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是一門將研究的核心聚焦于受眾,強調受眾在文藝作品創作中的中心地位的文藝理論。從藝術接受的角度來看,藝術創作過程實際上是藝術家與欣賞者不斷交互的動態過程,只有被觀眾接受的藝術作品才能在觀眾對其進行藝術欣賞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其意義和價值。影視藝術作為一種講故事的大眾媒介,往往比其他藝術種類更需要考慮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因此,影視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尤其需要從觀眾的視角進行考量,從而制作出為大眾所接受和喜愛的精品良作。
作為首部全景式展現我國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題材劇,《底線》用一種相對新穎的方式為觀眾講述了新時代法治人在司法道路上不斷開拓的故事,并且用具體案例生動詮釋了“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溫度”這句話,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自開播以來,《底線》連續多日取得全端播放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好成績,該劇的網絡熱度也一直穩居骨朵電視劇榜單首位。這樣的好成績一方面反映了這部由最高人民法院監制的精品主旋律劇作的成功,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觀眾對《底線》這部劇的認可。本文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切入,通過歸納文本之外吸引受眾的因素以及對文本進行細致的剖析來探討《底線》“破圈”熱播的原因,希望能夠為同類型的現實主義影視作品創作提供一些啟示。
一、文本之外的多重召喚
接受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伊瑟爾曾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文本的召喚結構”,其指的是文本具有一種召喚讀者閱讀的機制。筆者認為,《底線》對觀眾的召喚不僅與文本本身的因素相關,文本之外也存在著一些能夠吸引潛在觀眾的因素。
(一)主旋律影視日趨火熱
《底線》是2022年的重點獻禮劇,是典型的主旋律電視劇。主旋律影視是以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弘揚社會主義時代旋律為主旨,激發人們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奮進的力量的影視作品。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科技等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日子越過越好,生活幸福感不斷增強,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也越來越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觀眾對于主旋律影視作品的觀看熱情也不斷增強,從而形成了一定的受眾群體。
此外,近年來主旋律影視作品逐步跳出以往嚴肅的、讓觀眾感到乏味的、刻板說教的傳統模式,在創作理念和影視風格等多方面都有不少突破和創新,像《覺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間》等都是近年在影視市場中突破重圍,“破圈”傳播,收獲了良好口碑的主旋律電視劇。它們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藝術體驗,也更能滿足新時代觀眾的需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使得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受眾群體日漸龐大。
(二)強大的制作班底和演員陣容的助力
除此之外,《底線》對觀眾的吸引還在于其強大的創作班底和巧妙的演員陣容。在法律的專業性和劇情的合理性方面,其主創人員在前期籌拍時就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下深入全國60多家法院采風調研,拍攝過程中也配備了強大的專家團隊來跟進指導,對專業細節的把控極為嚴格。在影視藝術呈現方面,《底線》是由瀟湘電影集團打造的又一主流精品之作。在此之前,瀟湘集團曾推出了不少優秀的主旋律題材影視作品,包括近年熱播的影視作品《理想照耀中國》《奇跡·笨小孩》等。這種高水平的制作班底無疑會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
此外,《底線》的演員陣容也安排得極為巧妙合理。主演靳東、成毅、蔡文靜都是近年有熱播劇的、演技在線且人氣相對較高的演員,他們的加入為《底線》自帶了一批粉絲群體。該劇還集結了許多觀眾頗為熟悉的實力派戲骨,如演過《人民的名義》的實力派演員張志堅、出演過《知否》的國家一級演員王一楠以及老戲骨吳彥姝等。這些演技受到觀眾認可的實力派演員的加入無疑也為《底線》吸引來了一批觀眾,為這部劇的收視增添了一份保障。
(三)真實事件改編自帶熱度
眾所周知,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近年來,依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現實主義題材影視作品大量涌現,并且大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力。真實事件改編的影視作品有其天然的傳播優勢,其能通過原型事件在社會上的傳播與輿論反響增加宣傳熱度。而《底線》中的多個案子都是把真實事件進行藝術化的改編處理呈現給觀眾的,并且這些案件都曾經在社會上引發熱議,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如以“江歌案”為原型改編的“穆子琪案”以及以“于歡案”為原型的“辱母殺人案”等。這都吸引了一大批觀眾成為《底線》的收視大軍。
二、由“強戲劇性”走向“強現實性”,契合觀眾期待
