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游戲對幼兒來說非常重要,正如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游戲是孩子的生命。”通過這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只要在寬松的環境、充足的時間、放松的心態、適宜的材料、教師的放手、開放的氛圍里,幼兒就能積極主動地與周圍一切事物發生互動,從而不斷積累經驗、構建新認知。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更容易關注那些情節復雜的游戲活動,以及幼兒在解決問題、同伴交往、分工合作過程中的深度學習,而容易忽略游戲中的一些小細節。





案例一:矛盾沖突中的學習與發展——爭搶顧客
在關于化妝的游戲案例中,我們看到正在“招攬生意”的美甲師和化妝師都想請同一位顧客去光臨自己的攤位。于是兩人輪番進行“口水戰”,熱心地向顧客介紹自己的“拿手項目”。
化妝師說:“我能把你裝扮成愛莎公主的樣子!”
扎著兩個辮子的美甲師挽住顧客的胳膊說:“我那邊有很多亮晶晶的顏色……”
說完美甲師跑去拿指甲油,化妝師則趁著空擋順勢拉走顧客,直接動手給顧客做起了發型。等到美甲師回來,化妝師已經開始為顧客化妝了。美甲師雖然有些焦急,但她選擇在一旁蹲守。就在化妝師挑選化妝工具的間隙,美甲師瞅準時機,快速趴在顧客的耳邊低語了幾句,然后緊緊握住顧客的手向自己的攤位走去。化妝師見狀立刻跑過去交涉,這頭的美甲師一邊忙著與化妝師“談判”,一邊還不忘用手護住顧客,生怕剛剛“搶來”的顧客反悔離開。
“我還沒有給她化完妝呢,我先來的!”化妝師有些氣憤地對美甲師說。
“不對,是我先拉住的她。”美甲師緊接著爭論。
“我很快就化完妝了,就剩下扎頭發了。”
“我給顧客的指甲涂上顏色就好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爭執,兩人最后達成一致——一起給顧客化妝和美甲。
教師反思
1.一場社交沖突中的“成長”價值,指向幼兒的問題解決
幼兒之間發生矛盾其實是有意義的相遇。當兩名幼兒因為沖突互相瞪著對方時,其實是幼兒在經歷頭一遭“自我意識”的覺醒。兩名幼兒在“招攬”顧客的過程中,各自進行著游說、講解,以此達到“拉攏”顧客的最終目的。“爭搶顧客”這一行為擴展了幼兒的原有經驗,激發了幼兒之間的模仿行為,更為幼兒提供了解決沖突的契機。
2.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幼兒都會有所收獲和發展
當因為“爭搶顧客”發生爭執時,兩名幼兒均通過爭辯來緩解和發泄自己的不滿,短暫的情緒發泄過后他們重新開始思考,這時兩人進入到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美甲師或許已經意識到解決問題不只爭吵這一條路,于是停下來說:“要不咱倆一起給她化妝吧!”就是這一句神奇的語言,看似求和,實際達成了自己的目的。適時調整自己的想法或行為,在理解別人想法的同時學會共情、學會妥協和放棄也是幼兒有意義的學習。
3.沖突背后隱含著多種可能性,是幼兒寶貴的學習契機
解決完沖突以后,幼兒的情緒都很放松,我心里很清楚兩個幼兒并不會因為這次解決了問題就學會如何正確交往。但通過這次的體驗沖突和解決問題,幼兒會慢慢地成長,并內化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守望者,即看見幼兒,并非站在制高點直接教幼兒如何去做。學習是什么?學習存在于這次小小的矛盾沖突之中,將自主解決問題的經歷和體驗融合在一起,并重新整理消化,從而內化運用。



