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說一句話:水桶最后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言下之意是:你想讓水桶多裝一些水,就得將短板補上來。水桶裝多少水,當然是個隱喻,它實際上指向的是人生的選擇。
仔細想來,這種認知其實漏洞百出。
世間有沒有需要補齊的短板呢?確實有。我有個朋友,從小學到高中,都沒看到他上過什么美術培訓班,也沒見到他畫過什么畫,但人到中年在這個領域聲名赫赫。原來,朋友對色彩非常敏感,捕捉構圖的能力也很強,具備繪畫的內在素質。在大學里偶然聽了一次講座,他明白了自己的潛質所在,開始拜師學藝、用心創作,終于擁有了自己的長板。
但生活中確實存在另一種情形:短板就是短板,你花許多時間去彌補也未必成功。我從小學到大學,文化成績都不差,有的功課還比較出彩,但動作協調性極差,笨手笨腳,體育成績歷來不佳,一個項目能夠得75 分就是天花板,更多的項目都徘徊在60 分的及格線。大學時,我曾花不少時間去練習,成績的確有點提高,卻與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我明白體育是自己的短板,大學畢業以后,一直只將其定位于日常健身,從未想過往競技方面發展,而把工夫花到了自己更有優勢的領域,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人其實各有優長,有的視野開闊,有的做事縝密,有的文筆優美,有的字寫得漂亮,將大量的工夫消耗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很可能短處沒有補上來,卻耽誤了我們發展長處的時間。某些人總喜歡以齊白石和魯迅為例,證明一個人不論天賦如何,通過后天努力即可大器晚成,但這些人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大器晚成的人,往往在年輕時就具備某種優勢,只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特別顯山露水。齊白石在湘潭鄉間做雕花木匠時即已開始學詩繪畫,在當地美術界有一定影響;魯迅寫出成名作《狂人日記》之前,在兒時已閱讀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于日本留學期間又接觸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并已發表過不少用文言創作的文學作品。沒有這些隱藏的“長板”作底,他們不會大器晚成,而很可能“大器無成”。
成就永遠需要積累,這就像趕路,你老是堵在一個地方,何時到達下一個目的地就會成為疑問;相反,如果我們每一段都走得順利,我們的成果就會一個一個疊起來,疊到一定程度,便能實現質的大跨越。張之洞是歷史上有影響的政治人物,在洋務運動中做出了很大貢獻,可人家當年是科考狀元。如果他不去發揮讀書的長處,通過科舉入仕,而將精力放在務農、經商之類的短板上,其名字還能被今天的我們知道嗎?
繞過短板,不與其較勁,需要兩盞燈的照亮,一盞叫不固執,一盞叫悅納失敗。水桶的長板、短板是一望而知的,隔老遠你就知道,但人生的長板、短板卻不那么明顯,你得通過不斷的嘗試去確定。腦子死板,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也許一輩子就那么咬過去了,一步路都來不及走;思維開放,“咬”那么一段,覺得不對勁,立即改換一個方向,很可能柳暗花明。人生短板并不會不經嘗試就能探知,一個人在捕捉的過程中難免浪費些時間、精力,付出些沒產生什么成效的辛苦,在所難免。見到失敗,便會懊喪;明白挫折是成功的指路牌,就能悅納。實踐證明:悅納失敗正是發現優長的第一步。
短處一如石頭,你將水分、肥料施于其上,花的工夫再多,寄的期望再大,它也很難開花、結果。
(編輯 高倩/ 圖 槿喑)