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中原大地豐收在望。隨著布谷鳥清脆的鳴叫,記者走進河南省睢縣亞新窯爐有限公司,一同探究亞新窯爐的窯變之路。
金屬撞擊的哐哐聲、榔頭敲打的叮當聲、 鋸齒拉扯的刺啦聲、 電焊焊接的嗞嗞聲伴隨著火光四濺,一排排、一堆堆的鋼材在工人操作下,具有消納、處置固廢功能的“睢縣智造”產品智能裝配式窯爐整裝設備脫穎而生。這印有越南、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名字的集裝箱通過中歐專列或青島港走出國門。每天,只要一走進亞新窯爐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聽到這聲音,看到這場景,一同陪同的公司董事長劉勤峰都會感慨萬千,思緒如潮。
在20世紀80年代,劉勤峰出生在豫東的一個小鄉村,自記事起,父親就從事傳統燒窯這一傳統工藝而養活一大家子,生活的窘迫可而想知。2002年的那個春天,剛剛過完18歲生日,他便踏上了南下的列車,由朋友引薦,進入深圳一家以智能化生產為主的歐科有限公司,成了一名小小的打工仔。
初到深圳人生地不熟,又加之學歷低,想要勝人一籌,唯有付出雙倍的努力。初生牛犢,在公司,干別人不干的活,吃別人吃不下的苦,不走尋常路,別人下班他加班,別人休息他鉆研。加之每天接收撲面而來的新鮮事及海量信息,短短幾年,他就從當初的一名業務員干到公司的高管、股東和執行董事。
然而,父親每天的一通通電話如同戰鼓,時不時敲打著他的每一根神經。他知道一生秉性耿直、吃苦耐勞的父親每次來電的用心良苦。他那苦心經營一輩子的燒窯技術不傳外人是老人家心頭的結。權衡再三,2008年,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他辭去高管的位置,毅然決然地回鄉幫父親打理磚窯生意。
轉型、創新
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建筑結構的快速變化、環保政策的逐漸調整以及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老窯,曾經火紅的爐堂已失去昔日的光彩,就像風燭殘年的老父親。取而代之的隧道窯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毫無疑問,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國磚瓦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他明白,這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
飯桌上,他與父親剛剛聊起隧道窯這個話題,不承想,一生都獻給土窯燒制的老人家竟勃然大怒。
一天講不通,就兩天;兩天講不通,他就帶著一輩子圍著窯爐轉的老父親去見見外面的世界。從地鐵到高鐵,從水運到航運,從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到航天英雄登上太空的真實畫面,開了眼界的老父親終于點頭應允。于是,放開手腳大干一場的時機終于來臨,接下來,他天南海北考察隧道窯市場行情及項目調研,學習新知識,拜行業前輩,到高校深造,組建亞新團隊,2009年11月正式工商注冊登記。
接下來,他們便以固廢治理與資源化綜合利用為目標,專業從事節能、環保、高產、低耗一次、一次半、二次碼燒工藝的砌筑式隧道窯、裝配式隧道窯、移動式隧道窯、大斷面多拼式節能隧道窯的研發、設計,以及墻材生產線智能化制造的科技型公司成立。
然而,好事開頭,可頭三腳難踢。面對新的領域,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當時,他既是一名業務員又是采購員、方案設計員,愛人既是文秘又是司機。遇到瓶頸,就登門拜師,碰到難題,就苦心鉆研,在無人問津的角落里埋頭研發,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拼,是他的本性,只要干不死,就朝死里干。白天出去跑業務,餓了,泡一碗方便面充饑;困了,倒在車上瞇一會兒,等晚上回到項目再與大家探討交流技術。汗沒白流,苦沒白吃,就這樣,九個月之后,在許昌市鄢陵縣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條隧道窯工程項目。那一天,他說心中有點兒恍惚。仿佛覺得創業的項目要成功了。
頭三腳,劉勤峰終于踢開第一腳。然而,隨著工程被用戶認可,項目及業務量的增加,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時常被客戶誤認為是皮包公司。雖然當時房價不高,但建廠投資已將家業掏空。借,找親戚朋友,結果可想而知。思來想去,家里唯一值錢的一套房子拿去銀行作了抵押。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長這么大,從不輕易落淚的他,拿到錢的那一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瞬間淚崩。
開弓沒有回頭箭,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保持探索的好奇心,敢于嘗試,勇于創新,方能在人生的曠野中行穩致遠、久久為功。
