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幼兒被鼓勵靈活運用多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以實現個人的創意設想與具體方案,同時可以不斷優化設計思路、調整完善方案、豐富個人經驗。這樣的活動設計,旨在確保活動內容緊密貼合幼兒的實際生活,并與其現階段的發展能力相匹配,進而有效促進幼兒在合作互動、自主創新以及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
STEAM教育理念與生成活動之間的關聯
幼兒擁有著豐富的創造力,而培養其創造力的方法便是在活動中學習。以生成活動為載體,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提升自主學習、樂于探索、善于分享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夠挖掘自我潛能,挑戰自我極限,還能夠逐步成長為一個具備學習能力的學習者和游戲中的主導者,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生成活動的實施不僅能夠充分激發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發展潛能,助力其個體生命實現全面、豐富和獨特的成長,同時也能夠提升教師在主題活動開發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實現教師與幼兒的雙向成長。
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生成活動實錄
經過幼兒們精心培育的向日葵種子,終于破土而出。然而,令他們倍感沮喪的是,原本生機勃勃的幼苗竟然垂著頭,甚至有些已經倒伏在地。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幼兒們內心充滿了焦慮。
一、抓住問題,引發幼兒深度學習
通過談話發現,幼兒們對幼苗倒下的原因進行了多種推測,如大雨的沖刷、動物的破壞等,他們還試圖利用一些工具進行預防和保護,但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寶貴時機,因此,我及時進行了引導:
你們認為在這次保護過程中,哪種工具的效果最好?為什么?
你們目前正在使用的工具是否還能繼續使用?為什么?
怎樣的保護工具才能既抵御風雨的侵襲,又不會被大雨淋壞?我們應該如何設計和制作這樣的工具?
在探討中,幼兒們普遍認為使用籮筐覆蓋的幼苗受損程度最小。然而,其他的問題顯然把幼兒們難住了。于是,他們決定回家后向父母請教,并計劃在返校后再次共同商討解決方案。雖然此次保護行動未能成功,但幼兒們從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明白了哪些物品在保護幼苗方面的效果有限。
二、利用設計圖幫助幼兒厘清思路
在STEAM活動中,教師重在引導幼兒們親自動手實施他們所熱衷的“工程”項目,而“設計”則是構成這些工程的核心要素。為確保幼兒們能夠明確活動目標,我們事先讓幼兒對大棚的相關知識進行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們組織了一次談話活動,以引導幼兒們展開討論。
師:想好你們的保護裝置怎么做了嗎?
幼1:我要做一個大棚,這幾天我一直在巧手坊練習!
幼2:我還是想用籮筐,這次我要找個大一點,這樣不會壓到向日葵。
師:那你們打算怎么做?
幼1:我們要先搭大棚的架子,然后剪掉上面的塑料膜。
幼2:要用線把架子綁起來。
幼3:我覺得要先把管子插到泥土里,再蓋上塑料膜。
經過深入討論,幼兒們對接下來的任務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隨后,我引導他們結合自身的創意和已有經驗,繪制出詳細的設計圖。完成設計圖后,我鼓勵愿意分享的幼兒上臺進行介紹,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讓其他幼兒學會了欣賞和評價他人的作品。最終,通過投票的方式,我們選出了最優秀的作品。
三、關注過程,推進幼兒合作學習
步驟一:搭建支撐結構
開始工作前,所有幼兒們都聚精會神地圍繞在萌萌身旁,聆聽她的講解:“我設計的大棚是半圓形的,要6根竹條,還要一塊這么大的塑料膜(萌萌用手比劃了一下)。”
旭旭動作迅速,即刻拿起竹條試圖將其插入土壤中。然而,當他插入一端后想嘗試插入另一端時,竹條屢次彈出,旭旭多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困境,幼兒們紛紛露出迷茫的神情,不知所措地望向我。
