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降低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征,導致骨脆性增加和易骨折的代謝性疾病,骨質疏松可引發腰腿疼、全身乏力、小腿抽搐、駝背、身高縮短甚至骨折,是導致老年人活動障礙、生活質量下降的最常見、最主要疾病。在老年人骨折中最常見的髖關節骨折也被稱為“人生的最后一摔”。骨質疏松癥是一種發生緩慢、進展緩慢的慢性病,加上治療效果不顯、治療時間較長,容易被人們忽視,但此病對健康的損害不容忽視,它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被共同列為影響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三大殺手”。
按病因可以將骨質疏松癥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常由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引起,如甲亢、甲旁亢、1型糖尿病、性腺功能減退癥、庫欣綜合征等和全身性疾病引起。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可分為Ⅰ型骨質疏松癥即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常見于婦女絕經后5~10年內發生;Ⅱ型骨質疏松癥即老年性骨質疏松癥,一般指70歲以后發生的骨質疏松癥。分型在針對骨質疏松的具體防治方面很有幫助,所以需要區別兩種類型的發病機制差異和臨床特點差異,這樣才會使治療更具有針對性。
目前,臨床上針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包括——
1.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運動,以低、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為宜;均衡營養,飲食上保證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
2 .藥物治療:補鈣是基礎,碳酸鈣、維生素D合劑,1~2片/日,口服;性激素補充治療,雌激素主要用于絕經后和老年婦女,雄激素主要用于男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治療;雙膦酸鹽類,功能是抑制破骨細胞生成和骨吸收,老年骨質疏松患者不宜長期使用,用藥期間需注意鈣劑的補充,同時監測血鈣、血磷,常用的有依替膦酸鈉、帕米膦酸鈉、阿侖膦酸鈉;降鈣素,主要作用抑制骨吸收,孕婦禁用,且應用前需補充數日鈣劑和維生素D3。
作為一種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骨質疏松癥臨床表現多樣性且病程緩慢,常常被認為是一種自然衰老的現象而被忽視。可一旦出現了骨折,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壽命。所以,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尤其重要。
1.多曬太陽:春夏秋季以早晚為宜,暴露出面、頸及四肢,不建議涂擦防曬霜,因其阻擋了紫外線的吸收,影響了皮膚維生素D的生成,進而影響鈣的吸收。老年人還應注意避免暴曬,以免出現中暑,注意少量多次飲水,防止脫水。冬季建議在陽光充足的中午曬太陽,避免霧霾天氣,同時注意防寒。
2.適當運動:長期規律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可增強骨的硬度及韌性,增加關節韌帶的彈性及穩定性,提高人體的協調性,避免肌肉拉傷和骨折的發生。老年人應根據年齡和自身狀況制定出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案,必要時可求助家庭簽約醫生,協助完成。慢性病的急性發作期或某些急性疾病應慎行。
3.合理膳食:補充充足的蛋白質,有利于骨質疏松癥的預防。選擇含鈣豐富的食物,包括芝麻醬、蝦皮、牛奶、莧菜、小油菜、海帶、紫菜、黑木耳、堅果、豆制品、魚類等。而民間廣為流傳的骨頭湯補鈣并不科學,骨頭湯中的鈣非常有限,其中的油脂會增加血脂升高的風險,大量的嘌呤容易誘發痛風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