
“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以新型工業化為引領,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眲⑽膹姳硎?,當前汽車行業正在發生重大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汽車正在從單一的功能產品向智能產品轉換,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底盤、車路云一體化等系列顛覆性技術正在快速發展,引發汽車創新鏈、技術鏈、產業鏈加快重構。車用操作系統和車載高性能芯片毫無疑問是構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的兩個底座。
為此,劉文強表示,可以從多方面發力:一是加快攻關車規級計算芯片、車用操作系統、基礎平臺、核心算法等系列核心技術;二是不斷凝聚行業共識,推動相關標準規范化建設;三是基于汽車芯片未來應用場景,提前布局汽車芯片新一輪標準制定工作,特別是檢測認證中國標準體系的構建。
當前,電子電氣架構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整個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從分布式向中央集中方式演進。在此背景下,汽車芯片、軟件該如F70qU4pZ9Wk5aKVQaFtNwg==何助力整車創新和發展?
胡文表示,汽車軟件越來越復雜,按照以前一個一個功能開發的方式已經不適應了,現在汽車追求輕量化。這幾年大算力芯片增長非???,加上多核異構的SoC能承載更多計算,所以可以把以前孤立的交互式功能集中在一個控制器或SOC上實現。這是整個汽車電子電氣發展的趨勢。
胡文認為,現在整個汽車電子電氣架構有軟硬件兩個層面,從硬件定義汽車發展到軟件定義汽車。從軟件架構來看,以前整個功能是垂直向方式,走向軟件定義汽車后則變為了水平向。
“E/E架構本質上是基于實現汽車所有功能而開發的整套車載電子電氣解決方案。”秦玉學表示,E/E架構已由分散控制發展到集中控制。
傳統控制功能不需要操作系統,只需要單任務功能控制就可以,但從域集中式架構到中央級集中式架構,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基礎軟件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秦玉學表示,基礎軟件在汽車中必須具備可維護性,具有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故障隔離、可升級性等多種用途,并為上層應用軟件提供通用的平臺化開發環境,實現去硬件化。因此,基礎軟件成為軟件定義汽車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操作系統和芯片構成汽車智能化的數字底座,只有緊密融合才能搭建高效可靠的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秦玉學說:“我國要建立國產軟硬件體系,用中國的軟件+中國的芯片打造數字底座,實現自主可控和產業升級。”

“對汽車芯片整體要求來說,最重要的是把安全體系、質量體系打扎實,整個管理水平提上來,通過長期高效團隊運作才能實現芯片真正長期低失效率、長期穩定化?!毕娘@召認為,檢測應該貫穿研發始終。檢測也是很多國際芯片企業最關心、最擔心的領域,因為只有滿足標準法規后才能在中國市場長期生存。另外,汽車芯片的安全標準也是需要大家關注的地方。
要是站在整車開發角度看,對芯片是有諸多要求的。
何浩表示,一是開發層面,既要標準化,又要差異化?!靶酒獦藴驶?,車企、用戶體驗要有差異化,所以要解決這兩個矛盾?!倍枪獙用?,車企用的芯片面臨國內和出口兩個市場問題。“在開發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求國產和國外是平替的,是兩套方案同步。”三是配置層面,高、中、低配置同步考慮,快速適應車型、用戶不同選擇問題。四是成本問題。
何浩認為,對于整車開發與芯片技術現狀之間的矛盾,站在整車層面,開發過程至少存在三大矛盾:一是軟硬周期不匹配;二是開發工具鏈不統一,造成軟件開發投入大;三是工程化難題,主要體現在對算力的要求、功耗等方面。
這就需要軟硬協同。軟硬協同中的芯片是支撐整個電子電氣架構落地的基礎,是實現軟硬分離的載體。這需要芯片與硬件協同,也需要芯片與軟件協同。郭宇輝認為,軟硬協同面臨的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硬件方面,主要來自電子電氣架構升級;二是軟件方面,軟件內部解耦和部署也面臨巨大挑戰,各功能、工作層級標準化與兼容性也面臨挑戰。