我深知問題所在——竹條因插入過淺而無法穩固。面對幼兒們的困惑,我并未立即給出答案,而是取來兩根樹枝,將其中一根淺插于土中,另一根則用力深插至土壤中。“請你們試一試,看看哪一根更難拔出?”經過一番嘗試后,聰明的可可率先領悟到:“我明白了!我們插入竹條時應當用力,才能插得很深。”幼兒們已然找到解決方案,我則提起水桶,為土壤適量加水,以助力他們更順利地完成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棚的支撐結構很快搭建完成。
步驟二:鋪設塑料薄膜
骨架的搭建完成之后,接下來需要鋪設塑料薄膜。可可迅速剪下了一塊薄膜,然而當大家嘗試覆蓋時,發現其尺寸過小。眼見可可再次準備動手剪裁,萌萌立即出聲阻止:“別剪了,再被你剪錯,就沒有材料了。”
我原本打算上前協助,但萌萌建議:“我們先把塑料膜蓋起來,然后再把多余的剪掉,我在巧手區做小模型的時候,是可以的。”盡管此方法在理論上行得通,但面對混亂且不規則的薄膜,幼兒們仍然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才成功完成鋪設。
步驟三:測試與優化
經過風雨考驗的保護裝置已證實其效能,然而新的挑戰也隨之而來:大棚被覆蓋后,澆水、除蟲等操作變得不那么方便了。通過向經驗豐富的人士請教、在成人的指導下查閱相關資料,以及再次實地考察大棚等方式,幼兒們了解了大棚不僅需發揮保護植物的功能,還需兼顧管理的便捷性。經過多次嘗試與調整,幼兒們決定對大棚進行重新搭建,并作出兩項關鍵改進:一是縮短大棚的長度,由原先的六根竹條減少至三根;二是增加大棚的高度。就這樣,測試與優化作為STEAM活動的收官環節,不僅檢驗了幼兒們的實踐能力,更鍛煉了他們在面對問題時積極探究原因、主動尋求幫助并達成目標的綜合能力。
真實的自然環境中往往存在著諸多潛在的問題與可能性。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幼兒們往往會發現新的問題,進而自主規劃新一輪的行動以解決問題。經過反復的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幼兒們在活動中不斷挑戰自我,不斷調整并設立新的計劃。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們不僅獲得了相關技能與經驗的增長,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向日葵幼苗的情感也在逐步加深。這種經驗與情感的雙向交織與深入,使得幼兒的拯救行動愈發立體且深入。
STEAM教育理念下生成活動的支持策略
一、理解幼兒學習方式,解放幼兒天性
我們應從幼兒日常生活出發,細心挖掘那些能夠激發幼兒們興趣的事物與問題,以此有效提升幼兒的內驅力。在探究過程中,幼兒應享有充分的自主權,依據自身意愿進行探索,并以個性化的方式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作為教師,我們應積極鼓勵幼兒依據自身興趣開展更為深入的探究活動。
二、善用問題導向式學習,支持幼兒發展
教師在引導幼兒實施生成活動的過程中,應審慎對待幼兒所遇到的新問題,并進行深入研判:評估這些問題是否有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是否有助于實現既定的活動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組織幼兒開展問題導向型研究,引導幼兒聚焦核心問題,從實踐中發掘問題,進而激發持續探索的熱情,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三、引入家長資源,助推活動開展
家長主動參與合作對幼兒園教育的順利進行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應。教師可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兩種策略:“引進來”策略主要是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課程建設,具體形式包括家長助教活動、半日跟蹤觀摩活動以及為幼兒園提供各類資源等。“走出去”策略則側重于鼓勵家長利用節假日帶領幼兒親近大自然,進行如聽風、賞花、觀雪等活動,并在碎片時間中與幼兒開展親子游戲。
智慧之根深深扎根于活動現場!我們引導幼兒們細心觀察身邊的自然環境,積極發現自然的奧秘,并致力于優化改造自然環境。在情感的驅動下,幼兒們沉浸在無盡的探究樂趣之中,他們的身心亦得到不斷的滋養與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