“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在文學接受活動中,讀者在作品問世前會根據自己過往的經驗、審美趣味、文學素養等對文學作品產生的一種潛在審美期待。一部影視作品若能夠與觀眾的期待視野契合,便會使觀眾更迅速地接受并理解作品。在這個過程中,觀眾獲得的不僅是對作品的理解,還有對自身觀影需求的滿足?!兜拙€》在播出之前,觀眾是有許多期待的,而后其漂亮的收視數據與各大平臺網友贊不絕口的評價證明了它沒有讓大家失望。在筆者看來,《底線》之所以能夠契合多數觀眾的審美期待,與它弱化過往律政劇中文本的“強戲劇性”轉而走向“強現實性”有很大關系。
(一)劇情設置扎根現實
縱觀我國近十幾年來的法治涉案類的電視劇,如2017年熱播的《人民的名義》和2020年播出的《決勝法庭》等,大部分展現的都是反腐、刑事犯罪等重大題材,并且大多是懸念強、沖突強、命運感強的強戲劇性故事。而《底線》所講述的大多為與觀眾現實生活更近的普通民事訴訟案件。劇中有關案件的劇情扎根于現實,許多案件都涉及當今社會中一些引發了廣泛討論的“現象級”話題,如第一集的“駱優優案”探討的就是直播行業里,網絡主播與多頻道網絡(Multi-Channel Network, MCN)公司之間存在的不平等勞動關系的現象,許多MCN機構過分壓榨簽約的網絡主播;“李芳凝案”“符祥案”則分別從男女視角討論了“職場性騷擾”事件;“電商平臺案”則涉及了近些年電商行業內惡性壟斷競爭,損害商家和消費者權益的問題。這些案件大多都是現實生活中觀眾可能遇到的利益沖突、矛盾糾紛,是人民群眾會關注的社會話題。
編劇李曉亮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底線》創作的每個案件都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發現自己遇到的問題,相應的也能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像《底線》這樣關心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并把與觀眾生活較為貼合的典型案例生活化、時代化的作品,往往能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并引發廣大觀眾的共鳴。這也是《底線》播出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法官群像兼具智識與煙火氣
不同于一般追求“強戲劇性”的類型化創作,《底線》讓觀眾看到的不是懸念的揭曉,而是法官們運用法律專業知識、過往從業經歷、人性洞察能力,為當事人給出解決方案的一系列行動。其從多個視角讓觀眾看到法官這個群體的專業工作,同時還展現了法官們煙火氣濃重的生活日常。在大眾的刻板印象里,法官是主持公平正義、與人們有距離感的群體。但事實上,法官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底線》中的法官方遠、周亦安、宋雨霏等人在工作中都有極其專業、敬業的一面。但脫下這身法袍后,方遠會和妻子李小樂因為孩子教育等瑣碎的家庭事務吵得天翻地覆;周亦安向喜歡的女生告白時會緊張得不知所措;宋雨霏在自己判定的案子遭到社會質疑后在家傷心崩潰?!兜拙€》雖然是一部司法行業劇,但其中有大量生活場景。例如,下班后法官們相約夜宵攤喝酒暢聊,周亦安和媽媽包餃子,還有許多觀眾直呼看不夠的方遠和陳庭這對“老閨蜜”的斗嘴打趣日常等。這些場景為劇集加上了一層濃郁的煙火氣,也讓劇中的法官形象更為豐富立體。劇中塑造的法治人物群像并非只是擁有超高智慧和淵博學識的人群,相反,他們也是極具煙火氣的尋常人。
《底線》創作以生活中具有煙火氣的共性問題,消除法官群體和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觀眾快速理解角色、認可角色,被劇中所呈現的鮮活生動、頗接地氣的人物群像以及生活氣息十足的現實質感所打動和感染。
無論是劇情的設置還是人物的塑造,《底線》都試圖融入更多的現實因素,形成了一種生活流的創作形態。主旋律影視作品要想與觀眾互動,就要充分運用生活流這一天然的紐帶。觀眾在劇中看到熟悉的生活便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帶入劇情,與劇中的人物共情,從而真正進入影視藝術作品的世界,感受作品的魅力。《底線》采用的這種溫暖現實主義手法使得這部行業劇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符合甚至超越了觀眾的心理期待,這也是它在多平臺熱播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社會價值的深層召喚
接受美學認為,藝術作品能通過召喚受眾把自己的審美經驗,如人生閱歷、世界觀、人生觀等與藝術文本的“空白”、未定性聯系起來,促使受眾深度探索藝術作品的內涵,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兜拙€》聚焦社會發展中衍生的一些問題,選取的典型案件幾乎都兼具了司法價值和社會價值。例如,“主播猝死案”就探討了主播和MCN機構之間存在的糾紛。主播和MCN機構都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行業興起而出現的新生產物,因為很多隱藏問題還未被發現,很多法律界定也還不完善,所以才更需要被關注討論。主播在直播中猝死,看似是因為公司的壓榨,其實也與主播家中給予了過重的經濟壓力,導致她需要拼命地工作有關。又如,劇中的兩起性騷擾案不僅向觀眾普及了《民法典》中關于“人格權”的新規,也辯證地討論了職場中的性騷擾問題,并且打破了“只有女性才會被騷擾”的刻板印象?!兜拙€》不僅是簡單地串聯了一個個案子,其著重呈現的其實是案件背后的新時代社會人生百態。有許多觀眾評論說《底線》真的很敢拍,因為其并不回避人性中的褶皺,通過劇中的案件讓觀眾看到了真實的人生以及人性的復雜。觀眾雖然可能沒有經歷過劇中的案件,但劇中人物爭論的很多點也是觀眾會在意的,這極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兜拙€》并不是在刻板地說教,而是把社會中很多無法簡單地用非黑即白來評斷的問題拿出來,與觀眾一起探討,留給觀眾思辨的空間,召喚觀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對人生百態的探討,并在這個過程中構建充盈作品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如果說文本外的召喚因素是表層淺顯的,那么《底線》中蘊含著的社會價值則是吸引觀眾的更深層的因素。
四、結語
電視劇《底線》熱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基于接受美學的視角,分析其熱播的原因,發現既有文本之外因素對觀眾的吸引,也與其文本的“強現實性”符合觀眾的期待分不開,更重要的是劇中案件折射出來的人生百態以及當中蘊含的社會價值對觀眾的深層召喚。
(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