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他親身經歷了其中的66年,他積極踴躍地投身革命和建設、改革和開放、強國和復興的鮮活生動實踐,創作發表了大量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深情謳歌改天換地興中國、翻天覆地富中國、驚天動地強中國的偉大歷史接力賽。他是社會主義新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直接受益者。正是新中國、改革開放、新時代的飛速發展和滄桑巨變,如春風春雨、陽光雨露滋養了他,成就了他,使他由深山溝里的一個小小的放羊娃成長為一位知名的中國好作家。這個人就是郭進拴。
一、撞擊文學之門
從第一次投稿到現在,他已經在曲折艱難的文學之路上長途跋涉了整整50個春秋。半個世紀過去了,他也由風華正茂的文學少年,跨入了“夕陽紅”的行列。可他對文學事業的執著追求,依然癡心未改、癡情難忘、癡夢難醒。
他知道,自己不是天賦型作家,他像苦行僧那樣,心甘情愿用肉體去撞擊有著尖銳棱角和釘子的文學之門,即使碰得頭破血流,也決不后退半步……一切苦和甜,他都無暇回味,生活的目標完全集中到了寫作上。他寫啊寫,寫啊寫,寫了3000多萬字,光是退稿、廢稿,就有1000多篇(部),全部摞起來,比他的人還高,比他的身還重。
他第一次投稿,是在1974年元月。一天深夜,他所在的山村搞民兵夜間實彈演習,他也混集在民兵隊伍中間,他的雙腳被圪針、尖石扎得血流如注,整個行軍線路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血腳印。養傷期間,他一口氣寫下8000多字的小說《一天夜里》,用牛皮紙糊了一個大信封,寫上了《解放軍文藝》編輯部的地址,剪去右上角,寫了個“郵資總付”的字樣,又不敢就近寄發,向老師請假說家里有急事,上不了課。然后避開大路,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徑,舍近求遠,偷偷跑到離家18里的臨汝鎮去郵寄小說稿件。幾個星期后,《解放軍文藝》編輯部的一個大信封寄到了他所在的學校。當他從老師手中接過這個寫有他名字的沉甸甸的大信封時,激動得臉熱心跳,雙手顫抖。他心想《解放軍文藝》真是好!這么快就發表了他的作品。他左瞧瞧、右看看,竟忘記了打開信封。還是一群同學圍了過來,其中一個搶走了他的大信封,拆開后,大聲念道:
郭進拴同志:
來稿收到,經研究,不擬采用,現退回,望查收。盼加強聯系。繼續來稿。
此致
革命的敬禮
《解放軍文藝》編輯部
這9c17fc7d23849f53b9f8f9e2710d14c2猶如一盆冷水,兜頭向他潑了下來。他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竟是一紙鉛印的退稿條。
也就在這一年的農歷三月十八,僅47歲的父親與世長辭了,那天離他的16歲生日還差5天。父親走得太急,沒能等到他16歲生日這一天。
那是個撕心揪腸的黑色日子。父親從病情惡化起,就不能言語,渾身火炭似的發燒,燒干了胸腔里的滴滴血汗。那天傍晚,他給父親注射了一支強心針,實指望父親能熬過這一夜??傻搅松钜?1點,父親眼里突然有了淚水,望著他,嘴張了幾張,似乎想說什么,可終究什么也沒有說出來,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父親是他們家的天,天塌了!父親是他們家的地,地陷了!當時他最小的妹妹才只有一歲半。他那白發蒼蒼的爺爺也從山北趕了回來。老人家捶胸頓足,失聲痛哭:“兒娃!老天爺太不公道了,我還沒有死,咋會輪著你哪!老天爺呀!你咋不睜睜眼,讓我替兒去死啊!如今,我這白發人送黑發人,心里慚啊!嗚嗚……”爺爺泣不成聲,哭昏了過去。
父親從7歲起就開始跟著他老外爺放羊,一輩子吃盡了人間苦,受盡了世上罪,靠著一根放羊鞭,供他的4個叔叔、1個姑姑上學讀書識字,成家立業。后來又供給他們姐弟讀書,一輩子沒有享過一天福,被生活的重擔壓彎了腰。正當壯年,卻顯得像個老頭兒,臉上的皺紋,就像黃土地上的一道道縱橫交錯的溝壑一樣,飽經了風雨,歷盡了滄?!赣H是被活活累死的!
