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戲是指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其所熟知和喜愛的角色,并在游戲中創造性地再現現實生活的活動。角色活動能為幼兒掌握社交技巧、提高交往能力提供機會。在角色游戲中,小班幼兒正處于平行游戲階段,他們愛模仿,喜歡觸摸、擺弄物品。那么,如何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使其在真實自由的環境中享受游戲的樂趣是教師組織角色游戲時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結合游戲化課程的不斷推進,我們在游戲環境、游戲內容、游戲材料以及教師指導等方面不斷創新,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促使幼兒各方面能力獲得發展。

擬真的環境引發幼兒遷移生活經驗
角色游戲的環境越真實,就越容易激發小班幼兒的游戲興趣。因此,在創設游戲環境時,我們努力營造擬真的環境效果。例如,小班幼兒初入園階段,我們結合幼兒目前正處于平行游戲階段、喜歡擺弄物品等特點創設了4~5個娃娃家,并在娃娃家的數量和玩具種類上盡量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在娃娃家環境的布置上,我們使用了積木磚塊來搭砌墻壁、用紙箱制作水池、用水管玩具制作水龍頭、用小籃球框制作鍋灶……每一樣物品都盡可能地模仿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幼兒一進入娃娃家就能聯想到自己生活的環境,進而投入游戲之中。此外,我們還在娃娃家安放窗簾、地毯、爸爸的領帶、媽媽的圍裙、寶寶的寵物等,用這些幼兒平時在家里也能接觸到的物品來烘托家的溫馨氛圍,引發幼兒的聯想以及進行角色扮演的欲望。

豐富的游戲內容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
不管是主題活動還是角色游戲,均源于幼兒的興趣和經驗,也就是說,主題活動和角色游戲都是基于現實生活生成的。鑒于這三者的共通點,我們創設了與主題活動、生活經驗相結合的角色游戲內容,主要是想通過主題活動和生活經驗來豐富角色游戲的情節,利用角色游戲來體現主題活動中的故事情境和幼兒應掌握的生活技能。
1.生活經驗是游戲內容的首選

幼兒的生活經驗是角色游戲最直接的來源。生活中的熱點事件、家庭中的生活點滴都會反映在幼兒的游戲中。平時我們應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和語言,從他們的活動和交談中尋找有價值的信息,引導幼兒共同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來,以此豐富游戲內容。小班下學期,深受幼兒喜愛的“嬰兒游泳池”游戲就是從生活中生發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幼兒們在散步時發現了一個長條形的大箱子,并對其產生了興趣。于是教師組織幼兒們展開討論——這個大箱子可以怎么玩?幼兒們提出了很多想法,最后大家共同決定用這個大箱子做游泳池讓寶寶游泳,于是角色游戲中便出現了“嬰兒游泳池”這個項目。游戲中,教師接著引導游泳池管理員思考——游泳池里沒有水怎么辦?于是,管理員從材料架上找來藍色的布條當水。在后來的幾次游戲中,管理員又將藍色的皺紋紙撕成長條當池水,而游戲情節的豐富也是幼兒遷移生活經驗的結果。有一次,管理員將兩個小凳子面對面放好,再鋪上小毯子,把娃娃放在上面不停地按壓娃娃的背部,這一行為引來了幼兒們的圍觀。通過交流大家才知道,管理員在給娃娃按摩,因為在家里媽媽就是這么給小弟弟按摩的。因此,幼兒最不缺創意,缺的可能是教師敏銳發現的眼睛和善于引導的能力。
2.課程的延伸是游戲內容的補充
生活化課程的開放性、幼兒的主體性也體現在小班角色游戲中。每一個主題活動本身就具有游戲化特征,教師應密切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將主題活動內容無縫銜接到角色游戲中。例如,我們結合主題“水果大餐”“球兒點點名”“滴滴嘟嘟跑得快”開展了“水果吧”“球兒商店”“汽車商店”等角色游戲。從一開始的一盆水果、一個窗口到逐漸豐富的貨品,再到加入單一價格的貨幣,這些商店游戲情節的逐步豐富促使幼兒了解了商店的功能、營業員的工作內容以及基本的商品買賣行為,這為后續的商店游戲打下了堅實基礎。

再如,主題活動“妙妙蛋”中的教學活動“保護蛋寶寶”——幼兒當了一天的雞媽媽后,發現還是把雞蛋放在窩里讓母雞孵蛋才更安全,因此“孵蛋場”游戲自然生成了。老師和幼兒們一起搭建了雞棚,幼兒們特別喜歡扮演母雞在雞窩里孵蛋,而長時間孵蛋不免顯得有些無聊,于是幼兒又遷移了曾經參觀“音樂奶牛場”的經驗,提出可以給雞蛋聽音樂的想法。我們馬上給予材料上的支持,提供了音樂播放器和樂器,“孵蛋場”就此變成了時尚的“音樂孵蛋場”。該游戲的創設一方面讓幼兒對于卵生動物的繁衍有了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促使幼兒養成了初步的責任意識。
投放多層次、開放性的材料豐富游戲情節
缺乏交往技能的幼兒往往更加喜歡與物品、玩具互動。因此,巧妙地投放材料是豐富小班幼兒角色游戲內容的重要因素。
1.材料投放體現層次性
材料是游戲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幫助幼兒在游戲中實現遐想的工具。小班幼兒更喜歡真實的玩具,但同時又需要低結構材料來引發想象力。因此,我們分層次投放材料,滿足幼兒模仿和想象的不同需求。例如,在角色游戲初期,我們會在娃娃家里提供同種數量且外形逼真的材料,用這些仿真玩具來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到游戲中。在這個階段,幼兒們會在娃娃家里擺弄鍋碗瓢盆、水果、食物等。隨著游戲活動的深入推進,我們在娃娃家里投放了珠子、花片、果殼等輔助材料,幼兒們開始用這些材料制作娃娃們要吃的飯菜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進入了新的階段。再后來,我們將這些開放性的材料統一放置在材料架上,引導幼兒按需拿取。幼兒們會拿不同大小的瓶子當做調料,會用紙袋當購物袋外出購物,會用剪刀和彩紙做出好吃的面條……現在,幼兒們已經習慣了去材料架找一找、看一看,尋找自己需要的物品——游戲材料從高結構慢慢向低結構轉變,進一步啟發和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材料的選擇體現生活性


