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健康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據中國疾病監測系統的數據顯示,跌倒已成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因傷致死的首要原因。截至2018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2.4949億人,占總人口的17.9%,而65周歲及以上人口更是高達1.6658億人,占總人口的11.9%。這一龐大的老年人口群體中,每年約有5000萬老年人至少發生1次跌倒,其危害不容小覷。因此,關注老年人跌倒問題,增強防范意識,采取有效措施,對于保障老年人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跌倒是一種突發、非自主且非故意的身體位移現象,導致個體意外地倒在地上或更低平面上,這一過程常潛藏著健康風險,尤以對老年人群體影響更為顯著。根據發生環境和方式的不同,跌倒可主要分為2大類:一類涉及從一個平面(如床、椅、樓梯)跌落至另一平面,此類跌倒因伴隨高沖擊力,易引發嚴重身體傷害;另一類則是在同一平面(如房間內)行走時的不慎滑倒,盡管沖擊力可能較小,但對體能較弱尤其是老年人而言,同樣可能造成傷害。
老年人跌倒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僅限于身體上的損傷,還包括心理上的影響。
軀體性損傷 跌倒可能導致軟組織擦傷、骨折、腦外傷等嚴重軀體性損傷。其中,骨折是老年人跌倒后最常見的傷害之一,尤其是髖部骨折,其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此外,跌倒還可能引發腦出血、腦震蕩等腦部損傷,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心理影響 跌倒后,老年人往往會產生低落、急躁、焦慮、自信心下降等消極心理。這些心理變化不僅會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可能進一步影響其康復進程和社交活動,形成惡性循環。
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復雜多樣,既受外在環境因素的制約,也深受內在生理因素的影響。
外在環境因素 主要包括昏暗的照明條件、松動的地面覆蓋物如地毯、浴室安全設施的缺失、松動的插座、地面積水、不平整的地表、家具擺放不當導致的高度差以及整體照明不足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外部環境誘因。此外,醫源性因素也不容忽視,特別是多重用藥,特別是當老年人同時服用4種或更多處方藥物時,以及精神藥物、利尿劑、Ⅰa型抗心律失常藥、地高辛等藥物的使用,都可能顯著增加跌倒的風險。
內在生理因素 涉及老年人身體機能的自然衰退和多種健康狀況。視力下降、下肢力量減弱、步態和平衡功能障礙直接影響老年人的行走穩定性。同時,心情抑郁、認知損傷、眩暈等精神狀態也增加了跌倒的可能性。低體質指數、尿失禁、直立性低血壓等生理狀況同樣不容忽視,它們可能進一步削弱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從而增加跌倒的風險。此外,性別與年齡也是重要的內在因素,女性及高齡老人由于身體機能的逐漸退化,更容易發生跌倒。神經功能障礙、步態或步頻的異常以及心血管系統的紊亂等問題,也是導致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原因。
跌倒作為老年人常面臨的突發事件,其后果往往涉及多個身體部位的損傷。由于老年人骨骼脆弱及身體機能下降,跌倒后容易引發以下2個關鍵部位的嚴重傷害:
腰椎壓縮性骨折 當老年人跌倒時,如果坐到地上且支撐點落在臀部,很容易導致腰椎壓縮性骨折。這種骨折由于縱向的超負荷引起脊柱損傷,愈合過程緩慢且痛苦。如果椎體壓縮超過1/2,情況將更為嚴重,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腕關節骨折 摔倒時,如果老年人用手撐地以減緩沖擊力,往往會導致腕關節骨折,尤其是尺骨遠端或橈骨遠端骨折。雖然手臂骨折在護理上相對容易,不需要長期臥床,但康復訓練仍需重視,以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面臨著多個容易摔倒的時刻,但通過采取一些貼心的預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這些風險。
接聽電話 將電話放置于觸手可及的地方,接聽時遵循“慢動作”原則,緩緩起身、站穩后再行走,避免急促動作引發意外。
夜間起夜 安裝柔和的小夜燈,照亮每一步;清理走道,確保暢通無阻;衛生間內鋪設防滑墊,增設扶手,為起夜增添一份安心。若條件允許,嘗試喚醒家人陪伴,或預先備好所需物品。
享受沐浴 控制沐浴時間,避免過長導致體力不支;使用防滑材料,保持地面干燥;安裝扶手,簡化進出浴缸或淋浴間的動作;減少浴室雜物,讓每一步都穩健無憂。
上下樓梯 保持樓梯整潔,緊握穩固扶手;穿著合適的鞋子,遠離拖鞋與高跟鞋的隱患;若體力允許,考慮使用電梯或升降機作為更安全的選擇。
服藥后半小時 嚴格遵循醫囑,了解藥物可能帶來的平衡與意識影響;服藥后適當休息,避免立即從事需高度集中的活動;一旦出現不適,立即尋求安全姿勢并告知家人或醫生。
清晨起床 醒來后不急于起身,先平躺片刻,讓身體自然蘇醒;遵循“3個半分鐘”原則,緩慢而有序地完成起床動作;利用帶有扶手的床具,讓起床變得更加輕松。
外出活動 選擇舒適且防滑的鞋履與衣物;避開人群密集與復雜路況,尋找平坦寬敞的道路漫步;隨身攜帶急救物品與聯系方式,為出行添一份保障;外出時盡量結伴而行,享受相互照顧的溫暖。
為了有效預防和干預老年人跌倒,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構建一道全面的防線。
環境改造 家庭環境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因此進行適老化改造至關重要。安裝扶手、鋪設防滑地磚、設置小夜燈等措施,可以顯著降低跌倒的風險。同時,確保家具布局合理,通道暢通無阻,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安全、便捷的居家環境。
健康教育 加強對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提高他們對跌倒危害的認識和防范意識,是預防跌倒的重要手段。通過普及跌倒預防知識,如正確用藥、合理飲食、適量運動等,幫助老年人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采取防范措施。
運動鍛煉 鼓勵老年人參與適合其年齡和身體狀況的運動鍛煉,如太極拳、散步、瑜伽等,有助于增強體質,提高平衡能力和靈活性,從而降低跌倒的風險。運動鍛煉不僅能夠改善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還能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定期評估 定期對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包括視力、聽力、平衡能力、肌肉力量等方面,有助于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并據此制定個性化的跌倒預防計劃。通過定期跟進和調整預防計劃,可以確保預防措施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準的健康保障。
心理干預 心理健康狀況對老年人的跌倒風險也有一定影響。因此,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時發現并解決其心理問題,提供心理咨詢和支持服務,有助于幫助他們建立積極向上的心態和自信心,降低跌倒的風險。同時,心理干預還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讓他們更加快樂地享受晚年生活。
老年人跌倒是一個復雜而嚴峻的社會問題,需要家庭、社區、醫療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來解決。通過加強環境改造、健康教育、運動鍛煉、定期評估和心理干預等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和危害。讓我們攜手關注老年人健康,共同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