從此,他作為他們四個兄弟的老大,被迫輟學,接過了父親的放羊鞭,沿著父親走了40年的放羊路,聽鄉親們講父親的一個個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父親的故事很多很多,他想聽,又不敢聽,因為一聽就鉆心刺骨般地疼痛。山間的小路,密林的小溪,都在訴說,父親從這里走過,又在那里站過……
他的家鄉雖然貧窮卻很美麗,古稱鰲頭,現名關廟,在汝陽、伊川、汝州三縣(市)交界之處。鰲頭三面環山,抱玉河、魯溝河在村子正中間的老鱉頭擁抱匯流后,挽小溪,卷流泉,和汝河相擁,與淮河親吻著奔騰向海去。鰲頭村北是挺拔俊秀的抱玉山,村東是松青柏翠的白云山,村西是巍峨雄壯的娘娘山,風景很是綺麗,堪稱秀色可餐。他在家鄉的懷抱中放羊、讀書、賞景、寫詩……每天上山放羊時,總是一手拿著書本,一手拿著放羊鞭,稍有空閑就趕緊讀書。中午羊兒在樹蔭下休息,他就坐在羊群旁看書;深夜放羊回來,他就坐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寫作,或者跑到磚瓦窯上,借著人家燒窯的火光勤奮讀書。后因沒錢買煤油,他就設法搞了點隊里澆地用的重柴油,冬天上凍了,怎么也點不著。于是他就用一把麥秸火把結成冰塊的柴油烤化再點著。瞌睡了就打來冰凌茬子,用冷水洗洗臉再寫作。手被凍得又紅又腫,寒風一吹,就裂開了一道又一道的血口子,鉆心地疼痛。那時候,每天天亮,他的臉龐上、鼻孔里都被熏得黑乎乎的,像是個黑老包,一咳嗽,就吐出一大口黑痰。每到盛夏之夜,別人都到河邊乘涼,而他卻冒著炎熱的酷暑,躲在小屋里又看又寫,渾身汗如雨下,褲衩像從水里撈出來一樣,就連周圍的土地也全被汗水澆濕了。老母親批評他也不知是存心喂蚊子,還是打擺子要發汗;逢年過節,別人都去看電影、看大戲,他卻把自己反鎖在屋子里寫作。
那時候,他正當年少,寫作簡直到了如癡入迷的地步。平時不管走到哪里,隨身總帶著自己用別人用過的廢紙裝釘的小本子,把一些新鮮樸實的群眾語言記錄下來,有時聽到一些趣聞軼事或看到一些生動的細節,就趕緊寫在小本子上。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自從他深深愛上了文學后,就一刻也沒有放松過對文學的苦苦追求。他平時從來不亂花錢,將零錢一角一角,甚至一分一分地積攢下來買書看。一次母親給他幾元錢讓他到臨汝鎮買雙鞋,他卻跑到書店買了幾本書。錢花完了,就趿拉著爛鞋,餓著肚子往回趕,半道上又坐在路邊的桐樹下看書,竟忘了時間,一直到天黑看不見了才回家。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縷縷炊煙,聲聲鳥啼,每一個淳樸厚道的父老鄉親,每一個聰慧靈秀的兄弟姐妹,每一道清冽甘醇的山溪,都給了他無窮無盡的激情和靈感。于是,他寫啊寫,寫啊寫,把稿子投遍了全國各地的大小報刊。其中有一次用牛皮紙糊了85個大信封,投出了共計178篇(部)詩歌、小說、散文、評論、故事、劇本等,用一個大包袱包裹著,背到了臨汝鎮郵電所。
稿子寄出后,全都石沉大海,杳無音信。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拿著賣鋁石掙得的幾十元錢,到鄭州送稿,想面見編輯。當時《豫西文藝》的編輯許桂聲老師熱情接待了他,還編發了他寫的一首詩,并把他領到四樓的洛陽地區文化局招待所住宿。許桂聲老師剛下樓,人家服務員就拿著票本讓他交2元的住宿費??伤譄o分文,只好說時間還早,急著回去有事,不住這一夜了。步行來到龍門,天色已晚,只好扒上了一輛拐彎時因會車而減速的大貨車。誰知到了白沙街,人家的車拐彎往街里開去,他慌忙往下跳,結果一頭栽倒在了路中間,磕得頭破血流,一下子昏死了過去……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才從昏迷中醒了過來,他用手掐掐胳膊,還有知覺,便知道自己還沒有死。然后坐起來四下瞅瞅,發現裝稿子的大提包不見了。這才想起是剛才跳車時被車欄桿拌住,掉在車里被拉走了……
當他一瘸一拐地回到家里,干瘦如柴的老母親怎么也不理解他,把他用心血寫成的一大摞底稿統統扔到了火堆里。他不顧一切地撲向火堆,但已經晚了,早變成了一堆灰燼。他捧著紙灰傷心地哭了,一連哭了三天三夜,水米未進一點兒……
