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班幼兒即將步入小學,他們面臨著從游戲導向的幼兒園生活到結構化、規律性更強的小學學習的轉變。在這一重要的過渡階段,作為教師,不僅要為他們傳授知識技能,更要關注他們思想意識的培養和能力的發展。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就是時間管理的培養——對于幼兒來說,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安排和珍惜時間,能夠極大地增強他們進入小學后自主學習和自主生活的能力。因此,作為大班的老師,我將這方面入學準備的教育目標和內容融入幼兒園游戲活動和一日生活中,通過引導大班幼兒嘗試自主計劃活動安排、自主簽到、自主規劃假期生活等策略,培養幼兒對時間的珍視和掌控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時間管理能力,使他們順利地度過幼小銜接這個階段。
認識時間:理解時鐘奧秘
通過日常的觀察和與幼兒的交流,我們發現大班幼兒已經對時間有了基本的認識。每當下午接近放學的時,許多幼兒都會不自覺地望向墻上的時鐘,好奇的問現在是幾點了,是否快要放學了。這種舉動無疑是他們對時間初步感知和好奇心的生動體現。
時鐘這個在幼兒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已經悄然成為了他們認識時間的重要工具。在每個活動的開始和結束時,我們都會特意提醒幼兒時間,并借助教室內懸掛的時鐘向他們展示具體的時間點。例如,我們告訴幼兒:“早點時間是從早上8點40分開始的,直到9點整結束,大家要抓緊時間吃早餐。”或者“戶外活動將在上午10點準時開始,一直持續到11點,記得按時回來。”
同時,我們還積極與家長合作,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時鐘手工制作活動。通過親手制作時鐘,幼兒們更加直觀地認識了時鐘的結構,了解了時針、分針和秒針的作用和區別。在撥弄和觀察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了指針的快慢、粗細和長短差異,還深入探索了表盤上的刻度與數字之間的邏輯關系。
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們逐漸意識到,時間不僅僅是墻上時鐘上的數字和指針,更是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存在。

感觸時間:建立時間認知
當幼兒對時間有了一些基礎的認識,他們會對時間的長短和重要性產生好奇,頻繁地提出諸如“為什么爸爸早上起來總說快快快要遲到了”“媽媽總讓我等她一會兒,一會兒到底還要等多久”等問題。為了解答這些幼兒的疑問,并加深他們對時間長短與快慢的理解,我們設計了一系列教學活動。
首先,我們在班級的科學區域投放了豐富的教學材料,如時鐘模型、計時器、沙漏等。幼兒可以使用這些時間感知工具來自主的探索時間,例如,我們引導幼兒使用沙漏來計時,完成搭建游戲或其他任務。通過親手操作沙漏等教學材料,幼兒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時間的流逝,以及不同任務所需的時間長度。
我們還特別策劃了“一分鐘挑戰”活動來增強幼兒感知時間的敏感度。活動中,教師設置了一系列簡單而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如跳繩、搭建積木或生活游戲。經過一系列的嘗試,幼兒發現原來一分鐘既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長,也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短,如果好好利用時間,一分鐘足以做很多有趣的事情。
隨著幼兒對時間的感知逐漸增強,我們進一步繪制了“一日生活時間表”的海報,并掛在教室的顯眼位置。這張海報詳細列出了幼兒一天中的各個活動時間段,如早餐時間、戶外活動時間、午休時間等。幼兒可以隨時查看這張海報,了解接下來將要做的事情以及它們的時間安排。
這種直觀的方式不僅讓幼兒更清晰地感知到時間,還幫助他們建立起時間觀念。他們開始明白時間是有序的,每個人都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事情。


