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時節,陽光正好,透過玻璃窗傾瀉到室內,灑下一片斑駁的光影,空氣中充盈著淡淡的溫馨和美好。放在案頭的一摞摞報刊格外醒目,最上面的是一本散發著淡淡油墨香味的《黃河 黃土 黃種人》雜志。輕輕翻閱,我的散文《一汪春水向東流》有幸刊發在2024年4月(上)《大河筆匯》欄目。遇見是緣分,我和《黃河 黃土 黃種人》的相遇,一見如故,就像知己,彼此擁有了歡喜和感恩。
還記得,去年7月的一天,我無意中在“中國水利作家群”看到《黃河 黃土 黃種人》雜志的約稿信息。同時了解到,該雜志是由黃委主管主辦、國內公開發行的人文社科類綜合性期刊,更是水利系統高質量的刊物。想到自己是水利作協理事,我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將剛寫好的一篇散文《紅樺樹》發給約稿老師。
過了一段時間,就在我快要忘記這篇稿子時,收到了雜志社寄來的樣刊。懷著無比驚喜和激動的心情,我小心翼翼地拆開郵件,兩本嶄新的2023年8月(上)《黃河 黃土 黃種人》雜志映入眼簾。只見書的封面設計以淺色系為主,清新脫俗,典雅大方,中間摳圖緊扣水元素,藍色的水域,船只和樹木,將水生態治理主題體現得淋漓盡致,左上角大紅色的書名醒目而亮麗,整本雜志裝幀精美,賞心悅目。再翻閱雜志的內容,總編輯都瀟瀟親自執筆撰寫卷首語《在中國,每個人都能講出一個運河故事》,讀來霸氣有力,頗有大家風范。仔細閱讀,《大河筆匯》《藝苑》《建功幸福河·奮進新征程》《記錄》等欄目選入的水利文學作品,不僅注重思想性,更注重可讀性、感染力和滲透力,將正確的觀點、高尚的道德、淺顯的哲理,巧妙地融入精美的文章當中,使人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雜志上清新淡雅、意蘊深遠的文字,如同一朵朵盛開的花朵,散發著淡淡的清香,讓人暢然。
隨之,《黃河 黃土 黃種人》的公眾號也推送了全文,我興沖沖地將鏈接分享到朋友圈,贏得了很多朋友的點贊、轉發。在以后的投稿中,我逐漸和張霞編輯相識,我聊起其實多年前自己就在該雜志上發表過文章,但是,更喜歡現在升級改版后的雜志,感覺從文稿選擇到版面設計,都很時尚前衛,非常講究,有大刊的味道,特別是總編輯都瀟瀟撰寫的卷首語更是旗幟引領。隨即,張霞編輯發來一句話:“感謝文老師支持!都總編顏值與才華并存,大家在她的領導下,擰成一股繩,希望雜志更上一層樓,更精進!”看完后,我感慨萬千,終于明白,一本成功的雜志背后,總有一個優秀的團隊。
文學的種子是需要土壤的。《黃河 黃土 黃種人》是為像我一樣默默寫作的水利文學愛好者提供了平臺,有了發表的園地。在以后的閱讀寫作中,我也相繼認識了趙學儒、凌先有、徐春林等文學大咖。
去年9月,我加入了中國作協,這既在預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當朋友們紛紛祝賀時,我笑著說:“這個真要感謝《黃河 黃土 黃種人》雜志的幫助,她給我帶來了好運!”
《黃河 黃土 黃種人》就像一盞明亮的燈塔,照亮了我,更照亮了更多水利人前行的道路。現在,每期雜志我都會備加關注,既是作者,又是讀者,我有了雙重身份,對于雜志,更有別樣的一份情懷。我們在《黃河 黃土 黃種人》中閱讀水利煙火,洞察水利世事,發現我們水利人平凡生活中的趣味,講好屬于我們的“水故事”。
任滄海桑田,時光老去,青春遠走,但我們對《黃河 黃土 黃種人》的熱愛永遠不會變。也祝愿《黃河 黃土 黃種人》雜志越辦越好,我們會久久相伴,攜手并進,彼此遇見最美的自己!
作者簡介:文雪梅,中國作協會員,全國“書香三八”讀書活動特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