為了讓母親支持他的文學事業,他把打工掙來的45元錢,以一家雜志社的名義,在匯款單上注明“稿費”字樣,從臨汝縣城匯出,當然收款人寫的仍是他自己的名字;而恰在此時,母親也收到了《山西日報》給他匯來的6元稿費,那是1979年12月11日《山西日報》刊登他的文學評論《喜聞“土豆”泥香味》一文的稿酬。母親有意拿著這新收到的兩個匯款單,到人多的地方去“炫耀”,她一邊讓人看,一邊說:“俺兒來錢了!”識字人一看是稿費,紛紛夸贊:“這孩子有志氣,成事了!我早看出是塊料!”一傳十,十傳百,全村的人都知道他成功了,得到稿費了。從此,母親對他的態度也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什么活也不讓他干,讓他專事在家寫作掙稿費。他到縣里參加創作會,母親還給他發路費,做新衣服,烙油饃……在母親的全力支持下,他的創作積極性更加高漲,省內外報刊上也接連出現了他的名字。每一次發表作品,都給他帶來了一陣巨大的喜悅,于是便興沖沖地買上幾本,美滋滋地讀上幾遍,由衷地感到,搞寫作活兒雖苦,滋味卻甜。值得提出的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縣文化館《汝水》編輯部的編輯屈江北老師給了他巨大的支持和幫助:他們還合作寫了不少作品。
二、漫步文學之旅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剛閉幕,他就接到了縣文化館屈江北老師讓他進城參加文學創作學習班的通知,他當即扒上了一輛運煤車,又到臨汝鎮坐班車到縣文化館報到。那時縣文化館每天為他補貼9毛錢,回去每天給生產隊交3毛誤工補貼錢換工分。在這次學習班上,他與屈江北老師連續苦戰五天五夜,創作出了劇本《抓鬮分娘》,他又將這個劇本復寫了100多份,手指頭都寫腫了,然后投遍了全國各地的劇本類期刊雜志刊登,最終才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云南數十家縣以上劇團爭相排演,中央電視臺曾錄像播放。當時填補了洛陽地區省級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央電視臺正式播放兩項空白。屈江北老師不嫌棄他這個農村娃,他們晚上打通鋪睡一張床,寫到半夜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翻墻出去花2毛錢買一塊鍋盔,從中間掰開,一人一半,吃完喝口水,又一口氣寫到天亮。有時剛躺下想迷糊一陣兒,忽然想到一句好唱詞或一個關鍵字,又急忙坐起,補寫到稿紙上。
在這次學習班上,他還激情滿懷地創作了《十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好》的唱詞,發表在《臨汝文藝》創刊號上,全縣不少專業和業余劇團將唱詞譜曲后,組織演員深入大街小巷、田間地頭演出。
1980年9月,老領導高山、張久益、劉會昌、范振斌等熱心的“伯樂”們免試把他選拔到臨汝鎮文化站工作,他更是抓緊點滴時間讀書、寫作。每天早晨,他總是4點多鐘就起床背唐詩、宋詞、《古文觀止》;每逢公社開會,他就躲在墻角照本上寫,領導還表揚他注意記筆記,號召大家向他學習。其實他寫的是小說、散文、詩歌,利用開會打草稿,晚上回到住室謄清寄出去,《風穴古剎,名珠璀璨》《漫游溫泉話今昔》等就是這樣寫出來的。為了排除干擾,他常常早上吃飯時買兩個饅頭,提一瓶開水,把自己反鎖在屋里寫作,一天不出屋門,任別人在外邊怎么喊,也不吭聲,有的還摸摸他的鎖說:“可能又進城或者下鄉去了!”后來有幾次,他私自到鄭州、洛陽、臨汝縣城參加文學創作學習班,領導有事找不到他,曾幾次研究,要開除他這個“不務正業”的“自由主義分子”。是縣文化館的張久益老館長替他說了公道話:“就是他能寫,才讓他干文化站的,寫作也是正業。不會寫、沒專長,我們還不要哩!”這才保住了他這個臨時工的泥飯碗。張久益老館長對他的恩情,他到死也忘不了……
后來,他也在工作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門道”,經常寫一些正面的通訊報道,表揚鄉里領導,并積極配合中心工作。這才取得了各級領導的支持,還不斷在一些會議上受到表揚。
1984年,他挑頭成立了臨汝鎮農民筆會中心,辦起了《鄉音》報,并聘請姚雪垠、蘇金傘、何南丁、徐慎等為顧問,還三番五次登門拜訪,讓這些名家題詞,作文,提高《鄉音》的知名度。誰知第一期報紙剛印出,便被作為非法出版物沒收了。他后又四上鄭州、五下洛陽,經請示中宣部、文化部、省、地、市宣傳文化主管部門,才又在每張報紙上印上了“內部刊物”字樣被批準發行了。那時候,他從不怯生,背著報紙到省文聯、省文化廳、地委、縣委,逢門便進,見人就遞上報紙,讓人家批評指正。后來,《鄉音》創刊號上發表的姚金成寫的小說《黑旋風婿》被《文學報》和《河南日報》選載。其他報刊也選載了一些《鄉音》上發表的作品。他帶著這些報刊到省文化廳讓廳長看,時任省文化廳廳長彭瑋看了這些報刊后,稱《鄉音》是“全省文化站中報紙辦得最好,水平也很高的一家”。省、地有關領導還親自到臨汝鎮視察《鄉音》報社。洛陽地委宣傳部還把他借調到《豫西報》任副刊編輯。他從第一次投稿,到第一次在省級公開報紙發稿,前后經歷了6個漫長的春夏秋冬。寫作沒寫出什么名堂,辦《鄉音》報卻出了大名,不但聞名全省,還參加了全國首屆報紙展覽。祖國的邊疆哨卡、都市鄉村,甚至美國的華人協會也紛紛來鴻,盛贊《鄉音》報。他也因此由一個農民轉為國家干部,還被洛陽地委宣傳部請到地委大樓去作報告。當時主持工作的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士信同志也對《鄉音》報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與支持,親自寫信祝賀。
