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桃花,我就會想起在上觀的日子。
2010年,我到上觀鄉工作,任副鄉長,主抓農業和林業。
上任初始,我就遇到了難題:梨樹溝群眾因砍伐林木被執法部門查處,村支部書記跑來說情。
“群眾為什么要伐樹呢?”我問支書老常。“還不是想多種點兒煙葉和花生,咱上觀百姓就靠種煙葉和花生掙倆錢兒,要不然這一家老小一年的花銷從哪兒弄?”老常抽著煙,邊說邊嘆氣,神情中盡是無奈。
其實我也很無奈。上觀鄉被稱為宜陽的“小西藏”,位于縣城西南37公里處的深山區,總面積144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6700人,轄區內沒有工業企業,煙葉和花生是群眾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年來,隨著煙葉價格上漲,群眾開始毀林開荒,由此產生了群眾致富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
這個難題如何解決?我一直在思索。
一天下午,我正在寫材料,辦公室門被輕輕推開,一位30多歲的男子出現在門口,小平頭,短身材,黑瘦木訥。見我抬頭看他,他有些拘謹,遲疑了一會兒,才鼓起勇氣說:“谷鄉長,我想問您個事兒,南坡地頭有一小片灌木,我想把它除掉種桃樹,又怕被林業局的人逮住罰款,您看這事咋辦?”“種桃樹,上觀能種桃樹嗎?”我放下筆,站起身。“咋不行?我種的桃樹活得可好啦……”一說起桃樹,他立馬興奮起來,他叫霍敬虔,上觀鄉梨樹溝村人。兩年前,他從廣播中聽說山東永蓮蜜桃適合在山坡地種植,便跑到山東淄博買回40棵桃樹苗種在自家地里,起初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誰知桃樹苗長得很快,眼看今年就要大量掛果了。
聽完霍敬虔的介紹,我腦子里靈光一閃:發展特色林果業,既能增加群眾收入,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可謂一舉兩得!我鼓勵他:“你大膽嘗試,有什么問題給我打電話,我來解決。”他千恩萬謝,臨走還一再邀請我去桃園看看。
他走后,一直沒有與我聯系。直到2012年7月,他來了。雙手托著一個紙箱,輕輕放到辦公桌上,樂呵呵地說:“谷鄉長,桃熟了,你嘗嘗。”我打開箱子,里面是七八個又大又圓、新鮮水靈的桃子,帶著清新的果香,勾得人饞涎欲滴。我拿起一個到水管上洗,手指稍一用力,皮破了,桃汁流了出來,我就手吸了一口,甘甜如蜜,清涼解渴,太好吃了!我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桃子!我大喜,當即決定去桃園看看。
青山環抱中一個小小的園子,面積不足兩畝。桃樹一人多高,樹干也只有胳膊粗細,每棵樹上都有十幾個紅艷艷、鮮靈靈的桃子在綠葉叢中一閃一閃晃人的眼。桃園上面有一個小村落,大概十幾戶人家,房屋多是磚瓦結構,依地勢而建,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門前拴牛,土里臥雞,幾名幼童在門前玩耍,兩只黑狗圍著老槐樹打架。動中有靜,樸素自然,恍如世外桃源一般!我陶醉了,笑著說:“真是個好地方!”
從桃園回來,鄉政府立即召開會議研究,組織鎮村干部到山東淄博考察學習。經過多次討論,最終形成一致意見:發展水蜜桃種植,打造中原桃鄉,美麗上觀!從2012年10月開始,鄉政府每年籌措資金到山東購買水蜜桃樹苗免費發放給群眾,機關干部挨家挨戶動員群眾種桃樹,同時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地進行指導。
時光不負有心人,土地從不負汗水。眼看著,上觀鄉的桃樹一年年多起來了,產量也穩定了。可問題又來了,由于水蜜桃不耐儲存,上觀鄉山高路遙、交通不便,桃農開始為賣桃發愁了。2016年春節剛過,鄉政府就開始籌劃舉辦第一屆“桃園文化節”事宜,為了吸引眼球,我們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賞上觀桃花,尋找豫西最美春天!那年春天,鄉政府如同辦喜事一般,黨員干部全員上陣,拉黃土墊街道,掛燈籠粉院墻,搬柴堆整廚房,灑灰線插彩旗,撿拾垃圾,清除雜草,把梨樹溝村打扮得像盛裝待嫁的新娘子。
那段時間,“我為上觀代言”成了機關干部的自覺行動,一有空閑就拍照、編輯、轉發朋友圈,言辭間洋溢著驕傲和自豪。村口路邊有塊閑置廣告牌,粉刷一新后,我請人寫下唐伯虎的詩句“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再配上幾枝水墨桃花。白墻黑字粉桃花,一下子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群眾紛紛要求在自家墻上寫詩作畫。一時間,“家家墻上開桃花,上觀群眾樂無涯”。小山村脫胎換骨,變得秀美雅致。