角色游戲中應該投放哪些材料?什么樣的材料是幼兒喜歡的?什么樣的材料又是有利于游戲情節發展的?以往我們總會想當然地在娃娃家里投放一些炊具和食品。但是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們除了將這些物品拿進拿出之外,并沒有進一步的情節生成,而且幼兒們很快就會覺得無趣,開始在娃娃家跑進跑出。因此,我們在投放材料時應更加注重材料的生活性和操作性。例如,我們在娃娃家里投放了掃帚、簸箕、梳妝臺、發飾、牙刷、杯子、毛巾、拖鞋、晾衣架等一系列生活用品,幼兒們看到這些物品就能自然地遷移生活經驗。這些生活材料的投放不但讓游戲情節豐富了起來,還將扣紐扣、拉拉鏈、剪剪剝剝等生活區的活動內容自然地融入了角色游戲中。
3.材料的收集體現自主性
游戲規劃是高水平角色游戲的體現。中大班幼兒往往在開展游戲活動的前一天進行游戲規劃,而小班幼兒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但是小班下學期,我們鼓勵幼兒參與到游戲材料的準備中,使其初步萌發進行游戲規劃的意識。例如,幼兒們提出想要在游戲中開設一個動物園,于是教師就“搭建動物園都需要哪些材料”這個問題和幼兒們一起討論。經過商討,幼兒們得出需要毛絨玩具、小石頭等。接著,幼兒們回家分頭收集這些物品。通過集體討論,幼兒們對需要的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過自己的理解為即將開展的游戲做好準備工作,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就是初期的游戲規劃。目前,小班幼兒已經養成了良好的規劃習慣——游戲中缺什么物品,他們就會想辦法尋找。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們先后帶來了野餐墊用作娃娃野餐,帶來了毛巾幫助剛洗完澡的娃娃擦身體……

適宜的教師指導提煉游戲經驗
小班幼兒的游戲情節往往是單一的、零散的,需要教師總結梳理、支持引導。同時,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弱,角色意識淡薄,與同伴交流、合作的愿望也不是很強烈,因此教師要在游戲中善于捕捉幼兒游戲的片段和細節,并以適宜的方式介入,進而促進游戲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又或在游戲講評中用照片、敘述等方式幫助幼兒再現游戲場景,并進行集體討論。
1.在游戲情境中與幼兒用角色語言對話
開展角色游戲的初衷是為幼兒營造寬松自由的游戲氛圍,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游戲。因此,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應該以間接的指導方式參與到游戲中并承擔相應的角色,并通過語言或動作示范促進游戲活動的深入開展。
例如,教師發現公交車行駛路線不正確時,就扮演行人與公交車發生碰撞,通過這個矛盾來引發幼兒對公交車線路的討論。幼兒們在游戲中真實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不僅巧妙解決了游戲秩序問題,更促使游戲情節進一步發生發展。在角色游戲中,教師會扮演護士在游泳館里指導幼兒按摩,會扮演客人拎著禮物去做客,引導幼兒關注主人或客人應該如何做……游戲過程已經沒有了教師或幼兒的身份,有的是一個個平等的角色,而教師通過角色扮演巧妙地對幼兒游戲中存在的問題給予了支持、進行了引導。
2.在游戲講評中與幼兒用游戲情節分享
角色游戲的集中講評是幫助幼兒提煉游戲經驗、提升游戲水平的重要方式。然而,面對小班幼兒,如何進行游戲講評也是教師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
首先,教師利用照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幫助幼兒回憶游戲情景,喚起幼兒的記憶。很多時候,游戲中都會出現豐富的游戲情節,但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的記憶力、表達能力很難完全還原游戲情節。因此,我們常常帶著相機將幼兒的游戲過程拍攝下來。這樣,在游戲講評時,幼兒們就能通過照片和視頻回憶游戲過程,提高游戲講評的效率。
其次,教師通過模仿語言和動作引導幼兒感知角色的語言和行為。小班幼兒喜歡玩娃娃家游戲,但在能力水平上他們還處于獨自游戲、平行游戲的階段,所以我們會看見“媽媽”一會兒打電話一會兒去買菜,“爸爸”則忙著燒飯,家里來了客人沒有意識去招待。為了促進角色間的互動,我們會在游戲講評時引導幼兒一起說一說自己的媽媽爸爸通常會說什么話,學一學家里來客人了爸爸媽媽是怎么招待的……通過這樣的分享和模仿,幼兒就能在游戲中遷移生活經驗,提升同伴交往水平。
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尚小,教師要真正認識到角色游戲在幼兒生活中的重要性,因為幼兒角色游戲的水平反映了其社會性發展的程度。教師應提供真實、自然、自主的游戲條件,腳踏實地地走近、觀察、參與幼兒的游戲,從而真正尋找到更加適合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策略,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發展,提升幼兒交往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