創辦《鄉音》報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起初沒經費,他就把文化站的全部家當做抵押,貸了幾百元的款,還把工資墊上,印了第1期,隨后才這個20元,那個50元地集資辦了起來。他一個人身兼社長、主編、編輯、校對、發行、財務等6職,還做了一個大牌子,用紅漆寫上了“鄉音報社”幾個大字,掛在租來的兩間破房子門口。他到開封印報紙,為了省錢,就住到在河大讀書的老鄉的宿舍里。一天夜里一直在印刷廠校對到凌晨3點,回來時學校前后門都上了鎖,只好翻墻,結果被碎玻璃扎得雙手、雙腳都流了血。
1986年12月,經他的恩師徐慎、王泉水極力舉薦,他被借調到臨汝縣文聯工作,當時剛剛經歷了一場人事上的是非曲折,他的干部關系在寄料鎮,戶口在臨汝鎮,工資關系在文化局,人在文聯。可文聯編制已滿,一時又調不進來。真是辦公沒桌、吃飯沒鍋、睡覺沒窩。過春節了,他作為勤雜人員到樓下將大家過年的福利、年貨領上來,再一一發給大家,他卻什么也沒有,只好兩手空空回家過年。一連兩個春節,他從家里背來了一袋過年剩下的干饃,中午和晚上啃點干饃,好省下時間多寫點兒稿子……時任縣文聯主席張進才多次奔走呼吁,終于感動了有關領導,他才于1988年春天,正式調到臨汝縣文聯。他以每月12元的價錢在前火神廟街租了兩間隨時都有倒塌危險的破房。一次,河南人民廣播電臺的吳功勛老師到他家約稿,看著他住的陰暗潮濕、四面透風、屋頂露著天的從清末留下來的破舊房子,差點兒流下淚來??伤驮谶@間破屋里,寫作了4部文學著作。也算他一家人命大,兩年后他前腳剛剛搬出這兩間破屋子,屋子便坍塌成了一堆廢墟。
在汝州市文聯工作的14年里,他編輯出版了38期《風穴文藝》和《滄桑》雜志,組織了100多次不同類型的文學創作筆會,培養了一大批文學新人。他還幾次冒著風雪,在節假日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步行到鄉下看望業余作者,輔導文學創作。他寧愿自己少寫、少發,也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到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上。在辦刊物過程中,因沒有經費,他就千方百計想辦法,不惜跑千山萬水,受千辛萬苦,說千言萬語,擔千難萬險,不怕跑斷腿,不怕餓斷腸,不怕遭冷遇,不怕受白眼,沒有小車,就坐公共汽車、三輪車、騎自行車、步行……一次不行就兩次、十次、二十次、三十次……多方籌資數十萬元,把每一分錢都用到辦刊物、培養文學作者身上,而他自己卻從來沒有領過一分錢的加班補貼和編輯校對費。他沒有職稱、沒有地位、沒有職務、沒有金錢,有的只是對文學事業的一往情深、一片癡情。他不怕吃虧,不嫌受累,為了文學事業,可以犧牲一切。他非常尊重業余作者的辛苦勞動,不少稿件,他整整保存了10余年之久。
1992年,當一批又一批的文人紛紛下海的時候,他也下了“?!?,下到了上海,下到了學海。他這個生在小山村、長在小山村,喝山泉、吃山菜長大的農民的兒子,淚別老母妻兒,來到了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復旦大學。他在書海里遨游,在稿紙上耕耘。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完成了兩部中篇小說,1部長篇小說,1部長篇紀實文學,1部報告文學集,30多篇散文、評論,總字數達60多萬字;還翻閱中外文學名著310部,記讀書聽課筆記、日記約70多萬字。
復旦校園風光迷人,環境優雅。每當周六周日晚上,他住室對面的舞廳里,彩燈閃爍,舞曲悠悠,那美妙的舞曲撩人心扉,令人神往??伤麨榱粟s寫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就關上住室的門窗,再用棉花團堵住耳朵眼。天太熱就脫去長衣褲,任蚊蟲叮咬;困了,就到衛生間用水龍頭沖一下再寫;夜深了,怕影響同室的幾位學友休息,他就用床單隔住臺燈光亮,拉滅公用電棒繼續寫啊寫!餓了,就干啃幾口方便面再寫。他每天為自己規定寫3000字的任務,寫不完不準睡覺,最多的一天寫了13500字,創入復旦求學以來的最高記錄。他寫啊寫,手寫腫了,頭發寫稀了,身子寫瘦了,只有稿紙在一摞一摞往上長……