在車載芯片里,關鍵在于推動汽車智能化的芯片種類發展,也就是車載計算類的芯片發展。丁丁認為,對芯片供應商來講,重要的事情是提高芯片功能的集成度,這樣能帶來更好的性價比并降低成本。同時,利用多功能芯片搭建平臺,把人機交互更大需求留給消費類芯片,留給迭代更快的高性能芯片。
蔣漢平也認為,不管是分布式架構整合還是集中式架構整合,芯片集成度在不斷提升。但在架構演變中出現了一些安全性、可靠性問題,為此各大芯片公司和車廠都在積極想辦法解決。不同芯片架構,如果簡單加以融合,會帶來諸多問題,也不符合芯片經濟效率。
結合汽車芯片、軟件標準化實踐,鄭珉楠指出,既要標準融合,又要領域融合。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后者主要指在芯片開發過程中軟件部門、測試部門、數字設計、模擬設計等多領域的融合。“頂層邏輯是把所有內容融合到ASPICE的V模型里面,在研發和測試實際操作過程中,每一條需求都有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的描述,并在測試方法和設計方法里面融合了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要求。”
白新平認為,國內芯片產業和芯片公司將來在國際上會占有一席之地。隨著中國車企走向海外,國內零部件企業和芯片企業應該加強海外能力的建設。中國汽車行業企業在國外建廠布局,就反映了這種發展趨勢。
在本場論壇的最后,還舉行了以“軟硬件協同創新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圓桌論壇。本圓桌論壇由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副總經理、中國汽車芯片聯盟副秘書長鄒廣才主持,對話嘉賓為中電科汽車芯片技術發展研究中心研發總監黃曉宗、長春一汽富晟集團公司產品研究院院長孫軍、常州易控汽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皮聃、智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產品部VP張恩勤和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芯片技術專家周昕。
針對在汽車智能網聯時代,主機廠研發周期不斷壓縮的背景下,車用軟件如何與芯片研發高效結合的問題,張恩勤認為,汽車芯片既講究質量又要控制成本,并不是質量和成本的平衡,而是要兼顧質量和成本。孫軍提出的方法是從傳統串行到并行。周昕認為,基于內核驅動,對硬件平臺及時牽引,可能跨內核和跨硬件驅動模式比較高效。同時,在敏捷開發、軟硬件協同解耦過程中,基于云計算的開發測試和基于模型的設計等,用虛擬ECU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解決硬件資源占用問題,可在云端解決這些問題。
針對中國汽車軟件的影響力和普及度與智能汽車大國的地位不匹配,如何打造更多的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問題,黃曉宗表示,要讓芯片模型去適配工業虛擬設計的需求,把性能、功能甚至軟件層面的虛擬化做得更好;在工業界和工程應用上實現產業鏈互動,把產學研用與政府結合起來,推動我們在行業或者國際上的影響力。孫軍認為,開源意味著要讓渡一部分利益,同時開源也會帶來更大的責任,但這可能讓中國軟件企業甚至軟件生態發生改變,讓中國的汽車軟件做大、變強。皮聃則建議,在政策層面可以仿效電動車發展方式,國家層面給予相應補貼,這樣整車廠、國產芯片廠商和終端用戶等整個產業鏈都受益。另外,還要解決軟件和芯片的卡脖子問題。
針對軟件、芯片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什么政策支持的問題,孫軍直言,芯片發展確實需要政府引導并強力支持。黃曉宗希望能獲得真實的一手需求信息,且大家能協同合作。張恩勤表示,國產芯片能上車,應該感謝政策支持,但大家還需要一起繼續努力,因為路還很長。在車載操作系統、車用軟件方面,周昕建議用一些標準引導操作系統和車載軟件開放的進度,大家可以協同開源做共性平臺,再基于這個平臺建立芯片、軟件的良性健康循環生態。皮聃也認為,要打造自己的生態、芯片和操作系統應用環境,因為國產操作系統和國產芯片更適合國產的應用場景??傊?,政策引導+市場驅動雙輪驅動缺一不可。
在本場論壇期間,還發布了《汽車芯片檢測認證體系技術白皮書》。中國軟件評測中心集成電路事業部總經理高宏玲介紹了白皮書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