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鼓又稱為“奉天大鼓”“遼寧大鼓”,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北大鼓,最早出現在清朝中期,到目前為止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在文化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汲取東北民歌、東北小調等戲曲藝術的營養,涌現出大量經典的曲目佳作。這些曲目以其豐富的曲調和極具東北氣息的藝術表現張力,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類型之一。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及新媒體形式的興起,人們獲取信息和娛樂的途徑變得更加多樣和便捷,傳統戲曲表演、曲藝形式的發展與傳承也受到了沖擊和影響。作為傳統曲藝藝術的東北大鼓,其發展與傳承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基于這一現實情況,分析東北大鼓的藝術特征,進而深入探討東北大鼓面臨的挑戰及其傳承發展的策略。
一、東北大鼓的溯源及其藝術流派
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東北大鼓,是基于東北民歌小調,融合、借鑒“弦子書”“屯大鼓”等民間曲種逐步衍化出的一種說唱音樂形式。它憑借悠揚婉轉的唱腔、樸素的語言、濃郁的東北方言音韻和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深受大眾的喜愛,并在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吉林及黑龍江等地廣為流傳。相比其他曲藝形式,東北大鼓更注重直抒胸臆、平實質樸的表達,使得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與文化內涵。現階段,關于東北大鼓的起源在學術界存在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乾隆年間,子弟書藝人黃輔臣到沈陽獻藝,吸收了當地的東北民歌小調,并在此基礎上融合了自己擅長的說書后演變而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其表演的方式為兩人合奏,一人打板擊鼓唱腔,另一人拉RPEGz2OtQmPPtMrxHbanWg==三弦伴奏;第二種是清朝道光、咸豐年間,遼西的偏僻農村有人照著唱本和當地的土調唱戲,后來逐漸演變為演繹鼓書的人走街串巷或者擺地攤賣藝。雖然東北大鼓的起源眾說紛紜,但這也說明了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發展是多層次、多渠道的,不同局部與時空片段共同構成藝術的整體。
縱觀整個東北大鼓的發展歷史,它早期主要流行于農村,19世紀末東北大鼓逐漸涌入城市,演唱內容演變為短段唱詞,通過借鑒、改編部分內容,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其中較為著名的曲目有《寶玉探病》《露淚緣》等。20世紀30年代,東北大鼓發展到鼎盛時期,沈陽各個茶樓、市場、小河沿等地方,都可以聽到有藝人在演奏東北大鼓。在漫長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受地域因素和流行的唱詞的影響,東北大鼓逐漸演變成五大不同的藝術流派,分別為以沈陽為中心的“奉調”,以吉林為中心的“東城調”(榆樹東北大鼓),以哈爾濱松花江以北為中心的“江北調”,以遼寧營口為中心的“南城調”,以錦州為中心的“西城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北大鼓的創作表演多反映現實生活,出現了眾多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新節目,代表性作品有《烈火金鋼》《楊靖宇大擺口袋陣》《紅巖》《白求恩》等。
二、東北大鼓的藝術特征
(一)表演方式
東北大鼓的表演方式與其發展源流有著密切的聯系。早期東北大鼓的表演往往是藝人獨自演奏三弦并進行演唱的一種即興形式,在節奏和唱詞方面具有自由性和靈活性。同時,藝人會將“節子板”綁在腿上用以拍打節奏,故東北大鼓又被稱為“弦子書”。隨著東北大鼓藝術體裁、題材種類的增多及不同流派先后相繼的出現,其表演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一人擊鼓、打板、演唱,同時配有專門演員運用三弦、四胡、琵琶、揚琴等樂器進行伴奏。整體而言,東北大鼓的表演具有靈活性、自由性等特征,且多為一人一鼓說一事的形式。此外,東北大鼓在演出前需要運用“鼓套子”進行開場,還會根據現場氣氛進行演繹,從而達到烘托氣氛與表現氣勢的效果。其中,在演奏短篇古書這類題材時,表演者會運用二人對話式的大鼓表演形式進行演出。東北大鼓除唱詞以外也往往會使用戲曲中常見的“道白”部分,如在戲劇性內容的陳述段落中使用頻次相對較高。另外,“道白”部分口語性、結構與篇幅的自由性及無押韻規則的特征,與東北大鼓的表現形式契合。
(二)唱詞的韻律
東北大鼓作為一種民族民間的曲藝形式,歌詞內容多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通過借助文辭秀麗、貼近生活的詞句生動地反映了百姓的喜怒哀樂,并展現出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東北大鼓的唱詞中善用東北方言,借助對比、擬人及合轍押韻的手法,給人一種極強的敘事性。在傳統曲目方面,東北大鼓種類繁多、劇目豐富,有《左傳春秋》《吳越春秋》《走馬春秋》等的“五大春秋”和《薛家將》《楊家將》《劉公案》《海公案》等的“三將三案”;短篇經典佳作有《目連救母》《趙五娘》和《度林英》等;中篇作品有《響馬傳》《金環記》和《武松傳》等。在句式結構方面,唱詞主要由七字句、十字句和混合句等組成,上下對應,很好地展現出故事發展脈絡。在題材方面,通過改編或借鑒傳統戲曲中的經典故事和人物,將其生動地再現到觀眾的面前。此外,東北大鼓對于唱詞的“韻律”也十分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北大鼓曲藝題材種類增多,形成了“十三道大轍”和“兩道小轍”兩個類型的轍韻。東北大鼓還非常重視唱詞尾字的押韻,往往上下句都會押韻,呈現出一種更獨特的韻律美。例如,在東北大鼓三國段《草船借箭》的開頭部分,唱詞為“漢高祖—滅秦楚—龍爭虎斗;傳流到—漢獻帝—三國分頭”,上下句尾都遵循著“上尾仄、下尾平”的押韻原則。
(三)唱腔的類別及腔調