在1994年他的36歲本命年到來之際,他終于實現了為之奮斗了20個春秋的愿望——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協有巴金、冰心、艾青、曹禺等中外聞名的老作家在其中,入會也是非常自豪和榮耀的事,他最珍視中國作協會員證這個小本本。為了在寫作上來個突破,他開始了省吃儉用,拼命買書讀書。1996年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備年貨,他卻在深夜偷偷拿走了妻子準備過年的400元錢,坐早班車來到鄭州,兩頓沒吃一口飯,只留下返程車票錢,跑遍了鄭州的大小書店,一下子買了380多元的好書,氣得妻子好多天不理他。而他卻埋頭美美地讀了一個節假日的書。別人買好吃好喝的,他買好書讀,這叫精神食糧,文學享受。
1996年6月,他作為平頂山市文學藝術界的代表,出席了河南省第四次文代會;2000年8月又出席了在長春召開的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紀念建會二十周年學術年會暨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2013年12月出席了河南省第七次文代會;2013年10月和2014年10月分別出席了在沙家浜和河南魯山召開的全國報告文學創作會議,見了許多文壇上的名流大家,方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討論會上,他一言不發。他暗暗攢著一股勁兒,要努力寫出一部無愧于中國作協會員這個稱號、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1997年他又自費到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學習,接連出版了幾部長篇。2000年春節前夕他用賣房子的錢出版了41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湛河大決戰》,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2000年4月經時任市長鄧永儉、市委副書記鄒積余特批,在全省干部凍結的情況下,他正式由汝州市文聯調任平頂山市文聯專業作家,被任命為市文聯創研室主任。2014年3月又當選為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平頂山分會會長?,F已累計在各級報刊、電臺、出版社發表作品3000多萬字,其中2014年就先后出版了《赤子情懷》《觀音菩薩傳》《歲月芬芳》《我的鰲頭》《天龍山傳奇》(主編)、《風雨龍潭情》等6部文學專著。50年來,他共有200多篇(部)作品獲得國家、省市級各種榮譽?!墩亢哟鬀Q戰》被評為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一等獎。
人生只有奮斗,事業才能成功。回想過去,這倒是一面很好的鏡子,它能不斷地鞭策他奮發努力。50年來,越是受到的打擊嚴重,他寫的作品就越多,他把風言惡語變成了寫作的動力。正如著名老作家孫犁所說的那樣:“文藝之途正如人生之途,過早的金榜、駿馬、高官、高樓,過多的花紅熱鬧,鼓噪喧騰,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要能經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這條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里也來得,雨里也去得,在歷史上,到頭來退卻的,或者說是銷聲匿跡的,常常不是堅定的戰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彼园炎约旱墓P名叫郭笑,也就是要笑面人生,筆對厄運,笑對苦難,笑別昨天,笑迎明天。
三、堅守文學之心
