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認為,骨骼的強健與體內氣血的充盈狀態緊密相連,氣虛血弱是誘發骨質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腎虛也被視為導致骨質疏松的關鍵病機,因為腎在中醫中被視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虛則骨失所養。此外,脾胃功能在中醫中被強調為“后天之本”,負責運化水谷精微以滋養全身。脾胃功能失調,會導致水濕停滯、氣滯血淤等病理變化,間接影響骨骼的營養與代謝,不利于骨骼健康。長期的精神情志不暢,如情緒抑郁等,亦能干擾臟腑功能的正常運作,進而影響骨骼的健康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古籍中雖無直接對應“骨質疏松”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如骨骼脆弱、疼痛、變形乃至骨折等,中醫將其歸入“骨痿”“骨枯”等范疇,其中“骨痿”與現代醫學中的骨質疏松癥狀尤為相似。中醫認為,骨質疏松的病機復雜,與腎、脾、肝三臟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具體而言,腎虛是根本,可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調養失當所致;脾虛則氣血生化無源,進一步加劇腎虛;肝藏血,肝血不足亦可影響腎、脾功能,導致全身氣血虧虛,骨骼失養而脆性增加。氣滯血淤作為病理產物,又會反過來阻礙氣血運行,加重骨質疏松的病情。
在治療上,中醫采取辨證論治的原則,旨在通過調理腎、肝、脾三臟功能,補充氣血,改善氣血循環,從而緩解骨質疏松癥狀,降低骨折風險。治療手段豐富多樣,包括中藥內服、針灸、推拿按摩以及食療等,均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個體化治療的特色。
強調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的病因和體質,采用不同的藥物組合。(1)六味地黃丸。組成: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此方劑通過滋補肝腎,益精血,可以改善骨質疏松癥狀;(2)左歸丸。組成:熟地黃、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牛膝、龜板膠、鹿角膠。通過滋陰補腎,強筋骨來治療骨質疏松;(3)七寶美髯丹。組成:制何首烏、當歸、補骨脂、酒蒸枸杞子、炒菟絲子、茯苓和酒蒸牛膝。此方劑補益氣血,強筋骨,適用于氣血兩虛型的骨質疏松;(4)補腎活血湯。組成:熟地黃、補骨脂、菟絲子、杜仲、枸杞、歸尾、山萸肉、肉蓯蓉、沒藥、獨活、紅花。通過補腎活血,改善血液循環,從而增強骨骼健康;(5)加味四物湯。組成: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淫羊藿、巴戟天等。主要用于治療肝腎不足,血虛引起的骨質疏松。
以上方劑需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同時,中藥治療骨質疏松通常需要長期堅持,并且可能需要與現代醫學治療方法相結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常見的針灸方法包括:(1)電針。通過在針頭附加電流,刺激穴位,增強針灸的效果;(2)溫針。在針頭加熱,使穴位局部產生溫熱感,以增強針灸的效果;(3)按摩針灸。在針灸的同時進行局部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肌肉放松;(4)穴位注射。將藥物注射到穴位中,以增強針灸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針灸治療需要在有資質的針灸師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和效果。同時,針灸治療骨質疏松通常需要結合其他治療方法,如中藥治療和運動鍛煉,以達到最佳效果。
利用燃燒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于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產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膚充血、淤血,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對于骨質疏松患者,拔罐可緩解由骨質疏松引起的腰背疼痛。具體方法是在脊柱兩側縱向拔火罐4~8個,以疼痛部位為主,注意操作過程中勿灼傷皮膚,一般3~5天拔罐1次。
在上述治療的同時,中醫主張配合食療調養,因為合理的飲食可以提供充足的營養素,幫助改善癥狀和延緩病程。其中,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成分,維生素D有助于鈣的吸收,應食用富含鈣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海鮮(特別是蝦皮)、綠葉蔬菜等。同時,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可以通過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魚類、魚肝油、蛋黃)或者適量的日曬來補充。蛋白質是骨骼修復和生長的必需營養素,應適量食用瘦肉、魚類、蛋類、豆制品等優質蛋白質。
中醫認為,骨質疏松與腎虛有關,可以食用一些補腎壯骨的食物,如核桃、芝麻、枸杞、紅棗、黑棗等。一些食物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可以幫助改善骨質疏松伴隨的血液循環問題,如當歸、丹參、山楂等。膳食纖維有助于維持腸道健康,幫助鈣的吸收,應適量食用全谷類、果蔬、豆類等富含纖維的食物。過量的鈉可能會導致鈣從尿液中排出,增加鈣的流失,應適量控制鹽分攝入,避免過多食用腌制品和加工食品,避免挑食,保證飲食多樣化,合理搭配,以確保攝入足夠的營養素。
除了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骨質疏松的預防和日常保健同樣重要,包括:(1)患者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煙限酒、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的睡眠等;(2)適量的有氧運動、力量訓練和平衡訓練有助于增強骨骼的密度和強度,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和兩次以上的力量訓練是推薦的健康鍛煉量;(3)過度肥胖或過度瘦削都可能增加骨質疏松的風險,保持適當的體重有助于減少骨質疏松的發生;(4)對于高風險人群,如更年期婦女、長期使用激素藥物的人群等,建議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以及時發現并管理骨質疏松;(5)避免在家中留下雜物、保持室內外環境整潔,使用防滑墊和扶手等設施,以減少跌倒的風險,從而預防骨折和骨質疏松的發生。
中醫治療疾病時,不是單純地針對癥狀或單一的病因,而是從整體出發,考慮人體的內外環境平衡,通過調和陰陽、氣血、臟腑的關系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中醫治療骨質疏松時,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體質、年齡等個體差異進行辨證施治,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這有助于提高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與西醫藥物相比,中藥的副作用通常較小,特別是對于那些對西藥有禁忌證或無法耐受西藥副作用的患者,中藥是一個較好的選擇。中醫不僅治療疾病,更強調預防疾病和保健養生。在治療骨質疏松的同時,中醫會教給患者一些生活中的調養方法,如飲食、運動、情志調節等,幫助患者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醫治療手段豐富,除了中藥,還包括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種治療手段,這些方法可以綜合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中藥治療骨質疏松的長期療效觀察較少副作用,有利于患者的長期治療和健康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