為致力于移動式隧道窯及利用磚瓦燒結窯爐協同處置河湖淤泥、城市污泥、建筑垃圾及其他廢棄物的成套技術,進一步擴大自然資源循環利用范圍,并實施自動化改造,推動智能制造。隨后,他們到太原科技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洛陽理工學院等高校招聘30名科技人員組建的研發團隊,在2013年,終于完成了移動式隧道窯新技術的整套圖紙,至此,亞新第一條移動式隧道窯在湖南邵陽落地。
這一成功的研發,不僅讓亞新在業界有了一席之地,2014年12月,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他還獲得了國家高級能源審計師、國家節能高級評估師、國家高級節能工程管理師的榮譽稱號。
隨著窯業機械化、耕地保護政策化和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制度化及《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加快燒結磚瓦行業轉型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的出臺,2016年,窯爐再次面臨改革升級,不僅是內在的技術升級而且還有窯型外觀的升級,尤其是技術難關。若被淘汰出局,這對剛剛有點兒起色的亞新窯爐將是毀滅性的打擊。亞新窯爐,如同他看著長大的孩子,他既要擔當起經營它的責任,更要為這個公司的生存而奮斗。
困難,在劉勤峰的詞典里就是動力,機遇與挑戰并存。隨著團隊的壯大,技術的更新,更加堅定了心中的那份執念,我能行,我們一定行。那年年底,亞新公司在劉勤峰的帶領下,研發的窯爐頂部無風機,全負壓排潮工藝移動式隧道窯在河北保定蠡縣落地投產并正式推向市場。這一技術成果因其脫穎而出的環保性能、超高的成品率和超低能耗迅速在行業內掀起了浪潮,產品一經問世,便迅速占領市場。2017年,亞新窯業機械維修和亞新智能公司相繼成立。至此,亞新,開始走向行業的最前沿。
付出、收獲
勇于創新,方能立于不敗之地。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要生存,就必須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對人類有貢獻的發展之路。2018年,亞新技術團隊將多拼式隧道窯研發成功,而且率先制定了國內第一部《移動式節能隧道窯企業標準》,此標準通過專家論證上升為“墻材工業用移動式隧道窯行業標準”。2019年通過專家審查,正式成為國家移動式節能隧道窯企業標準并在全國推廣。
2020年3月亞新節能環保移動式隧道窯獲得河南省科學技術廳認定的河南省節能低碳與環境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第三批);11月獲得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認定的河南省企業技術中心;同時又被河南省科學技術廳認定為河南省節能環保隧道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21年亞新公司“河南省隧道窯技術標準創新標準化示范項目”被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評定為2021年度河南省工業標準化示范項目。
2022年7月被河南省科學技術廳評定為河南省綠色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不負重望,再接再厲。2023年3月亞新公司科技成果《大宗固廢高效制備節能墻體材料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發》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評定為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7月獲得2023年度“零碳中原杯”河南省綠色制造技術應用創新大賽三等獎;9月亞新公司節能環保隧道窯被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認定為河南省首臺(套)產品;10月,亞新公司被評為河南省孝德示范企業,此項目入選河南省資源循環利用典型案例并獲省政府頒發的科技進步二等獎。
短短幾年,亞新公司如一棵參天大樹,迅速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磚瓦協會副會長單位、全國墻材科技信息網副理事長單位。
十年,亞新人敢為人先,銳意進取,先后獲得60多項科技創新國家專利,還擁有自己的科研中心,研發創新基地、國外項目、售后服務等20多個直屬板塊;還有技術總工8人,高級工程師32人,各類技術人員60多人,建設安裝團隊1000余人。同時還是國內燒結墻材行業首家擁有冶金、環保、機電、鋼結構、土建及勞務承包工程施工資質證書及安全生產許可證為一體的專業燒結墻材設計、承建公司。
一張張獲獎證書、一份份傲人的政績及亞新人多次參加中國磚瓦協會組織的“一帶一路”到孟加拉國、老撾、柬埔寨等國家開展磚瓦行業發展先進技術對接和經驗交流的精彩瞬間,歷經十載的打磨,目前的亞新人、亞新產品已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讓世界更多的用戶了解亞新,感知中國。
奉獻、擔當
