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同志是我們黨內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開創者。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毛澤東同志審時度勢、多謀善斷、英明決策的雄才大略,與他一生勤于和善于開展調查研究是分不開的。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的經驗歷來如此,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打仗也是這樣,凡是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毛澤東同志的調研成果已經成為黨的寶貴財富,成為黨員領導干部提高調研水平、提升領導能力的指南。
恭謹勤勞,甘當小學生
在調研過程中,毛澤東同志虛心向群眾請教。他認為,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精神為全黨樹立了一個眼睛向下、深入實際了解基層情況的典范。
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毛澤東同志回顧興國調查和長岡、才溪兩鄉調查,找的是鄉級工作同志和普通農民。他認為,“這些干部、農民、秀才、獄吏、商人和錢糧師爺,就是我的可敬愛的先生”。他還總結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開展調查研究,只有多問計于群眾、多求教于群眾、多向群眾學習,才能收獲文件上學不到、會場上聽不到、辦公室里想不到的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好點子。
在興國調查中,開始請來的幾個農民沒有一個主動講話的。后來,毛澤東同志就請他們吃飯,晚上睡覺又給他們送被子,一下子就拉近了與農民兄弟的距離。最后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毛澤東同志指出,主要的一點是要和群眾做朋友,而不是去做偵探,使人家討厭。群眾不講真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你的來意究竟是否于他們有利,要在談話和做朋友過程中,給他們一些時間摸索你的心,逐漸讓他們能夠了解你的真意,把你當作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調查出真情況來。群眾不講真話,不怪群眾,只怪自己。
毛澤東同志通過調查研究的親身體驗,把對待勞動群眾的態度問題不僅作為世界觀問題提出來,而且看成是調查研究的態度問題。他每次都把被調查的群眾當作“可敬愛的先生”,采取“恭謹勤勞”的謙虛態度,從而獲得了“很多的聞所未聞的知識”。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1927年年初,為駁斥當時黨內外對農民運動的質疑和責難,毛澤東同志回到湖南考察農民運動。歷時32天,實地考察了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整理寫成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近百年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因立場之正確、問題之精準、方法之有效而廣受關注、備受推崇,成為可鑒典范、光輝文獻。1929年,毛澤東同志為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起草的決議案之一《古田會議決議》,首次把調查研究和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緊密結合起來。他指出,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1930年5月,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并進一步指出,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絕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
毛澤東同志強調調查研究要根據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加以調查研究,這種調查研究具有十分明確的目的性。他指出,許多做領導工作的人,遇到困難問題,只是嘆氣,不能解決。邁開兩腳,到工作范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任憑什么才力小也能解決問題,因為未出門時腦子是空的,歸來時腦子已經不是空的了,已經載來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必要的材料,問題就是這樣子解決了。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毛澤東同志指出,對于中國各個社會階級的實際情況沒有真正的了解,真正好的領導是不會有的。他認為,要了解情況,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調查社會各階級的生動情況。沒有經過對實際事物的調查研究,沒有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就不可能引出規律,作出正確的結論,其結果只能是夸夸其談地亂說一通和一二三四的現象羅列。他倡導“要親身出馬”作直接調查。無論是在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都多次到工廠、農村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寫出了一大批光輝著作。
明確方向,方法搞對頭
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毛澤東同志強調開調查會是了解情況最簡單易行又最可靠的方法。他的總結主要包括調查會到些什么人、調查會人多好還是人少好,要定調查綱目、要親身出馬、要深入、要自己做記錄等。對于一些重大的深層次問題,只要時間和條件允許,毛澤東同志都會盡量采取詳盡、系統的大規模調查方式。
“解剖麻雀”是毛澤東同志對典型調查方法的形象比喻。他認為,在一切活動中找出幾個令人滿意的和令人不滿意的典型例子,經過深入研究,總結經驗,得出具體結論。他做的很多調查,都是“解剖麻雀”的范本。《中國佃農生活舉例》是毛澤東同志留下的最早一篇比較完整的調查報告。在這次調查中,他翔實地了解了壯年佃農張連初的生產生活情況,包括“田收”、喂豬等在內的“收入之部”,包括食糧、豬油、燈油等在內的“支出之部”。毛澤東同志分析指出,中國之佃農比牛還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則全無,這也是許多佃農被擠離開土地變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這份調查報告通過一個典型案例,大致上反映了當時中國佃農的苦難狀況,后來被作為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教材。
對一些典型案例進行調查研究,善于發現、總結并推廣基層工作中創造的鮮活經驗,是毛澤東同志又一常用的方法。長岡鄉調查和才溪鄉調查就屬于這一類。在做調查之前,毛澤東同志發現,在蘇區工作中,往往黨的任務提出了,許多工作計劃也發布了,但在怎樣動員群眾去實行這些任務與計劃方面,卻出現偏差。他認為,問題的解決,不是腦子里頭想得出來的,這依靠于從動員群眾執行各種任務的過程中去收集各種新鮮的具體的經驗,去發揚這些經驗,去擴大我們動員群眾的領域,使之適合于更高的任務與計劃。毛澤東同志要求大家要善于發現基層創造的新鮮經驗,他認為,在許多地方創造了動員群眾的很好的方法,他們與群眾打成一片,他們的工作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在長岡鄉和才溪鄉調查中,毛澤東研究總結的鮮活經驗包括“代表會議”“檢查制度”“群眾生活”“勞動力調劑”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并提出這些好的經驗和辦法,“應該推行到全蘇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