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儲能”兩條腿走路,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動力電池企業的共同選擇。
近年來,儲能產業高增長吸引眾多企業布局,其中包括不少老牌動力電池供應商。截至目前,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遠景動力、欣旺達、蜂巢能源、瑞浦蘭鈞等多家動力電池企業均已相繼切入儲能賽道,謀求“動力+儲能”雙賽道發展。而特斯拉和比亞迪這兩家新能源汽車巨頭更是早已深耕多年。
5月23日,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正式開工建設,給儲能市場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該工廠是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座儲能超級工廠,總投資約14.5億元人民幣,將生產特斯拉超大型電化學商用儲能系統Megapack,工廠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投產,預計年產能將達1萬臺,儲能規模近40GWh。
始于2015年的特斯拉儲能產品目前遍布全球超過65個國家和地區,2023年全年裝機量為14.7GWh,2024年一季度的裝機量更是達到創紀錄的4.1GWh,儲能業務毛利同比增長140%,是特斯拉增速最為迅猛的業務之一。

早在2008年,比亞迪正式涉足儲能,成為全球范圍內最早從事儲能業務的重磅玩家之一。入局儲能以來,比亞迪不斷延伸儲能產品線。就近兩年來看,2022年比亞迪推出電網級儲能產品BYD Cube T28;2023年相繼推出刀片電池版儲能系統“比亞迪魔方”和工商業新品MC-I;如今,在5MWh級別儲能系統仍占市場主導的當下,比亞迪又舉行業之先推出6.432MWh超大容量的全新一代魔方系統。
2023年,比亞迪全球儲能系統出貨量達到了28.4GWh,增速超過136%。進入2024年,比亞迪儲能業務迎來全新突破。據官方數據顯示,截至5月,比亞迪儲能電池出貨量穩超9GWh。
增長如此迅猛的儲能市場,順理成章地成為動力電池企業重點發力的第二增長極,畢竟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在技術上是有共通之處的,市場互補性較強。
《汽車縱橫》通過梳理發現,借助4月份的第十二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以下簡稱“峰會”),多家動力電池企業密集發布了針對儲能領域打造的新產品和新技術。4月9日,寧德時代發布了天恒儲能系統,是集“5年零衰減,6.25MWh,多維安全”于一體的全新產品。儲能一直是寧德時代重要的業務板塊,2023年其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市占率為40%,連續3年位列全球第一;去年寧德時代儲能電池系統營收同比增長33.17%至599億元,占總營收的14.94%,從營收增速來看,儲能電池系統快于動力電池系統;去年寧德時代儲能電池系統毛利率為23.79%,同比上漲6.78%。從2018年到2023年,寧德時代儲能業務的收入從1.89億元增至近600億元,已成為寧德時代的第二增長曲線。

新型儲能正日益成為我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技術、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推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以及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
而在4月11日-12日峰會舉辦期間,比亞迪全新一代魔方系統MC Cube-T、遠景動力EnPower智慧儲能、欣旺達NoahX 2.0液冷儲能系統、蜂巢能源飛疊短刀儲能電芯+6.9MWh短刀液冷儲能系統、南都電源690Ah超大容量儲能專用電池、瑞浦蘭鈞345Ah問頂儲能電芯+6.9MWh儲能電池艙等眾多代表最新技術的產品均重磅發布。
我們從中不難看出,在儲能電芯領域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幾乎均把業務延伸到了儲能系統集成領域,試圖以“一體化”布局打造完美閉環。而在儲能廠商市占率比拼背后,則是產能、研發等綜合實力的比拼。
在技術趨勢上,以儲能電芯為例,今年300Ah+將迎來關鍵節點,滲透率將達30%-40%,取代280Ah成為下一代主流產品。而為了未雨綢繆,部分電池企業已展開500Ah+、600Ah+、1000Ah+、刀片電池等技術儲備。在電芯容量提升的同時,5MWh+儲能系統時代也已經到來,液冷方案正替代風冷成為主流的儲能系統冷卻技術。
新型儲能正日益成為我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技術、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推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以及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
2020-2022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平均年增速達到136.3%。2023年,新增投運裝機規模同比增長超過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裝機規模。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530萬千瓦/7768萬千瓦時,較去年一季度末增長超210%。
《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4》預計,未來兩年,新增儲能裝機仍呈快速增長態勢,將超額完成目前各省的規劃目標。理想場景下,預計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313.9GW,2024-2030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7.1%,年平均新增儲能裝機規模為39.9GW。另據中國物理與化學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預計,到2025年新型儲能產業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到2030年預計接近3萬億元。
一邊是儲能市場誘人的增長前景,一邊是動力電池裝車量增速放緩,電池企業加碼儲能市場已成不二之選。今年1-5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為160.5GWh,累計同比增長34.6%。盡管增速仍然較高,但比之儲能市場數倍的裝機量增幅仍有不小的差距。
不過,雖然前景廣闊,但對于進軍儲能市場的動力電池企業而言,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由于近年來新型儲能市場的快速增長吸引了大量資本蜂擁而至,導致賽道逐漸變得擁擠,入局者面臨洗牌加劇、產能過剩等挑戰。
目前,從市場占有率和研發實力來看,我國儲能電池行業頭部企業為寧德時代,市場份額占比在30%以上;比亞迪、億緯鋰能、瑞浦蘭鈞及國軒高科等企業位于第一梯隊,雖然與寧德時代相比仍有差距,但已經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市場份額占比在3%-15%之間,研發實力也較強;第二梯隊企業有遠東股份、德賽電池等,已具備一定的產品研發能力,但市占率低,市場份額占比在3%以下。由此來看,儲能電池行業的競爭格局與動力電池相似,“強者恒強”之勢短期內難以打破。
與此同時,自去年以來,儲能行業電芯、集成系統價格不斷下行,“腰斬”已然成為行業形容儲能系統價格走勢的常用詞。在此背景下,更高性價比正成為行業一大競爭趨勢。降本增效將成為2024年儲能行業的“主旋律”,這將迫使儲能企業不斷提升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助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
在當前國內市場發電側和電網側儲能商業模式不明確的情況下,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建議,動力電池行業針對儲能電池市場要做好三件事:一是關注電力行業改革和政策發展走向,關注其對儲能電池性能要求和商業模式的影響;二是針對儲能電池要求,加強產品研究開發,重點方向是安全性和循環壽命;三是利用當前市場環境比較成熟的國內用戶側儲能和國外儲能電池市場,錘煉產品和技術。
也有業內人士建議,國內儲能電池企業在深耕國內市場的同時,要積極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實現國際化發展才是長遠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