管理時間:鼓勵自主掌控
要培養和發展幼兒的時間管理能力,僅僅讓他們認識時間和感知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需要積極調動他們自我管理的主動性。在日常觀察中我們發現,由于缺乏穩固的時間管理能力,幼兒在面對日常活動時,往往缺乏對活動的規劃和執行能力,容易陷入無序和拖延的狀態。特別是在一日活動的過渡環節往往較少主動考慮時間因素,更多地是依賴教師的多次提醒。因此,引導幼兒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對于他們按時完成日常活動至關重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采取了一些列教育措施。
在遵循幼兒園一日生活作息表的同時,我們嘗試為幼兒的日常活動賦予一定的靈活度,從而培養孩子們自主管理時間的能力。例如,在早點時段,當部分幼兒完成早餐后,我們為他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參與閱讀、棋牌游戲等活動。在認識“專時專用”重要性的同時,幼兒能夠明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后,剩下的時間是可以用來自由安排的,從而提升他們時間管理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在幼兒對時間管理有了一定認識之后,我們引導他們制定自己的時間計劃。例如,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制定活動時間計劃表。在區域游戲時間,幼兒根據自己的計劃表進入指定的區域并參與活動。如果他們在某個區域游戲結束后還有剩余時間,可以自由選擇其他活動或者休息。活動結束,教師需要與他們一起回顧并討論,了解他們對計劃表的滿意度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并鼓勵他們不斷嘗試和調整自己的計劃,以適應不同的需求。
隨著幼兒對時間管理技巧的日益熟悉,我們放手讓他們自主管理自己的假期學習與生活。其中,“好習慣我最棒”就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幼兒自主制定假期的時間計劃(每天的游戲、運動、勞動和閱讀等各項活動),并盡量按照計劃執行。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一天的時間分配,自主決定各項活動的優先級,并學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最佳選擇。
這一系列的策略與實踐,不僅助力幼兒形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活動也讓幼兒們在實踐中體驗到自我管理的樂趣。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來安排活動,享受自我掌控的成就感。

珍視時間:理解時間價值
通過制定時間計劃表,幼兒能夠體驗到時間管理的趣味性,并發現合理的管理能讓他們擁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然而,要想真正提升時間利用效率,關鍵在于幼兒將時間管理從外在的要求內化為內在的動力。要實現這一轉變,幼兒不僅需要理解時間的價值,還需要在情感上認同并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老師們和家長的引導與鼓勵在這一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盡管教師和家長不斷強調時間的重要性,但班級中仍有一些幼兒因遲到而錯過晨間活動。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我們在班級門口設置一個簽到臺,簽到臺的出現,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可視化的方式來感受時間。每次簽到,都是對時間的一次確認和記錄。幼兒開始關注自己是否是第一個來園,是否遲到,并計劃如何調整自己的時間以避免再次遲到。通過與簽到臺的互動,幼兒們逐漸理解時間的價值。他們發現,通過珍視時間,不僅可以避免錯過有趣的活動,還能有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除了晨間簽到,體驗課間10分鐘也是一個很好的活動來展示珍視時間的重要性。在沒有珍視時間意識的情況下,一些幼兒可能會浪費這10分鐘,漫無目的地玩耍或閑聊。在一次幼小銜接的活動中,我們邀請了一些小學的哥哥姐姐們來和我們分享他們在小學里的課間10分鐘是如何度過的。聽了哥哥姐姐們的分享,大班幼兒們開始結合自己的情況,深入思考課間10分鐘的意義和價值。他們開始更加珍惜這短暫的10分鐘,并計劃如何利用這段時間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看繪本、玩益智游戲、與小伙伴進行簡單的交流等,最后如果還有剩余時間,則可以用于休息和放松。不斷地實踐、體驗,幼兒逐漸從認知上認識到珍視時間的重要性,從情感上體會到時間的寶貴。

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時間管理活動,幼兒的時間管理積極性被充分激發。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幼兒學會了主動管理自己的時間,在不斷的試錯和實踐中,幼兒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逐漸增強,深刻認識到時間的寶貴性,并學會了合理規劃時間——這些經歷為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他們成為真正能夠管理自己時間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