郭進拴從事文學創作取得輝煌成就取決于他有扎實豐富的生活積累,他有許許多多山南海北的朋友,遍布鄉村社區,遍布機關廠礦,遍布省內省外,成為他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他塑造出一個個生動感人的典型形象;他具有獨特別致的藝術發現,創作出一部部富有創造性的專著;他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觀察到了別人沒有觀察到的美,發現了別人沒有發現的更高一層的美,他運用突破性的表現手法,創作出一部部得到廣大讀者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的專著,并獲得許多引人注目的獎項。此外,郭進拴還具有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他嫻熟的寫作技巧。
郭進拴是聚材的高手,他運用的聚材技巧主要是觀察法、體驗法、采訪法和看書學習法。郭進拴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目光敏銳,積累了生活。積累了許許多多事,積累了許許多多物,積累了許許多多人,積累了許許多多景,聚集了寫不完用不盡的生活素材。他數十年如一日地沉在生活之中,全身心地去感受事物,依靠自己的親身體驗,獲得了真實的大量的珍貴的生活素材,為創作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豐厚的基礎。他幾十年來不辭勞苦,勤勤懇懇,無比敬業,像報告文學作家理由說的那樣,不停地奔跑。他奔跑于田間地頭,奔跑于礦山車間,奔跑于政府機關,采訪了不計其數的農民、工人、干部、企業家,聚集了數不勝數的生活素材。他不僅向社會學習,還博覽群書,閱讀報紙,查看有關檔案,搜集創作所需要的材料。郭進拴將觀察法、體驗法、采訪法、看書學習法等多種聚材技巧,在專著中運用自如,游刃有余,綻放出一簇簇古今中外正面、反面、具體、概括等各具特色的目不暇接的文學花朵,讓讀者得到了數量上的極大滿足,得到了質量上的極大享受。
郭進拴還是結構布局的行家,他安排結構主要運用人物法、物體法、事件法和題眼法。人物法增強了他的作品素材的凝聚力,增強了他的作品在人們心目中的記憶力,增強了他的作品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物體法讓他的作品有了特殊的貫穿全文的線索,讓他作品中的素材緊緊地粘結在一起,讓他作品中無數個材料組成一個完整的結構,讓他的作品產生了感染力,讓他作品的主題深化影響更大。事件法讓他的作品結構嚴謹,形象完美。郭進拴專著中題眼結構法用得較多的是動詞法、名詞法。他安排結構布局尋求最佳的表情達意的表現形式,將結構的技巧運用得多種多樣,變化無窮,溝通了主題與材料的內在聯系,溝通了論點與論證的內在聯系,溝通了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共振,使文章的整體形象美觀、動人。反映了生活的豐富多彩,描摹了事情的獨異風貌,狀寫了事物的千差萬別,呈現了人物的千姿百態。
郭進拴運用語言的技巧主要是語言準確法、語言簡練法、語言生動法和語言樸實法。他的語言準確、簡練、生動、樸實,具有高深的語言素養,具有熟練地駕馭語言的功力,具有很強的語言的表現力。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郭進拴主要運用人物肖像法、人物語言法、人物行動法及人物心理法。他運用人物形象法塑造出以形傳神、窮形盡相的人物形象,運用景物形象法塑造出情景交融、深化主題的景物形象,運用物體形象法塑造出逼真可信,惟妙惟肖的物體形象。多例面、多角度、多手段,塑造出具體的、特殊的、感性的藝術的文學形象。他讓主人公的形象很突出令人無比激動,讓主人公的感染力很強令人熱血沸騰,讓主人公的思想價值很高令人崇拜尊敬,讓文學形象佇立于讀者們的心目中,讓塑造文學形象的技巧表現出高水平。
郭進拴可嫻熟地運用多種聚材技巧、安排結構技巧、運用語言技巧和塑造形象技巧。他駕馭長篇巨著駕輕就熟、結構精巧,他的作品語言透徹如鑒、淋漓酣暢、揮灑如潮,他塑造的文學形象個性鮮明、楚楚動人、惟妙惟肖,他發表的一篇篇作品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良好的社會反響。