案例二:偶發事件中的學習與發展——飛上樹的圈
有一天在戶外進行玩圈游戲時,幼兒無意間將塑料圈扔到了樹枝上,于是,“如何將塑料圈取下來”的問題引發了幼兒一系列的探索。幼兒先后嘗試了五種方法:搖晃大樹試圖將圈晃下來;選擇用腳踹踢大樹將圈晃下來;分別拋起足球和塑料圈嘗試擊落樹上的圈;當幼兒發現拋出的物體高度不夠時,選擇用木梯增加自身的高度再用足球去擊落樹上的圈;眾人用疊羅漢的方式合力將同伴舉上大樹去夠圈。
教師反思
1.偶發事件——幼兒學習的良好契機
偶發事件中的小細節對幼兒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更不亞于那些情節復雜游戲中的深度學習。偶發事件中出現的問題不是提前預設的,而是真實發生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幼兒感興趣的、愿意去做的事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發幼兒不斷地深入探究、主動學習,促使幼兒認真而執著地做自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2.問題解決——促進探究的持續深入
靜觀全程,如何將“飛上樹的圈”取下來顯然成為了幼兒游戲中一個充滿挑戰的問題。面對這樣一個既有難度又有高度的問題,是退縮或是尋求幫助,還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幼兒的表現已經給出了答案。從幼兒初始的游戲狀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班幼兒已經具備了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如何晃掉圈?如何擊落圈?如何縮短距離?如何摘取圈?問題是持續探究的引擎,問題中的激趣啟思、連環的問題發現和解決、解決方法的多樣性和適宜性都是讓探究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徑。
3.積極體驗——游戲中力量的生長


當幼兒具備問題意識后,教師的放手給了幼兒嘗試的機會。在嘗試中幼兒形成了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在不斷試誤和同伴互助中激發了新的生長經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進行了自我認知、自我效能的經驗重組,從而引發積極體驗。“我和同伴一起思考了問題,想出來了夠取圈的辦法。也許我和同伴的方法有所不同,可能還會進行激烈的爭辯,但讓我開心的是,我的想法被同伴接受并付諸于實踐……”這一系列表述都是幼兒積極的體驗。當幼兒建立“我是游戲的主人,我可以通過自己的想法去挑戰事物”等觀念時,他們內在的力量就會開始萌發和生長,此時快樂的體驗便是最佳的學習動力。




案例三:收納清理中的學習與發展——清理小鏟子
視頻中,幼兒運用多種方式清理手中的小鏟子——有的幼兒用抹布細致地擦拭鏟子的每一個角落,以確保所有泥巴都被清除;有的幼兒則用干泥土覆蓋在濕泥上,然后拿起小鏟子使勁順著一個方向磕,直至鏟子上的泥巴被完全清理干凈;還有的幼兒用兩只手握住鏟子的柄用力搖晃,從而讓鏟子上的泥巴脫落。這一場景無不顯示出幼兒們對于清理工作的認真態度和耐心。
教師反思
建構游戲后的收納整理環節可以發展幼兒對事物的認知,如物品分類、組合計數、排列順序、辨別方位,以及合作溝通、生活自理等各方面的能力。正如在上述案例中小小的清理環節,幼兒也能在學習中獲得發展。
1.感知事物特性,嘗試解決問題
幼兒將干泥土覆蓋在濕泥上,然后拿起小鏟子使勁磕,直至鏟子上的泥巴被完全清理干凈。由此我們看到幼兒在探索學習中能發現干泥土、濕泥這兩種事物的特性,并想辦法去除了粘在鏟子上的濕泥。
2.利用已有經驗,靈活遷移運用
幼兒有一定的清潔意識和生活經驗,并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遷移到清理鏟子的過程中,通過遷移內化的經驗又被幼兒靈活運用到游戲中,用來解決遇到的新問題。
3.借助經驗獲取,激活思維變通
知識經驗的獲得和能力的發展是幼兒游戲的“伴生產物”。幼兒在清理小鏟子的過程中,通過前期練習,到后期已經能夠合理利用身邊的工具(鏟子、雙手),選擇適宜的方式(鏟、搓、扣),清理不同部位(手把、溝壑)上的濕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幼兒遇到問題時懂得靈活變通。
4.適時等待不打擾,也是一種鼓勵和支持
歷時3分42秒,幼兒一直在專注地清理鏟子。教師觀察到了幼兒的游戲過程,讀懂了幼兒游戲中的學習與收獲。教師的錄像行為對幼兒也是一種鼓勵,也正是這種專業的欣賞態度,使得教師不輕易打擾游戲中的幼兒,極大地支持幼兒游戲的持續進行,使得幼兒在游戲中不斷累積經驗。
作為幼兒教師,我們不僅要關注幼兒游戲中顯而易見的學習與發展,還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去關注、去發現幼兒在游戲中看似平常行為背后的深遠意義,以期更加了解幼兒,看見幼兒現有的游戲經驗和實際需要,從而有的放矢地調整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