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名師張亞凌,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寫作金牌指導教師,主編作文類圖書六十余部,百余篇文章入選中高考試卷及各種考卷。
已經大量閱讀了,為什么寫作水平不見提升?已經大量閱讀了,為什么提筆還是茫然?因為你沒有從閱讀中捕捉到寫作技巧,閱讀只是閱讀,自然就無法介入并作用于寫作。如何從閱讀中獲得寫作密碼,我們一起從本期《青年文摘》中探尋吧。
《小事引》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肖復興。我強調“著名”二字,為的是堵住小部分人的嘴巴——“大作家才不會寫零零碎碎,雞毛蒜皮”。作家肖復興是從快遞小哥的一句“風太大”與一個小動作“立即替我把門關上”入筆的。
既是“小事引”,接下來的第二件“替我保守秘密”,第三件“送我幾只土鱉”,第四件“學校發補助”,第五件“幫我引來救護車的保安們”,都很小,卻都很暖心。一件又一件溫暖的事,如一朵又一朵綻放的花,馥郁了心房。
在《小事引》的閱讀中我們可以學到:從身邊小事選材,用心體悟,點點滴滴皆可入筆。不怕事情小,只要感情真,微小也能成為深刻。
中學生寫好作文最大的技巧也是沒有技巧,像《小事引》那樣,從熱氣騰騰的生活中提溜出碰觸人心的鮮活事件與人物,就驚艷了讀者。
如果教室是個國度的話,窗邊的座位像不像流放犯人的苦寒邊疆?老師贊賞的目光恐怕很少光顧此地。坐在窗邊的孩子,會不會時時被失落和孤獨所侵襲?
“窗邊”二字,給了讀者很大的沖擊力,一種疼惜率先漫上心頭。然而,作者帶我們看到了窗外獨一無二的諸多美好,以至于我們恨不能奔過去趕緊占個窗邊的座位坐下來,隨作者一起領略。《窗邊的高中》一文,讓我們驚喜地捕捉到了寫好作文的一個小竅門:寫出最真實又細膩的感受,就贏定了!
可不,作者坐在窗邊,感受到與大自然最近,與美好自由最近,甚至可期的未來已觸手可及。窗邊一落座,坐出了一片別致景致與濃郁詩意。
寫出你最真實最細膩的感受吧,你自己的,永遠是獨一無二的!
《地下有什么》,只是看看題目就點燃了讀者的好奇:對呀,地下有什么?地下1 米、2 米、18 米、21 米、60 米、100 米……隨著數字越來越大,讀者也看到了自己的孤陋與寡聞。
《地下有什么》這篇文章有作者自己的發現嗎?顯然沒有,只是素材的援引。可為什么吸引了我們?很簡單:一是將援引的資料構建成獨特體系,二是援引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由此,我們學到了一招:寫作文需要引用資料時,一定要避開那種老套到你一抬嘴唇,別人就能替你說完的,也要注意同類素材的積累,形成自己的體系,讓平凡的材料更有吸引力與說服力。
從上眼皮的講述中,讀者進入了阿拉坦倉的生活:他收大豆,他河邊飲馬,他喝酒吃飯。就是在這種種遇見中,上眼皮長了見識,才有了改名叫“上豆莢”“上柳葉”“上貝殼”的奇思妙想。了解到這里的讀者是歡愉的,會覺得上眼皮好可愛。
直到——“我當肉做的眼皮當夠了,肉有什么意思?那么薄,隨著阿拉坦倉變老,我身上的皺紋越來越多。假如咱倆真的變成了貝殼,阿拉坦倉該有多么英俊。想想看,他眨眼的樣子像老鷹一樣酷。”
目光落到這一段,讀者的心不再是歡快奔流的小溪,而匯聚成了一個深潭——盛滿愛!上眼皮已遠遠不是可愛了,它化作了深情的天使。
《想改名字的上眼皮》不動聲色地告訴我們一個寫好作文的妙訣:真情,永遠是征服讀者的最大法寶!
言為心聲,寫作文就是一種交流、一場對話,與自己、與生活、與這個世界。那些有著柔軟的心,在文字里以自己的愛去溫暖、去照亮他人的人,更容易寫出令人心動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