他既大膽放飛想象的翅膀,又腳踩祖國堅實的大地。他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對新時代的社會生活做全景式的觀察和顯微鏡式的剖析,完成了《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觀音菩薩傳》《風雨龍潭情》《命運》《天地人心》《六十歲說》《童趣兒》《汝州風貌》《鄉情老更深》《人間真情》《新城美韻》《月是故鄉明》《磊裕烽火》《湛河大決戰》《從市長到死囚》《運錦之路》《歲月芬芳》等百科全書式的文學巨著,塑造出楊家五姐妹、柳家四兄弟等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建構起一幅長長的鮮活生動的中原人物形象畫廊。他走進生活的最深處,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人民生活,在人民群眾中體悟生活的本質,吃透生活的底蘊。先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自然就能更鮮明、更獨特、更透徹地說人說事說理,變成深刻的情節和動人的形象,創作出歌頌光明、抒發理想、引導道德、鼓舞人民、激蕩人心、震撼靈魂的優秀作品,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他從來不當市場的奴隸,從來不被市場牽著鼻子走,絲毫不沾銅臭氣。他始終堅守文學的審美理想,保持文學的獨立價值,眼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同時真誠直面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現實,為人類提供中國經驗,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
郭進拴積極自覺地煥發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用心用情用筆用力當好人民群眾的靈魂工程師,精準把握和科學遵循文學藝術的規律,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以鮮明的態度、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
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啟迪。他的文學作品,始終充滿著對人民命運的悲憫、對人民悲歡的關切,以精湛的藝術彰顯了深厚的人民情懷、家國情懷、天下情懷,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發揮文學最大正能量,永葆藝術之樹常青。他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他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學新境界。他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他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
郭進拴始終涵養謙遜低調之風。“沒什么可寫的,我很平凡、很普通。”我采訪他時,他開口第一句話,就感動了我。隨著采訪的不斷深入,他的品格與特質,逐漸清晰地呈現在我的眼前:他節儉樸素,他謙虛謹慎,他低調務實,他無私奉獻。修身立德,不是一時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他把“始終戒驕戒躁,保持謙遜低調”,作為一生的必修課和常修課。他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雖然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他仍然退而不休,封存獎證獎杯,“甘做隱姓埋名人”,從零開始,重新學習,多次參加奔流文學院作家研修班,風塵仆仆地奔赴全國各地進行實地采訪采風,不斷有精品佳作見諸報紙期刊雜志、文學網絡平臺。對于國家、省市各級表彰的各項獎勵和榮譽,他連連表示“不敢當”。這個“不敢當”,既是面對成績的謙遜低調,更是面對名利的清醒自省。他總是淡然面對自己的成績,不貪功,熱情點贊他人取得的成績,不嫉妒;在遭遇挫折時勇于反思自我,尋找問題癥結,同時在他人遇到困難時真誠地噓寒問暖,及時伸出援手。他心態上理性平和,言辭上和風細雨,行為上務實低調,從而真正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成熟的麥穗懂得低頭,他涵養謙遜低調之風,激揚實干奉獻精神,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新時代的廣闊舞臺上綻放出耀眼奪目的奇光異彩。
責任編輯/張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