十年有攻堅,十年破釜沉舟,亞新,開啟了兩次綠色技術創新升級——一是廢物向深度循環、精細化循環延伸,安裝隧道窯、收購睢縣及周邊縣區的城市建筑垃圾和睢縣污水處理廠及河道清淤淤泥,吃干榨凈,變廢為寶;二是成功打通廢物循環到綠色食品的任督二脈,以煤矸石為燃料,進行新型墻體磚生產;利用隧道窯產生的余熱,發展有機腐竹、脫水蔬菜、糧食烘干等農副產品加工項目;利用豆渣等原料,發展養牛、養豬、養鴨等養殖業;以牲畜糞便為原料制作有機肥,不僅解決了環保難題,還減少了生產成本,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真正實現“把垃圾資源化,化腐朽為神奇”的人間奇跡。
“事業的成功,不代表就是人生贏家,重要的是實現人生價值?!?/p>
執著而堅定地行走,肩上是風,風上是閃爍信念的群星。作為亞新公司窯爐公司的掌舵者,始終秉承“誠信、感恩、創新”經營理念,飲水思源回報社會,這是新時代民營企業家的使命與擔當。
十年間,亞新公司先后為國家創造稅收近3000萬元,僅2023年就上繳稅金近700萬元。直接或間接提供勞動崗位1000多個。歷史貢獻統計:先后為20多個省市區、東南亞和東歐五個國家建設生產線400余條,撬動社會資金250.5億元;帶動配套產業鏈68.8億元;促進社會就業12.5萬人;增加納稅貢獻和財政收入128億元;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建設產品3568億塊(標準磚);消納和處置固體廢物5.5億噸。
尤其是2020年,亞新籌集資金8000萬余元,投資興建了“胡堂鄉民生墻體材料有限公司”,建成了國內最大、最先進的節能環保型大斷面多拼式隧道窯固廢處理與綜合利用工程,系統消納和處理城市建筑垃圾、煤矸石、工業廢渣、城市污泥和農村淤泥及生活垃圾等,極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該項目運行兩年來,實現年產值5400萬元,就業崗位200人以上。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會鄭州的那場特大洪災,劉勤峰帶領公司全體員工迅速響應,捐款捐物總價值超過200萬余元。
孝道使公司穩定,天道使公司長久。2023年,亞新窯爐有限公司被河南省孝文化促進會評為河南省“孝德示范企業”。同時,他們還參加了省文明辦舉辦的“奔跑的通知書”愛心助學捐款,資助了5名大學生完成學業,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遠景、愿景
瀑布,從腳下的水池里經過循環加工后向上、再向上,爾后,爆發似的噴涌,一群又一群的魚兒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走。每天下班之前,劉勤峰都會在景觀前駐足,觀望,思索。隨著公司的業績越做越好,技術越來越成熟,如何舉綠色生態旗,打智能制造牌,走循環發展路,縱觀國內、國際綠色環保形勢,以及亞新未來的發展,建綠色裝備制造循環經濟產業園勢在必行。
2023年8月,經河南省重點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研究批準,河南亞新綠色材料裝備制造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被列入省政府重點建設項目名單。該產業園在規劃建設管理方面系統性融入“碳中和”理念,高效整合當地現有土地資源,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綠色能源體系,以生產大宗固廢處置與綜合利用智能裝備為主導產業,規劃智能裝備制造、綠色新材料和農業產業及新能源三大板塊,具體包括智能裝備制造中心、可燒結固廢綜合利用及綠色墻材產業推廣中心、城鎮污泥集中處理中心、精密電子陶瓷等新材料制備中心、非燒結綠色建材及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中心、聯合社有機農業種植示范中心、綠色農產品深加工中心、聯合社肉牛規模化養殖及生物天然氣綜合利用等八個中心,并配套建設光伏儲能、環保工程、智能管理及園區綜合體,最終形成“三大板塊,八個中心,三項配套”,項產業園可安置近8000人就業,實現年產值可達30億元,年稅金可實現3億元以上。每年還可向國內外環保市場提供180套大固廢處置與綜合利用智能裝備,提供綠色環保墻材利廢磚6億塊,生產1.8億只精密電子陶瓷元件和2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消納處理各類大宗固廢400萬噸,處理城市污泥24萬噸,消化轉化餐廚垃圾及人畜糞便120萬噸,生產生物天然氣1000萬立方米,生產有機肥10萬噸,引導聯合社種植綠色有機蔬菜4000畝,優質大豆20000畝,優質糯高粱6000畝,優質玉米35000畝,同時將有機肥、沼液、沼渣用于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改造高標準農田2500畝以上,直接帶動鄉村振興。
跨過10年的節點,回顧企業的發展之路,從率先提出“資源有限、循環無限”的產業理念,到正式拉開“開采城市礦山,創建循環工廠”的綠色產業之路,從中原到塞北,從國內到國外,縱橫萬里,與近億人建立了廢物循環合作關系,“我們的亞新一路披荊斬棘,這份榮譽不僅僅屬于我自己,也屬于我們公司的全體干部職工”。未來亞新窯爐也將繼續前行,堅持綠色高質量發展戰略,為河南經濟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責任編輯/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