3月25日,陽光明媚,碧空如洗,白云綿軟,群山蒼翠,第一屆美麗上觀“桃園文化節”在隆隆大鼓聲中開幕。桃花仿佛也知人意,約好了似的,或含苞待放,或初綻笑顏,粉的如霞,白的如玉,宛如明珠朝露掛滿枝頭。暢游在花海中,滿眼錦繡,芳香撲鼻,游客們心神俱醉。
上觀,由“養在深閨人未識”變得“一朝成名天下知”。
當年七月,上觀鄉又成功舉辦水蜜桃采摘節。由于上觀鄉地處深山區,坡地通風采光好,所產的水蜜桃個大、色紅、果圓、味甜,“口感好、品相佳”的上觀水蜜桃一舉叫響了品牌。前來游玩、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果農的桃子還在樹上就被搶購一空。如此一來,群眾種桃的積極性更高漲了。此后,桃花節、采摘節成為上觀鄉的固定節日,而且一年比一年紅火,一年比一年影響大。上觀鄉緊緊圍繞“水蜜桃”作文章,擴大種植面積、建設保鮮倉庫、實行冷鏈運輸、發展產品深加工等,水蜜桃帶動花生、核桃、蜂蜜、香菇等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走進千家萬戶。
2016年11月,我離開上觀到縣城工作。起初那兩年,我很少回上觀。2019年7月,我因工作原因經過上觀。在一個三岔路口,見一位老人坐在公路邊大槐樹下,面前擺著兩大筐桃子,個大色鮮,非常誘人。我停下來,想買一些帶回去。老人見有人來,慌忙站起來,從筐子里拿出一個桃子,在衣襟上擦擦,遞過來,呵呵笑著說:“你嘗嘗,可甜了。”
我接過桃子,輕咬了一口,汁液豐富、清甜可口,真好吃!閑聊中得知,老人姓寧,64歲,是梨樹溝村貧困戶,家里三口人,妻子長年患病,兒子在洛陽打工。他種了三畝水蜜桃,由于桃園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一直沒賣出去。眼看桃子成熟,老人急得不行,只好托親戚用三輪摩托車拉出來到路邊賣。
我問老人,為啥不叫孩子回來幫忙?老人搖著頭說:“不敢呀,咱上觀地區不好,孩子在家連個媳婦也說不上。”
回來后,我多方聯系,為老人解決了水蜜桃銷售難題。
過了兩天,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谷主任,您好,我是寧洛宜。”
我正在想哪個寧洛宜?話還未出口,他又說:“就是上觀鄉梨樹溝老寧家的兒子,您幫忙賣桃的老寧家。”
“哦,哦,我想起來了,你好。”我趕緊回應。
“太感謝您了,多虧您幫忙,今年我家的桃子賣了7000多元,家人高興壞了。”他興奮地說。
我倆聊了一會兒,他說出了他的想法,他說他不想在外面打工了,一來父母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另一方面,覺得發展林果業大有前途,上觀鄉大部分農戶都種了桃樹,卻為賣桃發了愁。他想回村做林果業銷售,為上觀水蜜桃打開銷路,說不定也能干出一番事業。
“這是個好主意,農村太需要你這種頭腦靈活,有思路、有想法的年輕人了,我覺得行。你先和鄉政府聯系一下,取得他們的支持,然后再好好考慮從哪兒開始,如何做?有需要我幫忙的,我一定盡力。”我真誠地說。
從那以后,我倆成了朋友,經常會見他在朋友圈、抖音和微信平臺做廣告,有時也會碰見他開著面包車滿縣城送桃,一副風風火火、匆匆忙忙的樣子。
一年多沒去上觀了,如今的桃鄉是什么樣子呢?2020年8月,我決定趁周末去一趟。
從縣城出發,大約一個小時車程,我和朋友到了梨樹溝。如今的上觀,山更青了、水更綠了、路更寬了。寧洛宜正在上觀物流中心招呼工人裝車,看見我,從車上一躍而下,笑著說:“谷主任,你看,這車桃子是發往西安的,五六個小時就到了,保證新鮮水靈。”
從閑談中得知,2020年寧洛宜聯合其他種植戶成立了合作社,采取“合作社+種植戶”的方式,通過扶貧電商、社團帶貨和老客戶推介的方式幫助果農銷售水蜜桃。截至目前,合作社銷售額已達60萬元,預計整個銷售季會達80萬元。
“好好干,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看著小伙子干凈明亮的笑臉,我由衷地為他高興。
他點點頭:“谷主任,我在您的鼓勵下走上了回鄉創業這條金光大道,我相信這條路選對了,我會和鄉親們一起努力,把家鄉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送我上車時,他有些興奮又有點兒害羞地對我說:“谷主任,我談了一個女朋友了,已經訂婚了,準備明年結婚,到時請您喝喜酒。”
我大喜,當場約定,要為他們的婚姻做見證。
車行駛在柏油路上。山道蜿蜒,風光無限,路邊果園里一個個碩大的水蜜桃閃耀在枝頭,空氣中彌漫著甜蜜的氣息,這醉人的甜香,一直甜到人的心里。
責任編輯/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