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治療中,局部用藥是首選方案。常用的局部用藥包括以下幾類:抗炎藥物、保護性藥物、止痛藥物以及促進組織修復的藥物。抗炎藥物如氯己定含漱液,可有效減輕炎癥反應,預防繼發感染;保護性藥物如維生素B2凝膠,可在潰瘍面形成保護膜,減輕疼痛,促進愈合;止痛藥物如利多卡因凝膠,可暫時緩解疼痛,改善患者進食;促進組織修復的藥物如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噴霧劑,可加速黏膜修復。根據患者癥狀體征、病情輕重,可選擇單一用藥或聯合用藥。局部用藥應注意用法用量,一般采用含漱、涂抹或噴霧的方式,每日3~5次。同時應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如刺激感、灼熱感等,必要時遵醫囑減量或停用。此外,還應保持口腔清潔,每日用生理鹽水漱口3~5次,必要時進行專業潔牙,以減輕局部刺激,改善藥物療效。在局部用藥的同時,還應配合飲食調理、心理疏導等,以促進患者康復。
除了局部用藥,全身用藥在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治療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全身用藥主要針對疼痛控制、炎癥抑制以及免疫功能調節等方面。對于疼痛控制,可選用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如布洛芬、塞來昔布等,它們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的作用,但需注意胃腸道不適等副作用;阿片類藥物如嗎啡等,適用于中重度疼痛,但可能引起便秘、嗜睡等不良反應,應在醫生指導下謹慎使用。對于炎癥抑制,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地塞米松等,可有效減輕炎性反應,但長期大劑量使用可能導致免疫抑制、骨質疏松等問題,需權衡利弊。此外,一些免疫調節劑如胸腺五肽等,可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組織修復,但療效尚需進一步驗證。全身用藥需遵醫囑,嚴格控制劑量和療程,定期復查,密切監測藥物反應。同時,還應配合營養支持、心理干預等綜合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疾病康復。
在使用藥物治療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時,患者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要嚴格遵醫囑用藥,切忌自行增減劑量或延長療程,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或藥物毒性累積。二是在用藥期間,要密切觀察口腔黏膜的變化情況,如潰瘍面積、疼痛程度等,如有異常,要及時告知醫生,調整治療方案。三要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定期進行口腔清潔,使用軟毛牙刷,避免對黏膜的刺激,同時可用鹽水或藥物含漱,減輕局部不適。第四,飲食方面也需多加注意,宜選擇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避免辛辣、酸性及過熱的食物,以減輕對黏膜的刺激。第五,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會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顯著影響,可能出現情緒低落、失眠等問題,因此需要家屬和醫護人員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必要時可尋求心理咨詢或精神治療。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放射治療的常見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選擇合適的局部用藥和全身用藥,可有效控制癥狀,促進黏膜修復。同時,患者還需注意口腔衛生、飲食調理以及心理調節等方面,以達到綜合治療的目的。只有醫患密切配合,遵醫囑規范用藥,同時調整心態,保持樂觀,就能早日戰勝疾病,重拾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