唱腔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核心部分,是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所使用的音調、節奏、聲音技巧及與伴奏配合的綜合體現。東北大鼓作為融合了多種藝術元素的傳統曲藝,其高亢嘹亮的聲音、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形式,展現出了獨特的唱腔板式。這種唱腔板式是以一個基本音調為主,通過多樣化的發展形成在藝術特征和功能方面各不相同的板腔類型,如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及散板等。在唱腔種類方面則形成了大口調唱腔、小口調、半京韻、悲調及四截腔,如在作品《憶真妃》開始部分的演唱中,要運用大口調唱腔進行演唱,通過平穩、低沉、粗重的聲音特色,貼切交代出“貴妃葬身的地點”這一故事情節,表達對貴妃深切的感懷之情;在《漁夫恨》的唱段中,樂曲旋律的音域多為中音區,第一樂句歌詞“失神的女孩子一言不語”中的“語”字位于低音區,很好地烘托出悲劇氛圍;第四句“在家還不知你身亡”的“亡”字押韻為“ang”,在演唱時可以運用甩腔來突出作品低沉郁郁的情緒。總而言之,東北大鼓的唱腔是融合京劇、京韻大鼓及東北民歌、小調等其他戲曲藝術發展形成的,故事和民歌相輔相成,音樂的曲調豐富、簡潔,唱腔流暢自然,其中粗獷渾厚之感更是呈現出獨特的韻味。另外,東北大鼓唱腔中小嗓和真嗓的結合,對于傳統西河大鼓、京東大鼓、京韻大鼓、竹板書等藝術形式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東北大鼓發展現狀及其傳承保護策略
(一)東北大鼓的發展現狀
從20世紀初開始,東北大鼓的發展歷經了多個重要的時期,分別為20世紀20—30年代的繁榮期、60年代的衰退期及70年代的瀕臨滅絕時期。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2006年,東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由此,東北大鼓這一藝術形式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并迎來了新的發展轉機。這一時期,黑、吉、遼三省的相關部門、音樂團體及曲藝工作者們等共同努力,借助政策的扶持開始挖掘、整理相關的資料,通過培養傳承人、藝術創新和廣泛宣傳來推動東北大鼓的發展,以期實現傳承與保護東北大鼓這一傳統曲藝的目的。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現階段,東北大鼓中的眾多唱段幾乎無人能唱,且很少有東北大鼓的演出場地。
(二)東北大鼓的傳承建議
1.保存傳統劇目,培養傳承人
民族民間音樂與傳統劇目之間存在著深厚的淵源和密切的聯系,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藝術。可以說,作為藝術載體的傳統劇目是東北大鼓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石,它承載了地域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歷史。在當前新時代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下,保護東北大鼓傳統劇目,可以使東北大鼓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繼續在文化藝術的舞臺上熠熠生輝。在這一過程中,一些相關的“非遺”保護工作小組、“東北大鼓研究課題組”、省級“東北大鼓”保護與傳承組織等,可以深入民間走訪、調查以及實地考察,對搜集到的唱詞、唱腔和表演形式等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確保傳統劇目內容完整、準確地保存下來。此外,這些組織也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傳承人培養機制,鼓勵老藝人收徒授藝,通過師徒制、培訓班等形式,培養年輕一代的東北大鼓藝人。
2.創新藝術形式,更新傳播方式
雖然,傳統曲目是東北大鼓發展與傳承的基石,但隨著時代和大眾審美需求的變化,傳統曲目的內容與當代觀眾之間存在一定距離,所以,有必要對東北大鼓的藝術形式與傳播方式進行創新。筆者認為,可以將傳統經典曲目與現代音樂元素(如電子音樂、流行音樂)相結合,形成一種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新的表現形式。另外,也可以通過創新傳播方式來增強東北大鼓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首先,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抖音、快手等)進行全面推廣,通過發布表演視頻、幕后花絮、演員訪談等內容,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其次,可以與知名品牌、媒體平臺及互聯網公司合作,開展聯合推廣活動,如與視頻網站合作推出專題節目,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東北大鼓的文化與藝術;最后,可以與電商平臺合作推出相關的文創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進一步擴大東北大鼓的影響力,讓更多人感受到東北大鼓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東北大鼓作為一種以說唱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其豐富的唱曲音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但現如今,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人們獲取信息和娛樂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東北大鼓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發展與傳承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不僅需要保存傳統劇目,培養傳承人,還要創新藝術形式,更新傳播方式,以此推動東北大鼓這一珍貴文化遺產能夠得到傳承并實現良性發展。
(哈爾濱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秦碩(2004—),女,黑龍江雞西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音樂學(師范類、少數民族非遺傳承)。
責任編輯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